袁秀蘭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滑膜炎和免疫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因尚未明確[1]。患者可在發病2年內出現骨關節破壞,嚴重的可出現壞死甚至殘疾,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2]。臨床上針對RA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臨床體征、影像學檢查及血清學檢測等手段綜合考慮。由于患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加上缺乏特異性較強的有效指標,導致患者早期診斷不及時,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影響了治療效果。因此,早期診斷、及時干預對RA患者提高治愈率十分重要。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RA的診斷效率,但仍有部分患者血清中無法檢測到RF[3]。基質金屬蛋白酶 -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可以反映RA患者疾病的活動情況,在輕度活動期即可明顯上升[4]。抗環狀瓜氨酸(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nti-CCP)抗體水平與RA患者血清中的多種炎癥因子密切相關,對炎癥反應起到促進作用[5]。本研究主要觀察MMP-3、Anti-CCP抗體、RF在RA患者中的水平變化,分析其與免疫功能的相關性,旨在為RA的診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具體結果如下。
回顧性收集2021年1-12月在咸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住院治療的RA患者105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初次就診且符合文獻[6]《類風濕關節炎診療規范》中關于RA的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依從性高。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免疫系統疾病;(2)既往有服用免疫抑制劑或者激素類藥物史;(3)合并惡性腫瘤;(4)重要臟器功能障礙;(5)精神疾病史。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55.12±6.87)歲;其中男30例,女75例;根據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DAS28)評分進行分組,DAS28評分<2.6分納入緩解組,共45例,DAS28評分≥2.6分納入活動組,共60例。同期收集體檢中心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30~70歲,平均(54.97±6.90)歲;其中男28例,女72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所有研究對象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注入無添加劑促凝管中,靜置 30 min,以 3 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上層血清保存于-80 ℃超低溫冰箱中。MMP-3、Anti-CCP抗體采用酶聯免疫吸附的方法進行檢測,酶標儀為美國Biotek EXL-800酶標儀;RF采用貝克曼IMMAG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盒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室內質控、陰陽對照均在控。
觀察所有研究對象的血清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比較各組研究對象的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分析其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診斷價值。比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活動組和緩解組MMP-3、Anti-CCP抗體、RF及免疫功能指標(IgA、IgM、IgG)水平差異,分析各指標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ROC曲線分析診斷效能,利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各指標間的關系。
觀察組患者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比較(±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比較(±s)
RF(IU/ml)組別 MMP-3(ng/ml)Anti-CCP抗體(U/ml)觀察組(n=105) 495.48±92.37 125.46±31.57 98.53±18.29對照組(n=100) 112.58±30.48 12.95±3.09 16.44±2.83 t值 40.83 36.06 39.81 P值 <0.001 <0.001 <0.001
繪制MMP-3、Anti-CCP抗體、RF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ROC曲線,結果顯示,聯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40,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到82.0%、70.1%,均高于MMP-3或Anti-CCP抗體或RF單項檢測,進一步提高了診斷效能,見表2和圖1。

表2 MMP-3、Anti-CCP抗體、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
活動組患者的MMP-3、Anti-CCP抗體、RF及IgA、IgM、IgG水平明顯高于緩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活動組和緩解組MMP-3、Anti-CCP抗體、RF及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活動組和緩解組MMP-3、Anti-CCP抗體、RF及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MMP-3(ng/ml) Anti-CCP抗體(U/ml) RF(IU/ml) IgA(g/L) IgM(g/L) IgG(g/L)活動組(n=60) 511.89±99.04 142.47±33.58 111.53±18.29 3.06±0.52 3.06±0.52 18.06±4.12緩解組(n=45) 473.59±87.97 102.78±29.07 81.44±2.83 2.28±0.36 2.00±0.31 14.89±3.24 t值 0.84 6.80 12.02 10.23 12.94 4.28 P 值 0.402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MMP-3、Anti-CCP抗體、RF與IgA、IgM、IgG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血清MMP-3、Anti-CCP抗體、RF水平與免疫功能相關性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全世界發病率為0.5%~1.5%,我國發病率略低,約為0.42%[7]。RA主要表現為小關節損傷,患者早期多不出現明顯的關節畸形,因此臨床很難給予準確評估,從而造成漏診、誤診的發生,影響患者預后[8]。隨著對RA疾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疾病早期的血清學標志物也逐漸成了研究的熱點。
基質金屬蛋白酶是導致關節損傷的因素之一,其介導的機制降解可破壞關節和軟骨,與炎癥因子的形成和血管周圍基質降解密切有關[9]。MMP-3是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由關節滑膜的成纖維細胞和軟骨細胞產生,在RA早期增生的滑膜向關節軟骨面生長并侵蝕關節軟骨,形成血管翳[10]。研究表明,RA患者處于炎癥狀態,炎癥因子會破壞軟骨及骨質,促進成纖維細胞分泌MMP-3,導致患者血清MMP-3水平升高[11]。Anti-CCP抗體是一種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屬于自身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常用于RA的早期診斷[12]。RF是臨床上最早用于RA診斷的血清學標志物,其診斷陽性率可高達80.00%以上,但在其他結締組織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會有所表達,因此其診斷RA的特異度也存在一定不足[13]。本次研究為RA的診斷篩選了MMP-3、Anti-CCP抗體、RF 3個有效指標,結果顯示這些指標在RA患者中均明顯更高(P<0.O5),與上述理論研究的結論一致,可以推測這些指標參與了RA的發生、發展。進一步繪制ROC曲線發現,三者在RA疾病診斷上均具有一定的價值,3項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對疾病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
近年來,有相關研究發現,RA疾病的發展與免疫失衡相關[14]。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是臨床常用的免疫功能指標,RA患者主要是由于體內的IgG發生了改變,刺激機體產生了相應的IgG抗體,RF因子與變性的IgG可形成免疫復合物,這種免疫復合物會在關節滑膜處積聚,激活補體從而導致慢性炎性損傷,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15]。對RA患者根據DAS28評分分組后發現,活動組患者的MMP-3、Anti-CCP抗體、RF及IgA、IgM、IgG水平明顯高于緩解組(P<0.05)。這在王曉亮等[15]的研究中也有體現,說明這些指標與疾病的進展密切相關。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的結果顯示MMP-3、Anti-CCP抗體、RF與IgA、IgM、IgG呈正相關(P<0.05),再次印證了上述結果。
綜上所述,血清MMP-3、Anti-CCP抗體、RF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明顯升高,且與患者免疫功能密切相關,聯合檢測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但本次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選擇偏倚,待日后進行前瞻性設計、擴大樣本量來佐證此次研究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