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萍,王夢穎,植才富,張穎,劉婭,戴姍姍,魯紅升
(1.西南石油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乳液型聚丙烯酰胺在使用前需要加入破乳劑,使聚合物乳膠釋放、溶解在水中發揮作用[1-2]。然而,破乳劑的種類和加量的優化是復雜且耗時的[3-5]。
近年來,利用刺激響應型乳液可控地實現聚合物釋放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6-9]。 環烷酸作為一種脂肪酸開關溶劑,在構建pH響應型乳液中具有較大的優勢[10-13]。本文以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為例,以環烷酸替代乳液體系中部分油相,構建pH響應型聚丙烯酰胺聚合物乳液,為聚合物乳膠的簡單快速釋放、溶解提供一種新方法。
環烷酸,試劑級;丙烯酰胺(AM)、偶氮二異丁腈、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白油7號、Hypermer A70乳化劑(HLB=6)均為工業級;去離子水。
85-2型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FA1004電子分析天平;AMGEVOSFL無目鏡倒置熒光數碼顯微鏡;WQF-520傅里葉紅外光譜儀;Hitachi HT 7700透射電鏡;ZEISS EV0 MA15掃描電鏡。
1.2.1 單體乳液的制備 將環烷酸和白油按照酸油質量比為6∶4攪拌混合作為共同油相,加入 0.167 g 乳化劑A70,進行攪拌混合。配制質量分數20%的丙烯酰胺(AM)溶液作為水相。然后按照油水比1.5∶1將水相與油相混合,在攪拌速率 400 r/min 下攪拌30 min,得到單體乳液。
1.2.2 P(AM)聚合物乳液的合成 將1.2.1節制備的穩定的單體乳液室溫下通N230 min,加入單體用量0.5‰(質量含量)的偶氮二異丁腈作為引發劑。升溫至50 ℃,反應4 h,期間一直通N2。

1.3.1 乳液的形貌和粒徑表征 用數字熒光顯微鏡觀察單體乳液形貌和液滴大小,并利用Image-Pro Plus 6.0軟件對液滴的直徑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透射電鏡對聚合物膠乳的形貌和粒徑進行分析。將聚合物乳液加白油,稀釋至500倍,浸涂于銅網,在室溫下干燥,利用透射電鏡在120 kV下采集TEM圖像,得出聚合物乳膠粒形貌。
1.3.2 乳液穩定性指數測定 將配制好的單體乳液在50 ℃下靜置24 h,記錄乳化層的變化,按式(1)計算乳液穩定性指數(V)。
(1)
其中,V0為初始乳化層體積,Vt為24 h時乳化層體積。
1.3.3 紅外表征 將P(AM)聚合物乳液用無水乙醇破乳,并反復洗滌,真空干燥至恒重。采用溴化鉀壓片,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進行紅外光譜測試。
1.3.4 聚合物乳液的pH響應研究 取3 g聚丙烯酰胺乳液,分別加入至不同pH的100 g水中,400 r/min 下攪拌20 min,得到聚丙烯酰胺溶液。通過觀察聚丙烯酰胺溶液中聚合物的分散情況,從而判斷聚合物是否釋放,進一步研究其pH響應范圍。
取4 g白油和6 g環烷酸混合,作為油相。加入 0.167 g 的A70,攪拌均勻。稱取 1.34 g AM和 5.36 g 去離子水,攪拌均勻,作為水相。在攪拌下將兩相混合,形成AM單體乳液。通過加入NaOH,研究了乳液的pH響應,結果見圖1。

圖1 AM單體乳液加堿前后對比圖(a) 和環烷酸與堿作用機理(b)Fig.1 AM monomer emulsion before and after alkali addition(a) and the mechanism of naphthenic acid and alkali interaction(b)
由圖1可知,當加入NaOH后,乳液發生破乳,分為兩相。由于堿的加入,不溶于水的環烷酸變為溶于水的環烷酸鹽,導致水相離子強度增加,乳液發生破乳。由此說明單體乳液具有良好的pH響應性,具備構建響應性聚合物乳液的基礎。
穩定的單體乳液是進行聚合的前提。乳液不穩定主要表現為當油水比和乳化劑用量不合適時,產生的析水或析油的現象,這對于聚合都是不利的。因此,對單體乳液的油水比和乳化劑用量進行優化,選擇適宜的油水比和乳化劑用量。
2.2.1 油水比與穩定性的關系 以質量濃度為2%的A70為乳化劑,配制了油水比為0.42,0.67,1,1.5,2.33的單體溶液與混合油形成的一系列單體乳液。以油水比為1為例,分別稱取2.99 g環烷酸、2 g白油混合,加入0.2 g A70攪拌作為油相。稱取1 g丙烯酰胺于4 g水中,攪拌作為水相。將油相和水相混合均勻,400 r/min下攪拌30 min,得到油水比為1的單體乳液。記錄單體乳液在50 ℃下放置24 h后的析油析水量,計算乳液的穩定性系數。通過穩定性指數反應乳液的穩定性,穩定性指數越大,乳液越穩定,結果見圖2。

圖2 油水比與乳液穩定性的關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water ratio and emulsion stability
由圖2可知,乳液在油水比為1.5時,乳液的穩定性系數為1,乳液穩定性最好。選取油水比為1.5做后續實驗。
2.2.2 乳化劑用量與穩定性的關系 乳化劑的用量關系著是否能形成穩定的乳液,固定油水比為 1.5,以質量濃度分別為1%,2%,3%,4%,5%的A70為W/O乳化劑,配制一系列單體乳液,觀察A70濃度對單體乳液穩定的影響,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乳化劑A70用量≥4%時,乳液的穩定性系數為1,說明乳液穩定性良好。乳液的粒徑也可以進一步反應乳液的穩定性,乳液粒徑越小,乳液越穩定。由圖4可知,濃度分別為1%,2%,3%,4%,5%的A70構建的單體乳液粒徑分別為 1.25,0.86,0.84,0.62,0.61 μm,隨著乳化劑用量的增加,乳液的粒徑不斷減小,而乳化劑用量為4%時,乳液的粒徑變化不大,趨于穩定。選取乳化劑用量為4%進行后續實驗。

圖3 乳化劑用量與乳液穩定性的關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sage of emulsifier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圖4 不同乳化劑用量下的乳液顯微鏡圖(a、b、c、d、e)Fig.4 Micrographs of emulsions at different emulsifier doses (a,b,c,d,e)
用尼羅紅對油相染色,對乳液顯微鏡進行觀察,結果見圖5。

圖5 尼羅紅染油相的乳液顯微鏡圖Fig.5 Emulsions where the oil phase is stained with Nile Red
由圖5可知,連續相為紅色,證明乳液類型為W/O型。
綜合以上兩種因素,油水比為1.5,乳化劑用量為4%構建的單體乳液是最穩定的,可滿足聚合的要求。
2.3.1 FTIR PAM聚合物乳液的紅外分析見圖6。

圖6 PAM和AM的紅外光譜對比圖Fig.6 Comparison of infrared spectra of PAM and AM

2.3.2 粒徑 通過SEM和TEM對聚合物乳液的形貌和粒徑進行表征,結果見圖7。

圖7 PAM聚合物乳液的掃描 電鏡圖(a)和透射電鏡圖(b)Fig.7 SEM(a) and TEM(b) of PAM polymer emulsion
由圖7可知,聚合物乳液的乳膠粒是粒徑平均為250 nm的球狀顆粒。與聚合前的單體乳液(0.62 μm)相比,粒徑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這是由于反相乳液聚合的膠束成核機理所導致的,單體由單體液滴不斷向乳膠粒子轉移,直至單體消耗殆盡[15]。
通過兩種方法對聚合物乳液的pH響應進行研究。其一,直接在聚合物乳液中加入堿,看聚合物乳液是否產生破乳的現象。按照n(環烷酸)∶n(氫氧化鈉)=1∶1將NaOH加入聚合物乳液中,充分攪拌,結果見圖8,聚合物以白色膠狀聚沉在瓶子的底部,而上層有油析出。聚合物乳液通過調節pH可以實現聚合物乳液的破乳。因為聚丙烯酰胺是極其親水的,所以當聚合物乳液破乳后,聚丙烯酰胺溶脹于水相形成凝膠狀。

圖8 PAM聚合物乳液加堿前后對比圖Fig.8 The comparison of PAM polymer emulsion before and after adding alkali
其二,取少量的聚合物乳液,加入調節過pH的水中,攪拌,通過觀察聚合物乳液在水中的分散情況,判斷聚合物乳液的pH響應。取3 g的PAM聚合物乳液分別加入至pH=6.86(去離子水)和pH=10的100 g水中,形成聚合物溶液。由圖9可知,當聚合物乳液加入至去離子水中時,聚合物乳液并不能分散,以液滴存在于水溶液中。而當加入至pH=10的水溶液中,聚合物乳液分散于水相,成為均一的溶液,呈現出聚合物網絡結構,說明聚合物在水中充分溶解。

圖9 PAM聚合物乳液分散在水中的照片和SEMFig.9 Photograph and SEM of PAM polymer emulsion dispersed in water
基于將聚合物乳液加入堿水中,實現聚合物的釋放是可行的,配制不同pH的水溶液,研究pH對聚合物釋放的影響,結果見圖10。
由圖10可知,pH在6.52~9.12范圍內,隨著pH的增加,有越來越多的聚合物釋放。這是由于隨著pH的增大,不穩定的乳液液滴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發生聚并和碰撞,使得乳液液滴變大,表現為聚合物分布的增加。當pH>9.12時,聚合物發生溶解,以聚合物網絡存在。而且隨著pH的不斷增加,聚合物網絡致密度不斷增加,說明聚合物溶解情況越來越好。








圖10 PAM聚合物乳液分散在不同pH水中的SEMFig.10 The SEM of PAM polymer emulsion dispersed in water at different pH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均可以實現聚合物乳液的“失穩”,從而釋放出聚合物。直接把堿加在聚合物乳液中,雖然可以實現聚合物乳液的“失穩”,但響應較慢,且堿的加量較多。將聚合物乳液加入至堿水中,實現聚合物乳液破乳的方法,因少量聚合物乳液加入至大量水中,因油水比的巨大變化而產生突變轉相[16],導致堿的加量降低,具有更好的應用潛力。
(1)利用開關溶劑環烷酸和白油攪拌混合作為油相,以丙烯酰胺水溶液作為水相,在W/O乳化劑A70的作用下,構建了具有pH響應的W/O單體乳液。油水比為1.5,乳化劑用量為4%時,單體乳液的穩定性最好。反相乳液聚合后,產生了250 nm的球狀聚合物乳膠粒。
(2)基于開關溶劑環烷酸構建的聚合物乳液具有很好的pH響應性。將聚合物乳液加至pH>9的水中,實現聚合物乳膠的釋放及溶解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