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七八十年代,慶元創新開展了國鄉合作改革,采取“國有林場出資金技術,農戶以林地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的方式,按照“林地權屬不變,林木權屬共有,經營收益共享”的原則,將全縣閑置零碎的林地統一流轉整合,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建成國鄉合作造林基地30多萬畝,價值高達17億元以上。經過30多年的精心管護,國鄉合作造林基地已發展成為慶元最主要的商品林基地,活立木蓄積超過200萬立方米,累計向村集體和林農兌現收益分紅1.6億元。慶元也被列為全省唯一的國鄉合作經營改革創新試點縣。

2022年4月29日上午,賢良鎮石川村村民齊聚永青國有林場辦事大廳,等待第一輪國鄉合作造林分紅。當天,石川村145畝山林共分得85.2萬元,每畝凈分紅5862元。
古樹公園建設和系列森林村莊的創建結合,成了名副其實的惠民富民工程,2021年磐安縣實現旅游總收入46.94億元,增長17.50%,接待游客290.46萬人次,增長11.12%,實現了以綠色發展推動共同富裕。
不僅讓利于民,國鄉合作2.0還將通過森林資源資本化、市場化運營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些。2021年10月,慶元縣和興生態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由慶元三家國有林場股權認購,以獨立財務、獨立開展工作的市場化純公司模式運營,對參與合作的山林進行集中收儲、統一經營,開展森林碳匯培育,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綠色新興產業,拓寬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渠道,同步推進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和富民增收。預計到2025年,國鄉合作2.0可實現商品林收儲10萬畝,林木成熟后村集體和林農將可以獲得總收益分紅10.4億元。
滲水系數應作為常規試驗進行檢測,滲水系數標準為不大于300 mL/min,檢測頻率為每車道1點/200m。
余杭區長樂林場位于杭州市西北部,地處大徑山鄉村國家公園核心區內,創建于1910年,是浙江省創辦最早的國有林場,林地經營總面積約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活立木蓄積量20.7萬立方米。主要從事生態建設和生態服務相關產業。
(4) 當列車以ATO模式駕駛,到站后ATS網關服務器將會給車載發送預計離站時間及區間運行時間,這兩個時間采用的都是絕對時間,由于時間的不一致,導致列車離站及到達下一站時間不準確。
長樂林場積極踐行“兩山”理念,緊緊圍繞“生態建設為主體,生態服務為特色”的發展戰略,以成為行業領先的現代高質量發展國有林場和綠色生態產業綜合服務商為建設目標,致力共同富裕。長樂林場旗下生態教育服務板塊“長樂教育”緊緊結合“五生教育”理念,用好森林生態資源精心打造和開發“五生課程”,以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去處理教育市場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運用公式對文物的時空分布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用各類型文物數量Xij減去平均值的差值除以標準差Sj,Rj為j類型文物的分布指數[24].
長樂教育依托林場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以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為根本宗旨,以“生態、生存、生活、生命、生長”五生教育為理念,開設了“生態與自然、生存與拓展、生活與勞動、生命與安全、非遺與傳承”五大系列課程共200多個活動項目。創辦20多年來,共接待1000多所學校,300多萬人次學生,2021年接待人次突破26萬。
2022年,林場利用長樂森林公園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的契機,積極整合徑山周邊鄉村生態產品和服務,引入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目前引入項目有極限運動、影視拍攝、萌寵樂園、親子采摘、森林露營、樹上探險、叢林CS等特色體驗活動7個,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打造綠色生態服務平臺。
對于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而言,其投入應用的作業環境較為復雜,或處于利于電氣設備運行的環境,或處于較為惡劣的運行環境。尤其在較為惡劣的作業環境中,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極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運行可靠性降低問題的出現。如環境因素中的溫度、濕度、壓強等方面,都能夠對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造成運行上的不利影響,不僅會對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的運行可靠性產生波動,更會導致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的元器件等受到損壞。
長樂林場秉承“物質共富”與“精神共富”兩手抓,依托自然教育功能積極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以“營地+”模式推動“物質共富”與“精神共富”的共發展。該模式利用當地農戶自有的農家土灶、自留地的特色農業和當地的農村風貌,充分整合了農村豐富的農業生產、農家生活、農村手工藝以及農村文化等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了“農家生活”“農業生產”“農村社會”三大板塊農事體驗課程體系。實現了營內活動轉向營外實踐的空間突破,實現了單一的學農活動向多元實踐形式的內容拓展,實現了營地輔導員與當地農戶相結合的師資互補。

長樂林場轉型當好特色生態服務者,闖出一條生態教育縱深發展、林場轉型持續增收、對林業經濟生產力貢獻率越來越高的新路子。每年為當地帶來近60萬人次的客流量,提供了輔導員、苗圃工、中草藥基地種植(加工、銷售)人員、餐飲服務人員等400余個工作崗位,每年采購周邊農戶的蔬菜、禽蛋、春筍等鄉土特色產品200余萬元,帶動周邊鄉村民宿、餐飲等產業不斷發展,每年增收近千萬元,為周邊鄉村百姓增收致富提供服務。
麗水市堅持國家公園“園內嚴格保護、園外聯動發展”的原則,在實行最嚴格保護的前提下,以“國家公園+”創新實踐蘊育興林富民活力源,破解了全國面臨的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系列難題,更好地釋放了生態改革最大紅利,著力滿足了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求,推動了麗水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山區樣板建設。
以“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為抓手,蘊育生態資源資產“活力源”。創新“司法聯動”機制、“三員管護”制度,設置管護崗位147個,促進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結合“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構建形成“點線面網”的全方位管護體系;園內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得到科學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百山祖冷杉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新發現百山祖角蟾、鳳陽巨基葉蜂等一批全球新物種。
以“國家公園+地役權”為抓手,賦權生態資源資產“促增收”。在國家公園創建過程中,麗水通過設立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完成國家公園內10個鄉鎮32個行政村3.88萬公頃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實現國家、集體、村民三方共贏。3.23萬村民共享改革紅利年補償收入總額達2805萬元,戶均約3868元,村集體年經濟收入新增20萬元以上,如屏南鎮周埔垟村村集體統管山有1.37萬畝,村集體經濟組織可獲補償收入66.03萬元/年。
推進生態“生財”,讓山林“富民”,慶元始終走在路上。為全力栽好“國鄉合作”這一共同富裕“搖錢樹”,慶元將迭代升級國鄉合作2.0模式,對全縣59萬畝集體商品林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整合優化,實施珍貴樹種造林、杉木大徑材培育以及林下經濟發展,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的復合效益,打造“富裕森林”,釋放帶動增收能力。搭建“兩山銀行”融資平臺,打通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通道,探索一條把森林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全力爭當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山區范例。
以“國家公園+綠色金融”為抓手,盤活生態資源資產“強發展”。為進一步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融資渠道,釋放地役權溢價效應,制訂出臺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地役權補償收益質押貸款和貼息貸款政策,推進國家公園58萬畝林地可獲貸款5.6億元,戶均達7.8萬元,實現國家公園生態價值由“綠”轉“金”。目前全市累放貸款7290萬元,惠及農戶386戶,貸款余額達4871萬元,為當地特色產業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以“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為抓手,創造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增長點”。好空氣也能賣錢致富。以大型活動碳中和行動出售森林經營產生的碳匯減排量為契機,積極探索碳匯“交易”,邀請第三方機構核算碳匯總量,并以掛牌公示、協議簽訂等方式進行出售,成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有效途徑。嘉興市南湖區人民政府先后向國家公園龍泉片區蘭巨鄉官埔垟村購買林業碳匯減排量550.4噸,創收5.5萬元。同時推動國家公園品牌與“山”字系品牌融合發展,構建“線上導購+線下體驗”營銷體系,支持發展一批百山祖生物科技等生態環境內生型產業,讓生態產品實現“生態+科技”的雙重溢價。
根據整個產業鏈主體的需求,臨安區農業農村局從“如何賣得好”這個切口進行山核桃產業數字化改革。為了實現市場行情數據共享,企業精準加工、精準營銷,政府部門精準品牌推廣,以“數字賦能三產融合”“以消(消費者)促牌”等思路謀劃開發山核桃產業大腦,利用電商大數據來倒逼產業鏈升級。使不少從業者享受到數字賦能的紅利,同時幫助加工、銷售企業更精準地了解了市場,擺脫了新產品開發、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困境,白牛電商協會秘書長張青感慨道:“是大數據幫了我們大忙。”
政策澆灌,催生“品質萌芽”。長興制訂出臺了一系列紓困政策進行產業扶持,改造香樟等殘次苗基地1.5萬畝、發展精品容器化基地6.8萬畝。5年來,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培育中大型苗木基地2.1萬畝,畝均收益增加25%以上。花木示范企業各領風采,東方梅園通過“基地+農戶”,對梅花生產農戶進行幫產幫銷,累計幫助100余戶困難家庭種植梅花實現脫貧致富;鳳羽農業通過網絡扶持年輕人創新創業,培育蘭花主播和銷售反哺種植的形式,帶動創收近1000萬元。
技術扶持,促進“提質增效”。整合省內專家和人才資源,廣泛開展“為群眾辦實事、為企業送技術”系列活動,促進全縣花木轉型升級。改變傳統綠化大苗培育模式,研究全冠苗快速培育技術,出圃比例達91%以上;通過拼栽將樸樹殘次苗變為精品苗,提升了附加值;強化機械裝備使用,研發了系列多功能園林機械,全縣8萬畝花木基地使用機械化作業,挖苗時間節省了六分之五,累計增加苗農收入超3000萬元,減少生產成本2000萬元。同時,長興將“非糧化”整治作為花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充分兼顧苗農利益,不搞“一刀切”,按照“能調則調、能優則優”原則,根據“三線三區”劃定,科學調整糧食功能區,全力推進“精品化”發展,實現“減量增效”。
產業融合,結出“共富碩果”。積極探索花木銷售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利用全縣1800名“苗二代”,建立了3600人的苗木經紀人隊伍,連續11年舉辦中國長興花木大會,培養了百余名網紅帶貨達人,構建了“線上線下”花木交易平臺,訂單量從8000萬元攀升到4.8億元。依托花木產業的美麗景觀和生態功能,積極發展集“游、賞、購”一體化的經營模式,促進從“賣樹”到“賣風景”的轉變,讓“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同時,有機結合花木產業和礦山復綠、龍之夢項目建設,為花木產業尋求更多發展空間。近5年來,全縣森林旅游每年接待游客89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5億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同提升。



共同富裕既是時代考卷,也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長興將積極打造數智花木、生態花木、文娛花木,結出豐碩的產業之果,為構建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產業發展環境續寫新篇章。
山核桃是臨安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57萬畝,加工量占全國80%,全產業鏈產值約50億元,是臨安西部山區15萬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個觀光景點被喻為“世界第八大奇景”,整個建筑懸在美國科羅拉多河上空1219 米的地方。它向大峽谷懸崖以外延伸了21.34 米。中間的走廊寬3 米,用獨特的玻璃制成,可承載相當于71 架滿員波音747 飛機的重量,游客站在上面可以720度欣賞大峽谷奇觀。
臨安山核桃產業大腦緊緊圍繞“哪里合適種”“如何種得好”“如何加工好產品”“如何賣得好”等三產融合發展的核心問題進行謀劃。聚焦規模化經營、生態化治理、原料交易、標準化加工和品牌培育等核心業務,梳理適度規模流轉、綠色生產、原料價格信息對稱、食品安全監管、消費者信任等重大需求,重點開展現代化未來農場建設、升級全流程社會化服務,推進標準化加工,加強品牌管理建設,實現產業鏈重塑,形成了“產業大腦+未來農場+透明工廠+N個多跨應用場景”的基本構架。
長興花木產業源起上世紀80年代末農民在房前屋后、山野田間零星種植的花木。40年來,匯聚農民致富夢想的星星之火,將零散、低質量、小規模的苗木產業建設成了惠及3萬余戶農戶、年銷售額30多億元的致富產業。全縣最高種植面積達28.3萬畝,畝均產值超過1萬元,占2021年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23.71%,2020年長興縣被評為省級花卉苗木產業示范縣。
作為管理平臺的重要補充,“臨農一件事”微應用上線浙里辦,通過18個“我要”如我要張網、我要找工等系列集成服務,便利群眾生產經營,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我老頭子年紀大,干不動了,現在手機上點點就能找到人幫忙收果,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哦!”昌化鎮白果村孫老農在豐收季笑著說道。
通過抖音直播電商大數據分析,發現除了江浙滬長三角地區,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北京等地區也是山核桃銷售的潛力區域,未來將在這些潛力消費地區加大推廣力度。在山核桃類別中,手剝山核桃占比70%,非手剝山核桃占比30%,最好賣的是500克的規格;在口味上,椒鹽口味占比22%、奶油口味占比24%、原味占比38%。通過繪制消費者畫像,發現消費者年齡在20—40歲占比60%以上,偏向年輕消費者,女性占60%左右,白領人群占56.7%、藍領人群占30.8%。這些數據分析成果通過浙政釘、浙里辦“臨農一件事”小程序應用、電子報告等形式,每月發送給政府部門和加工銷售企業,主管部門就可以精準地進行廣告投放,企業就可以做針對性的產品開發,做到精準營銷,讓加工企業和電商經營戶共享數字紅利。
阿奇霉素可用于男女性傳播疾病中由沙眼衣原體所致的單純性生殖器感染。阿奇霉素亦可用于由非多重耐藥淋球菌所致的單純性生殖器感染及由杜克嗜血桿菌引起的軟下疳(需排除梅毒螺旋體的合并感染)。
山核桃產業大腦綜合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21年經濟效益估算提升8%左右,即4億元左右。臨安山核桃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29.82億元,連續4年榮膺堅果類排名第一。
作為“中國油茶之鄉”,常山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油茶產業作為縣域支柱產業,不斷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圍繞油茶“產研銷”全環節搭建五大平臺:建設“共富果園”改革平臺推動規模化經營;建設“院校共建”研發平臺推動科技化管理;建設“一份常禮”銷售平臺推動品牌化營銷;建設“產學研旅”融合平臺推動景區化打造;建設“油茶指數”發布平臺推動全國化發展。在探索過程中,常山縣逐漸形成、完善并推廣油茶產業“共建、共管、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爭當共同富裕示范區縣域典范貢獻油茶力量。

“芙蓉湖村是全縣最大的一塊油茶基地了,再加上芳村村和泮坑村,我總共流轉了2000多畝林地種植油茶。”在位于常山縣芳村鎮芙蓉湖村這片被當地人稱作“八面山”的山坡上,黃志旺一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他曾經是開辦礦廠的“煤老板”,受到“兩山”理念啟發的他從2006年起種下22多萬株新品種油茶苗,走上了“農場主”的綠色發展道路。近年來隨著常山本地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許多油茶林漸漸失管,如何保住油茶的產量質量,不讓“常山油茶”這塊金字招牌砸了,成了縣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黃志旺的探索為大伙開拓了思路。2022年,常山縣發布了《關于推進“共富果園”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構建“經營主體”+“兩山銀行”+“村集體+農戶”的緊密聯結機制,鼓勵開展油茶林等農林產業的規模化流轉和標準化管理,而黃志旺的油茶基地也作為示范樣板入選了首批“共富果園”創建名單。據他介紹,如今他已組建了一支擁有100多位村民的“共富團隊”,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林技專家,也有非遺傳承的榨油師傅,還有土生土長的網紅主播,打造了一條自產自銷的產業鏈,每年發放工資170余萬元。下一步,他還將與鎮里的低收入農戶合作,通過“利潤再分配”的方式,既助力銷售,又還利于民。
在八面山的北麓,坐落著一個省內聞名的3A級旅游景區——黃塘村,該村擁有4000多畝油茶林地,畝產山茶油13公斤,是新昌鄉油茶主要產區。據村支書廖紅俊介紹說,為了提高村里油茶畝均產值,激發農戶種植油茶的積極性,今年村集體流轉了300畝油茶林試驗林下套種生姜,預計到下半年能將畝均收益提高2000元以上,這樣明年就能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其中。
實施布局竹材初加工、打造全竹綠色循環園、開發竹纖維工藝造紙、做強食用筍龍頭企業、著力科技支撐竹產業發展五大核心舉措。以綠色共生、產業共融、文化共興、云端共智、改革共進、區域共美為主要發展方向,進一步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實力,帶動竹區10萬竹農增收致富。具體做法如下:
傳統課堂形式過于沉悶,引入多媒體,利用動畫、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容易忽視的是多媒體最終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要配合教學進程使用,一味的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媒體承載的知識點過于密集,教學內容節奏過快會導致原本注意力更加分散,超出學生認知負荷。媒體的使用減少了師生互動,單向傳輸的多媒體在學生課堂參與度方面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共建、共管、共享”,這正是常山油茶產業的發展理念,相信在它的引領下,林農們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常山也將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在古樹公園的特色基礎上,延伸打造生態旅游風景點,全縣共有省A級景區村139個,其中3A級35個,2A級13個,A級91個;景區村古樹公園覆蓋率達64%,并將連景成線,打造“浪漫花鄉線”“休閑茶鄉線”“養生藥鄉線”“百里櫻花線”4條精品游線。將古樹公園建設作為森林村莊主抓手,使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成為森林系列創建的突破點和閃光點。磐安縣已建成省級森林城鎮14個,實現“全覆蓋”,省市級森林村莊102個,其中省級以上森林村莊25個,各級古樹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根據地理位置、景觀特色、房屋布局等方面對古樹公園精心規劃,著力建設了“櫻花谷”“杜鵑谷”“銀杏谷”“玫瑰谷”“芍藥谷”五大花谷,并在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
一是選好點,布好局。緊緊圍繞全域旅游總體規劃,把立地環境、執行落實、效益評估作為古樹主題公園選點建設的條件,把古樹主題公園建設安排在南線和北線兩條精品旅游線路上,優先安排十美村創建、森林村莊創建、創A級景區村、小城鎮綜合整治村。二是精設計,求本色。聘請設計單位與專家實地勘察,確保古樹主題公園設計既體現地方特色,契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又做到古樹資源保護,引領鄉村休閑旅游業。三是分專業、攻難點。采取分類實施,委托專業公司實施病蟲害、防腐補洞等專業技術項目,基礎工程由鄉鎮、村實施,同時加快政策處理工作。四是促進度、嚴把關。會同監理單位不定時到施工現場檢查指導,嚴把質量關;推行現場檢查、不定期抽查、第三方工程審計等方式,提高古樹保護資金績效。
在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磐安縣共完成一級古樹保護856株,二、三級古樹保護860株,建成古樹主題公園84個。近年來,通過建設古樹公園,打造旅游景觀,推動了鄉村休閑旅游、民宿發展,古樹公園已成為磐安縣休閑養生旅游“一號產業”的一張“金名片”。
磐安縣地處浙江之心,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縣域內共有古樹名木5581株,其中盤峰鄉櫸溪南方紅豆杉、萬蒼鄉斐湖楓楊、安文街道東川香榧三棵古樹入選省內“十大最美古樹名木”,櫸溪村南方紅豆杉列入“中國百棵名木”。2016年開始,磐安縣創造性地提出打造古樹公園的保護思路,建立“保護優先、處處是景”的古樹保護管理體系,為全域旅游增添色彩,為助推鄉村共同富裕貢獻林業力量。
林業“三定”后,林農承包的山林比較分散,面積也很小,又缺乏造林技術,不方便管理。參加國鄉合作以后,山林由林場統一管理,不僅可以拿到分紅,還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生產工作。而合作造林兌現收益周期長、見效慢,使得部分林農不愿續簽合同。為此,2021年慶元統籌謀劃了國鄉合作經營改革項目的2.0版本。新一輪合作打破原有的林木采伐后一次性兌現模式,以每3年按照不低于公益林損失性補償標準支付一次預期收益,到期按照“多付不還、少付補足”原則結算收益。通過支付預期收益的方式使林農能夠分年度提前獲得利益。
龍泉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區市(縣),被譽為“浙南林海”,森林覆蓋率高達84.4%,林地占市域面積86.7%,林農人口占全市總人口67.5%。多年以來,龍泉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在保障林農合法權益、發展好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等方面不斷探索,在林業綜合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林業管理中仍存在林農獲取信息不易、持續增收困難,林企競爭力弱、創新力不足、部門職權交叉、政府服務效能不高等共富難題。為了全面盤活森林資源,走出一條通往金山銀山的路徑,2021年以來,龍泉以需求為導向、用戶為目標,依職能定模塊、按業務建功能,建設運行“益林共富”多跨場景應用,打造林業時空管理“一艙三端”,實現了7個層級17個部門98個事項的多跨協同、資源共享,努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林農致富“雙贏”新路子。
首創數字落界方法,著力維護林區穩定。為破解“山是誰的、山在哪里、山上有什么”全國性難題,龍泉首創數字化落界方法和技術標準,通過“精度控制切割、面積電腦求算、衛星地圖指界、無人機現場勘查、林農室內認定、各自簽字確認”的方式,實現精準劃界、矢量落界,完成173萬畝公益林和3萬余畝商品林的落界,山林糾紛案件從2019年的584件下降至2021年的4件,下降99.3%。
2015年,阜外醫院以外科SICU為例進行試點,將24種高值耗材納入智能耗材柜,研發具有心血管特點的高值耗材柜管理流程,首創將智能耗材柜與醫囑相關聯,通過信息化手段,規范高值耗材領取行為,降低人力成本,減少配送時間,提高護士工作效率。


推動林地線上流轉,全面盤活森林資源。依托林地權屬落界成果,歸集供求信息,搭建流轉平臺,將原本的“碎片發布、零散求租”變為“線上發布、系統評估、供需匹配、高效流轉”,將伐林賣樹的“一錘子買賣”變為持續分紅的“長流水”。上線以來,累計發布林地流轉供需信息385條6.1萬畝,成功流轉153宗3.06萬畝,用于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帶動林農在家門口就業。
簡化金融貸款流程,創新資產變現途徑。創新電子“益林證”,實現“數據智能評估、自動生成額度、直接放貸到戶、信用跟蹤監管”數字化辦貸,率先推出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地役權補償質押貸款等涉林貸款產品。2021年以來,發放電子益林證2.5萬份,新增貸款1606筆共計1.68億元。比如住龍鎮村民劉春發通過該系統提交貸款申請,銀行查詢信息后立即主動聯系并在2個小時內放貸10萬元,貸款效率提高80%以上。
探索碳匯富民路徑,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精準采集坐標、面積、海拔等地塊因子信息,利用模型參數和檔案資料,開展森林植被碳儲量、碳匯量計算,可為全市林農精準建立縣、鄉、村、組、戶5級“碳賬戶”。2021年以來,該市已達成3筆碳匯交易,涉及林業碳匯減排量582噸,累計創收5.82萬元,發放首筆20萬元林業碳匯質押貸款。
發揮產業鏈式效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竹木產業大腦,歸集產業數據,動態監測竹林資源、實時跟蹤產業動向、精準分析市場行情、全鏈路推動產業振興,促進林農節本增收,引導企業轉型升級,補足產業鏈惠農共富。竹材價格從24元/百斤增長到32元/百斤,年均增收5760萬元,人均增收443元。
龍游縣瞄定林業推動共同富裕跑道,通過“森林魔方”,充分激活林業發展要素資源,夯實美麗龍游綠色本色,擦亮生態文化底色、做深全竹產業特色,打造“竹業促富”“碳匯造富”“名山帶富”等一批“林業促共富”標志性成果,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創新,形成“森林魔方”,打造邁向共富的“龍游路徑”和“竹木之道”,“兩山”轉化“龍游實踐”。
我們所編寫的案例庫供教師課上酌情從中選取案例來進行講解評析,也供學生課下閱讀,分組討論。教師可以從本案例庫中選取適當的案例作新課導入、課上討論及課外拓展任務等多種形式來實施案例教學。
龍游縣有竹林面積40.74萬畝,筍竹兩用林經營模式獲原林業部技術推廣一等獎,是國內原來最大的竹膠板與水煮筍加工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炭化篾、竹拉絲等竹材初加工集散地。
“四省通衢匯龍游”,龍游縣是全國竹產業的最佳集散地之一。龍游縣持續拓寬竹資源“兩山”價值轉換通道,帶動竹區10萬竹農增收致富。
為了保障各村的“共富果園”能夠產量質量“雙提升”,常山縣協調組織起一支社會化服務團隊,為全縣油茶種植大戶開展疏伐、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服務,并且還邀請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油博士”們來授課指導。
由自動駕駛、共享交通、互聯和電氣化推動的數字化轉型在極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這一趨勢正促使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從根本上改變汽車技術和創新方式。為了提高現今車輛系統和組件的交互程度,必須實現機械、軟件和電子系統開發集成。 一直以來,Siemens PLM Software 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都在為汽車開發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復雜的汽車產品需要系統驅動型開發方式,以將系統工程與集成化的產品定義相結合,并將產品開發與制造統一起來。由 Siemens PLM Software 提供的數字化企業行業解決方案可提供功能強大的網絡、高等建模、仿真工具和直觀的用戶體驗。
布局竹材初級加工。龍游有竹材分解點、初加工小微園共28家,年加工竹材30余萬噸,直接從事人員2000余人,帶動竹農毛竹收益2.5億元。

打造全竹綠色循環產業園。由龍游經濟開發區主園區+廟下副園區+溪口竹工業園提升區+周邊100公里范圍內若干個副園區組成,構建1個主園區+N個副園區的產業集聚平臺,樹立可復制的現代竹產業園龍游模式。項目年消耗原竹50萬噸,新增稅收1.1億元/年,新增就業3000余人,發放人員工資3億元,帶動相關竹農每年新增收入2.5億元。
開發竹纖維造紙工藝。浙江金龍再生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竹纖維填料高值化生產項目,以竹材包括原竹、次竹、竹加工剩余物等為原料,年需求量達30萬噸竹碎片(絕干料計)。項目新增產值9.1億元/年,稅收5460萬元,直接就業1000余人,新增收入1億元。
做強食用筍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龍游外貿筍廠有限公司,年加工水煮筍近2萬噸,年銷售額達1.5億元,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龍游竹海鮮筍專業合作社,有社員316戶,建立森林食品基地1萬余畝,年收鮮筍1萬余噸,每年直接反哺筍農4000余萬元。
楊梅成熟在高溫多雨的季節,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采收后2~3 d即腐爛變質。因此,楊梅采后防腐保鮮受到極大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國楊梅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迫切需要開發一些新技術來對楊梅果實進行處理,以延長保鮮期。
著力科技支撐竹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開展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其中高性能竹材生物基紗線清潔制備技術與產業化示范列入浙江省2022年度“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木竹廢棄纖維原料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入選衢州市級科技攻關項目;開展竹材炭汽聯產節能裝備優化及產品開發關鍵技術與示范。
以“水發全竹綠色循環產業園”為核心的竹產業集聚中心,從根本上增強龍游縣竹產業的行業凝聚力與核心競爭力,帶動10萬竹農人均年增收1.2萬元,消耗周邊100公里半徑圈內12個縣市竹材100萬噸,折原竹4500萬支。積極打造龍游縣云端共智森林“四庫在線”,將竹產業、竹林碳匯、林業治理等業務聚合到平臺中,豐富竹林碳匯收儲交易“點碳成金”、空間整合“竹下生財”、名山公園六春湖“綠色共榮”等共富場景,逐步走出一條符合龍游實際、具有山區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林業促共富之路。
文成是典型的浙南山區縣,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全縣森林覆蓋率72.4%,空氣質量優于國家一級標準,是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縣、中國氣候養生福地。2017年以來,文成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全縣森林康養產業總投資達15億元,森林景觀利用類總產值達22.16億元,其中森林康養與休閑類產值達3.2億元;創成省市森林康養基地各3個,其中3家列入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單位。

做好景觀增綠文章,夯實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本底。一是連片推進。全面實施“綠滿文成”專項行動,在森林景區建設珍貴彩色健康森林,沿G322國道文成段、飛云江建設水陸兩軸彩色長廊,新增彩色健康森林6.76萬畝、森林撫育9.1萬畝、大徑材培育4.28萬畝,新植珍貴彩色樹種202.93萬株。二是整村提升。實施“一村萬樹”行動,大力培育珍貴樹種、鄉土樹種,建成“一村萬樹”示范村19個、推進村150個,創成省級森林城鎮8個。三是因時制宜。按照不同季節、不同氣候針對性種植花草林木,基本形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旅游景觀。
做好基地建設文章,豐富森林康養產業特色內涵。一是強化政府扶持。對創成國家、省、市森林康養基地的單位給予資金獎勵,并優先享受林下經濟產業扶持政策。牽線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與天湖森林康養基地建立合作關系,推進康養產品設計開發。二是加強宣傳推介。依托全網官媒賬號以及森博會等線下平臺做足宣傳文章,參加長江經濟帶森林康養和旅游推介會,多家省內外單位慕名前來學習考察。三是打造亮點特色。各森林康養基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發了一批特色康養產品。比如,猴王谷森林康養基地突出氧吧優勢,云頂山莊森林康養基地著眼中藥養生,天湖森林康養基地側重農業觀光等。
在現代商業社會,廣告無處不在,廣告翻譯的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然而我國傳統翻譯理論中的“信、達、雅”原則和強調譯文與原文“忠實”、“等值”的翻譯策略已無法適應廣告翻譯的客觀要求。廣告文體是一種具有極高商業價值的實用文體,它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廣告受眾接受它所宣傳的商品。在廣告翻譯中,如果譯文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譯。
做好產業培育文章,促進森林康養產業富民增收。一是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全力打造森林康養、林下經濟、花卉苗木、竹木制造和木本糧油等5大主導產業,鞏固生態富民成果,成功培育“一畝山萬元錢”1.94萬畝。二是抓好林業品牌建設。積極實施品牌強林,培育林業龍頭企業,打造具有文成特色林業產業品牌。比如,蘚然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主攻苔蘚微景觀制作,全網粉絲超百萬,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主辦及參辦的景觀工程遍及21個省市。三是發揮企業聯農帶農作用。采用包教、包銷等措施鼓勵發展花卉、林蜂、竹筍等林業產業,穩定農戶種植收益。鼓勵企業堅持“家庭、家族、家鄉”用工原則,引導本土就業創收,帶動群眾就業3000余人、增收3萬元以上。推動企業采用全租式、半租式及自主經營等形式與村民合作,盤活閑置農房,升級改造康養客房、養生展館等,每年戶均增收達2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