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娟
(銅仁學院,貴州銅仁 554300)
通常情況下,人們生活的地域不同,社會生活背景不同,所產生的社會習俗也不相同,但是,經過研究發現,老撾瑯勃拉邦老龍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其社會習俗中的結婚拴線儀式,在儀式語言方面有很多相似點。
該文中提到的儀式語言是拴線儀式過程中使用的祝詞或者相應福經。通過研究發現,老撾老龍族的結婚拴線儀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結婚拴線儀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雖然生活地域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是,儀式過程卻體現出了共同的淵源,就儀式語言而言,可做如下總結(見表1)。
表1 老撾瑯勃拉邦老龍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結婚儀式語言中的相同點
儀式必定有相應的儀式語言,它是對人類社會實踐產生的禮俗、程序的再現,而且這些儀式程序所使用的祝詞對儀式參與者有極大的鼓舞性[1]。此處所說的鼓舞性,是指儀式中參與者會受某些環節儀式行為的影響而產生暫時的共鳴。儀式語言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儀式表演的一種形式,作為儀式的一部分,拴線儀式語言可以促成儀式和鼓舞參與者,形成一種暫時的情感凝結,隨后借“線”這一實體傳情達意。這種帶有鼓舞的情感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調查中發現,儀式開始前,老撾瑯勃拉邦老龍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結婚拴線儀式受邀者都會有一定受鼓舞的心理反應,如受重視與否、身份地位頭銜高低、是否受人敬仰等。首先,受邀者會有受重視的心理暗示,撇除參加儀式的繁瑣程序外,會使人心情輕松愉悅;其次,對于受邀者的身份地位頭銜而言,除了親朋好友外,主人家還會邀請一些當地的名流,對于儀式而言,會邀請村寨德高望重的“Mor Phon”和“波章”,這樣既表達了對受邀者的敬意又表現出儀式程序的正規[2]。這兩方面的心理反應,都透露出另外一種心理反應——使參與者感到受人敬仰,由此,促成儀式,凝結集體的心理慰藉。
另一方面,儀式開始時,拴線儀式所有參與者都會倍感興奮和團結。就婚禮儀式語言而言,受儀式語言鼓舞,所有參與者在心理上都會積極投入到儀式中,同時也會與其他參與者團結一致,表現為:儀式中參與者會有意識地融入儀式和表達個人的祝福情感。具體為:一是,參與者會附和著“Mor Phon”和“波章”的祝詞頌唱,有意識地融入儀式,如模仿聲調、音調等;二是,參與者在情感氛圍濃郁的現場會借機表達真情實感,從而有意識地表達個人的祝福情感,如新郎新娘雙方的甜蜜祝詞、父母長輩的逆耳忠言等[3]。
隨著儀式的進行,在儀式現場的參與者也會隨著儀式語言的吟唱真正參與到儀式中,從儀式語言中也反映出,悅耳的語言能增加儀式的參與度。此外,隨著儀式主持繼續吟唱,參與者也力圖將自己的美好祝愿隨聲傳達,因為,他們認為靈魂可以相互溝通,拴在手上的線就是靈魂溝通的媒介,用聲音語言喚回靈魂,拴上線傳遞好運也溝通靈魂。儀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交際方式,這種鼓舞心理式的儀式語言促進著男女雙方的溝通,既表達了參與者的真實情感,也使新郎新娘收獲了祝福;作為儀式過渡的程序,參與者情感的凝聚,有助于安撫人心,消除顧慮。
儀式語言的文本中,兩個不同國家的民族在儀式中使用的祝福詞句子都短小精簡,能夠清晰明了地表達出祝福,如同整場儀式的臺詞一樣,既可以促成儀式,也可以帶動儀式氛圍,增加參與者的參與度,活躍儀式現場。
老撾老龍族結婚拴線儀式祝詞(節選):
在結婚儀式語言中基本都會以這兩個詞結尾,盡管意思不盡相同,卻都可以給聽眾輕松明快的感覺,也可以增加結婚場景的溫馨喜悅。此外,和大多出現在很多節奏明快的樂曲中,當在婚禮儀式語言中出現時,可以輕松愉快地寄予新人結婚祝福,同時也令聽眾更愿意參與到儀式中,有號召力。在老撾人看來,只有悅耳的儀式語言才能夠洗滌靈魂、溝通靈魂,才會有美好祝愿,才會給人帶來好運,才能使接受祝福的新人感受祝福之真誠、祈福之誠懇。這兩詞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因為兩人的結合使得生活變得更美好。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結婚拴線儀式祝詞(節選):
從現在到將來[4]
傣族結婚拴線儀式的儀式語言中也存在押韻現象,從祝詞中可以發現:首先,分別出現在句尾,從文本上來看是為了對照押韻,并且可以發現,這些重復出現的韻尾大多是[41],在吟唱時能夠使曲調表現得更加活潑,把祝詞生動傳達給結婚的雙方,給喜慶的氛圍錦上添花。此外,歡快的儀式語言能夠使參與者更好地參與到儀式中,既體會到了婚禮節慶之喜慶,也體會到了祝福之濃郁虔誠。兩個人的靈魂結合需要一定的溝通,而這些儀式語言能起到聯結的作用,表明通過儀式語言的誦唱兩人的靈魂已達成一致,再通過拴線意即兩人的靈魂已經拴在一起。其次,儀式語言具有一定的韻律,主持人吟唱時有曲調,具有音樂美;再次,儀式語言中體現了對人靈魂的信仰,儀式對信仰的對象進行祭拜的同時也從儀式語言中進行某種精神溝通;最后,還可以看出儀式語言與舉行儀式的內容相關度很高,儀式語言對婚禮給予了極高的祝福,在為新人祈福的同時也對新人進行了說教:如何做好丈夫、妻子,如何當好媳婦、女婿,如何承擔責任、義務等。
對于儀式語言的韻律風格,從文本中可以發現,儀式語句短小精簡的同時朗朗上口、言簡意賅地表達了祈福人的虔誠之意和祝福之語。主持人吟誦時會特意抬高或降低音調、轉變聲調、調整節奏,其他參與者會參與到儀式中,和著主持人的吟唱而吟唱。通過念誦美好的儀式語言來刺激參與者的情感參與,從而形成一種短暫的儀式團結,既能溝通被祝福對象,又能帶動參與者的情緒,增強儀式感染力。
儀式語言與儀式活動主題相關度高,特定的儀式語言只針對相應的儀式[5]。
據調查發現,老撾常見拴線儀式包括:米缸拴線儀式、招魂儀式、錢拴線儀式、結婚拴線儀式、接待拴線儀式、分娩拴線儀式、驅邪拴線儀式、祈福拴線儀式、兒童祈福拴線儀式、病人拴線儀式、住宅拴線儀式、喬遷拴線儀式等。
對于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而言,如今,拴線儀式在傣族生活中不再是看病驅邪的存在,更多的是傳達祈福。拴線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儀式,包括結婚拴線儀式、喬遷拴線儀式、嬰兒出生拴線儀式、嬰兒滿月拴線儀式等,不同的拴線儀式有不同的儀式語言,但是儀式過程大同小異。與老撾老龍族拴線儀式相比,西雙版納傣族也有特定主題的特定儀式語言,拴線儀式的儀式語言視拴線主題而定。
Stanley J·Tambiah 認為儀式和所使用的語言是權威和正統的星火相傳,或口頭背誦,或照本宣讀,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這類詞語[6]。老龍族的老撾語、傣族的老傣文,均區別于日常用語,如早期天主教使用拉丁文、穆斯林伊斯蘭教使用古阿拉伯語、印度教使用梵文、東南亞地區的佛教使用巴利語等,舉行儀式時都會使用特定的語言表達,以此保證儀式的神圣,同時也說明這些儀式語言由來已久,并非空穴來風。
通過簡單對老撾瑯勃拉邦老龍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結婚拴線儀式語言的相似性分析可知,儀式過程中會有相應的儀式語言,儀式語言是儀式傳統的結晶和儀式文化的傳達,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慰藉,通過儀式語言能夠溝通和安撫人心。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應通過儀式掌握儀式語言文化,把文化繼承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以更好地向世人傳遞老撾老龍族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儀式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