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杰
根據流行病學報道,肺癌是癌因死亡的重要癌癥,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因此早期診斷肺部病變,對于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1]。在CT發展的早期,受限于單層螺旋CT的掃描速度和技術,圖像質量較差,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64層以上多層螺旋CT的推廣,其密度、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均有較大提高,短時間的容積掃描技術結合強大的后處理重建技術,能夠很好顯示檢查部位的全部影像,已成為臨床協助診斷肺部病變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之一[2-3]。臨床多應用常規劑量的多層螺旋CT,但目前認為常規劑量的多層螺旋CT輻射劑量較大,對人體有一定不良影響。如果降低輻射劑量,提高圖像噪聲,可能會降低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但其診斷效能目前尚未可知[4-5]。因此本研究對比不同劑量多層螺旋CT檢查在肺內病變篩查中的診斷效能及圖像質量,為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方案的選擇提供新的嘗試,現將所得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收治疑似肺內病變的1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神志清醒且自愿配合檢查;(2)入院前未經過針對性治療;(3)有明確穿刺活檢組織檢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實體器官功能不全;(2)妊娠期;(3)溝通障礙;(4)檢查配合效果不佳或資料缺失。均行多層螺旋CT檢查,按照劑量分為觀察組(n=65)和對照組(n=65)。觀察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40~77歲,平均(55.51±8.26)歲;體重指數22~27 kg/m2,平均(24.37±1.10)kg/m2;臨床癥狀:胸痛33例,咳嗽15例,氣促7例,咯血3例;病程3~10個月,平均(6.28±2.16)個月;吸煙13例。對照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41~75歲,平均(54.84±8.80)歲;體重指數 21~27 kg/m2,平均(24.15±1.13)kg/m2;臨床癥狀:胸痛31例,咳嗽17例,氣促6例;病程2~11個月,平均(6.42±2.33)個月;吸煙17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所有患者均應用64排CT掃描儀(Philips Ingenuity)進行檢查,檢查前均摘掉身上金屬物品如硬幣、首飾等,觀察患者所穿衣服是否合適,若存在裝飾品則需更換合適的衣服,進入檢查室后,患者仰臥位躺于檢查床上,頭先進,將頸部和盆腹腔采用鉛防護用品遮擋,技師確定定位線后方可進行參數設置,定位中心:胸骨柄,指導患者深吸氣屏氣后開始掃描。
對照組給予常規劑量,設置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00 mAs;矩陣 512×512 ;層厚和間距分別為10 mm;螺距:1.375∶1;掃描時間:6 s。掃描結束后將重建圖像并傳輸至處理工作站,采用容積再現、多平面重組技術對肺內病變組織特征進行處理。
觀察組給予低劑量,設置參數,管電壓:110 kV;管電流:50 mAs;矩陣 512×512 ;層厚和間距分別為10 mm;螺距:1.375∶1;掃描時間:6 s。掃描結束后將重建圖像并傳輸至處理工作站,采用容積再現、多平面重組技術對肺內病變組織特征進行處理。
圖像采集均由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師進行,最終圖像結果由1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主治醫師進行綜合判定。
(1)檢查結果: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2)結節檢出情況:對比兩組結節個數、結節最小直徑、結節最大直徑、結節平均直徑。(3)輻射劑量:包括容積CT劑量指數(CTDIvol)、總毫安秒、劑量長度乘積(DLP)、放射劑量。(4)圖像質量:由2名資深影像科主治醫師對圖像質量予以評分,分為圖像質量不合格,無法顯示病灶(1分);圖像存在偽影但可以顯示病灶(2分);偽影較輕,可清晰顯示病灶(3分);無偽影,圖像質量優秀(4分);得分越高表示圖像質量越好。計算CT圖像的信號噪聲比(SNR)=肺組織CT值/前胸壁表面空氣CT值的標準差。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Kappa>0.70時,認為一致性較高,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劑量多層螺旋CT診斷肺內病變的敏感度為88.89%,特異度為85.00%,準確率為87.69%,陽性預測值為93.02%,陰性預測值為77.27%,Kappa值為0.719;低劑量多層螺旋CT診斷肺內病變的敏感度為87.50%,特異度為88.24%,準確率為87.69%,陽性預測值為95.45%,陰性預測值為71.43%,Kappa值為0.704,見表1、表2。

表1 不同劑量多層螺旋CT與金標準的診斷結果[例(%)]

表2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效能
兩組結節個數、結節最大直徑、結節平均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結節最小直徑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結節檢出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結節檢出情況比較(±s)
組別 結節個數(個) 結節最小直徑(mm) 結節最大直徑(mm) 結節平均直徑(mm)觀察組(n=48) 2.30±0.54 2.33±0.42 33.54±1.60 25.54±1.88對照組(n=45) 2.23±0.57 3.48±0.59 33.71±1.75 25.20±1.71 t值 0.608 10.881 0.489 0.910 P值 0.545 <0.001 0.626 0.365
觀察組CTDIvol、總毫安秒、DLP、放射劑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輻射劑量比較(±s)

表4 兩組輻射劑量比較(±s)
組別 CTDIvol(mGy) 總毫安秒(mAs) DLP(mGy·cm) 放射劑量(mGy)觀察組(n=65) 1.77±0.31 425.37±25.01 56.42±10.98 68.28±13.57對照組(n=65) 7.94±1.38 1 321.65±32.32 200.14±35.45 242.58±31.43 t值 35.170 176.82 31.222 41.048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圖像質量評分和SN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s)

表5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s)
組別 圖像質量評分(分) SNR觀察組(n=65) 3.12±0.25 4.23±1.32對照組(n=65) 3.18±0.27 4.40±1.35 t值 1.315 0.726 P值 0.191 0.469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前列的癌癥類型,一般肺癌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故與一般的呼吸系統疾病相同,較易出現漏診誤診情況,確診時大多已發展成為中晚期[6]。隨著我國影像設備技術的發展,現已普遍應用于肺部病變的診斷,早期有效的肺內病變篩查能夠改變患者預后及生活水平[7]。雖然病理檢查準確性高,但因其屬于有創、侵入性操作,大多數患者接受程度不高,限制了其廣泛應用,而螺旋CT掃描具有快速、高效、無創等優點,是診斷肺部病變的主要方法[8]。雖然多層螺旋CT的飛速發展使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層螺旋CT探測器覆蓋范圍逐漸增大,超大范圍的容積掃描帶來了輻射劑量的不斷增多,較高的輻射劑量具有更高的潛在致癌風險[9]。輻射劑量過高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低劑量多層螺旋CT技術的研究應堅持合理恰當應用低劑量的原則,在保證圖像質量滿足臨床需要的前提下,根據檢查目的和要求,盡可能選擇最為恰當合理的低劑量掃描參數,以此有效降低患者放射劑量[10]。
本研究對比了常規劑量和低劑量多層螺旋CT對肺內病變的診斷結果,結果顯示Kappa值為0.719、0.704,二者Kappa值相近,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也均相近,提示兩種檢查方式均具有良好診斷效能,低劑量不會對肺內病變的檢出造成影響。這是因為多層螺旋CT具有較高分辨率,利用X線對人體選定的層面進行掃描,清晰顯示肺部病變征象,并且利用后處理技術對病灶部位、形態、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以多個平面形式呈現,診斷效能均較好。另外,本研究結果中,兩組結節個數、結節最大直徑、結節平均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結節最小直徑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提示低劑量多層螺旋CT對于微小病變的診出效果更好。這是因為肺組織中含有大量氣體,肺泡腔與軟組織對比較強,其CT值接近-1 000 HU,因此天然密度對比度較高,對X線具有較低的吸收性,使得低劑量多層螺旋CT掃描具有較高空間和組織分辨率,可通過細致的靶掃描方法清晰觀察到肺內微小病變,橫斷面圖像清晰,無前后和左右重疊,滿足臨床對肺內病變的診斷需求[11]。并且低劑量的掃描方式并未降低肺實質和彌散性病變的圖像質量,相較其他對比較低的組織器官受到的噪聲影響較弱,因此可檢測到較小病灶。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TDIvol、總毫安秒、DLP、放射劑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低劑量多層螺旋CT能夠降低患者輻射劑量。輻射劑量與掃描時間、管電流、管電壓等CT參數有關,在CT設備不變的情況下,臨床常通過縮短掃描時間,即增加螺距、降低掃描范圍和控制管電流3個方面降低受檢者的輻射劑量[12]。本研究通過降低管電流,降低CT球管過熱的概率,減少X線總劑量,因此受檢者接受X線的劑量顯著降低。雖然管電流與輻射劑量存在線性關系,但是降低管電流會降低腦部、肝臟等低對比組織的圖像質量,影響低對比分辨率。而因為肺部為高對比組織,通過降低管電流來降低輻射劑量,對高對比分辨率組織的影響較小,對圖像質量影響也較小,且不影響疾病檢出率。因此兩組患者圖像質量評分和SN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常規劑量和低劑量多層螺旋CT均能夠有效檢出肺內病變,均具有良好診斷效能,但是低劑量多層螺旋CT可顯著降低患者輻射劑量,更易檢出微小病變,并且不對圖像質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