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起昆 謝鈴
腹腔鏡下行直腸癌切除術是目前根治老年直腸癌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借助腹腔鏡可有效減少創傷面,縮短手術時間及促進術后創傷愈合等[1]。為保障直腸癌切除術的順利完成,合理的麻醉方式和麻醉方案尤為重要,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術前行單一麻醉藥麻醉效果比復合麻醉效果差,如常規剖宮產術中使用的七氟醚可促進患者快速進入麻醉期,但是患者術后容易出現蘇醒時間長、術后疼痛較強及認知功能降低等不良反應[2-3]。鹽酸右美托咪定是近年來報道較多的復合麻醉藥,其具有鎮痛和鎮靜功能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如呼吸功能減弱或術后疼痛等發生[4]。為進一步證實右美托咪定對老年直腸癌根治術麻醉效果及術后不良反應的影響,本研究對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博羅縣人民醫院收治的直腸癌患者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其他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無免疫系統缺陷性疾病;對麻醉用藥無禁忌證;均為首次接受手術治療且未接受過化療。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性疾病;癌癥患部存在遠處轉移現象;有其他患部腫瘤病史或血凝障礙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54~73歲,平均(60.05±5.34)歲;依據2010年國家抗癌聯盟/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的腫瘤TNM分期為Ⅰ期11例,Ⅱ期11例,Ⅲ期9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17例,Ⅱ級14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55~73歲,平均(60.89±5.90)歲;TNM分期為Ⅰ期12例,Ⅱ期11例,Ⅲ期8例;ASA分級為Ⅰ級19例,Ⅱ級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所有入選患者術前8 h禁食禁水,術前30 min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498)0.5 mg,引導患者進入手術監護室,術前監測并記錄患者的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依據檢測結果調整麻醉劑量。觀察組術前10 min靜脈持續性泵入0.5 μg/kg鹽酸右美托咪定(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98),泵注10 min后調整劑量為0.4 μg/kg維持至手術結束前30 min停止,同時右美托咪定泵注10 min后給予靜脈注射2 mg/kg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79)和1 μg/kg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14)誘導麻醉,之后調整呼吸機呼吸頻率并吸入2%~5%的吸入麻醉藥七氟醚(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持續麻醉至術后縫合結束停止吸入七氟醚,且維持呼吸機供氧。對照組接受相同的麻醉治療方案,同時將右美托咪定替換為等量的0.9%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1)麻醉前及麻醉2 h的呼吸頻率、心率及血壓,以及術后蘇醒時間(手術結束至完全蘇醒間隔時間)。(2)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發生率:術前進行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比較,術后1、3、5、7 d統計兩組POCD發生率,POCD診斷標準為低于術前MMSE評分基礎值2分。MMSE評分標準為:正常27~30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21~26分;中度認知功能障礙10~20分;重度認知功能障礙0~9分。(3)不良反應發生率:術后心律不齊、低血壓、惡心嘔吐、躁動及延遲蘇醒患者占兩組患者的比例。
麻醉前,兩組在呼吸頻率、心率及平均動脈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麻醉前相比,麻醉后2 h兩組的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下降;麻醉后2 h,對照組的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術后蘇醒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s)
蘇醒時間(min)麻醉前 麻醉后2 h 麻醉前 麻醉后2 h 麻醉前 麻醉后2 h觀察組(n=31) 15.73±3.31 15.78±3.04 80.23±5.54 75.13±5.76 85.24±3.43 81.12±4.64 44.26±6.13對照組(n=31) 15.09±3.24 15.20±2.89 81.34±7.18 66.24±8.33 84.88±4.08 77.89±4.24 57.89±9.64 t值 0.77 0.77 0.68 4.89 0.38 2.86 11.52 P值 0.445 0.444 0.249 0.000 0.354 0.003 0.000組別 呼吸頻率(次/min) 心率(次/min) 平均動脈壓(mmHg)
兩組術后均有患者發生POCD,其中術后1 d和術后3 d對照組POCD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術后 5 d 和術后 7 d,兩組 POCD 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POCD發生率比較[例(%)]
兩組術后均有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有1例心律不齊和1例術后躁動,對照組心律不齊、術后低血壓、惡心嘔吐、躁動和延遲蘇醒均有發生,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術后蘇醒時間及術后認知功能水平是老年外科手術療效的重要評估指征[5]。老年外科手術后蘇醒時間長短與麻醉深度有直接相關性,麻醉過淺容易降低麻醉持續時間而加劇術后切口疼痛程度,麻醉過深會降低腦血氧飽和度而誘發術后腦供血不足及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因此改善麻醉方案,術前使用誘導麻醉藥聯合麻醉成為降低老年外科手術術后不良反應的重要措施[6-7]。近年來,大量研究發現術前將右美托咪定作為誘導麻醉藥可顯著改善術后患者認知功能,右美托咪定可作用于交感神經突觸前膜上的α受體,抑制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8-9]。有研究發現采用MMSE比較可知,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術后1~3 d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未使用的患者[10]。對右美托咪定麻醉后不同時間段的MMSE評分比較中,有報道麻醉后6~24 h患者的MMSE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而麻醉后72 h患者的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進一步證明右美托咪定麻醉對術后72 h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11]。同時,有報道證實右美托咪定可維持患者血流腦動力學穩定,避免手術前后血壓及心率的大幅波動,使用右美托咪定作為誘導麻醉藥可有效減少麻醉期全麻藥的用量,在不影響術后睜眼時間的條件下防止麻醉延遲[11]。
本研究基于相關報道,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麻醉術患者治療效果,經比較可知麻醉后2 h,對照組的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術后蘇醒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初步說明術前右美托咪定誘導麻醉可有效穩定術中及術后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及呼吸功能。術后1 d和術后3 d對照組POCD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而術后 5 d 和術后 7 d 兩組 POCD 患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進一步說明右美托咪定聯合麻醉可顯著降低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說明術前應用右美托咪定誘導麻醉可提高老年直腸癌根治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老年直腸癌根治術術前采用右美托咪定誘導麻醉可顯著改善麻醉效果,穩定術后血流動力學,改善術后認知功能及保障患者術后安全蘇醒,具有重要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