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丁稱生 畢生龍 湯偉 鐘宗仁 易金容
剖宮產術是高危妊娠時解決、挽救母嬰生命的重要分娩方式,是目前臨床中解決難產和產科綜合的有效手段,能夠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在臨床中占據重要地位,且近年來隨著麻醉學、輸血等醫療水平的進步和完善,臨床對麻醉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使得剖宮產術的實施效果不斷提升[1-2]。在剖宮產手術中,必須實施有效麻醉,能夠使產婦獲得相應的麻醉及鎮痛效果,為剖宮產手術的實施奠定基礎,但麻醉具有一定風險性,產婦麻醉期間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生命體征下降等情況,大大影響手術實施的安全性,對產婦及胎兒造成生命威脅,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減少麻醉對剖宮產產婦及胎兒的影響十分重要[3-4]。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在臨床中應用較多,可對脊神經根部發生作用,產生特定麻醉作用,但目前國外針對剖宮產術麻醉主要采用右美托咪定硬膜外麻醉,而關于右美托咪定聯合羅哌卡因用于蛛網膜下腔的研究較少[5-6]。為進一步提升臨床剖宮術麻醉質量,本次研究在蛛網膜下腔麻醉中采用羅哌卡因、小劑量右美托咪定,分析其在剖宮產術中的應用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2 月于贛州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行剖宮產術的60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滿足剖宮產手術指征;(2)均為單胎妊娠。排除標準:(1)存在妊娠期高血壓或心、腎等功能異常;(2)剖宮產術前存在胎兒窘迫;(3)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4)存在精神類疾病或認知、交流異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產婦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進行蛛網膜下腔麻醉方法。對照組:術前常規禁食、禁飲,入室后給予產婦面罩持續吸氧,密切監測其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等各項生命體征,常規建立靜脈通路并保持通暢[7]。協助產婦取左側臥位,定位產婦L2~3椎間隙,進針方向為垂直方向,實施蛛網膜下腔穿刺,當流出腦脊液時,微調針頭,使其指向頭側位置,注入藥物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生產廠家:AstraZeneca AB,注冊證號:H20140763,規格:10 mL︰100 mg),將10 mL 本品與10 mL 氯化鈉溶液(生產廠家: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026,規格:10 mL︰0.09 g)混合配置而成0.5%的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取2.4 mL(12 mg)藥物勻速推注,速度0.1 mL/s(不宜過快或過慢),完成給藥之后,再次回抽,當流出腦脊液之后,拔出穿刺針即可。調整產婦為仰臥位,注藥后的10 min 內,間隔1 min 以酒精棉簽法對患者感覺阻滯平面進行檢測,當其達到S1水平即達到預期麻醉效果。觀察組:術前禁食、禁飲、生命體征監測、建立靜脈通路、蛛網膜下腔穿刺等方法均同對照組操作相同,在此基礎上注入藥物調整為0.5%鹽酸羅哌卡因2.4 mL、右美托咪定(生產廠家: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220,規格:1 mL︰0.1 mg)2 μg,藥物注入后各項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1)觀察記錄兩組產婦麻醉前(T0)、注藥后5 min(T1)、注藥后10 min(T2)、注藥后15 min(T3)、術畢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血氧飽和度(SpO2),并進行比較。(2)評估兩組產婦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持續時間、感覺阻滯峰值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持續時間,并進行比較。(3)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的寒戰、嗜睡、低血壓、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初產婦17 例,經產婦13 例;年齡22~33 歲,平均(27.52±2.45)歲;孕周37~40 周,平均(38.52±0.57)周。觀察組,初產婦14 例,經產婦16 例;年齡26~35 歲,平均(27.56±2.14)歲;孕 周38~41 周,平均(38.71±0.61)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觀察組T1、T2、T3的HR、MA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0、T4的HR、MAP 及各時刻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1、T2、T3的HR 均高于T0,兩組T1、T2、T3、T4的MAP 均高于T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續)

表1(續)
2.3 兩組阻滯效果比較 觀察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峰值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感覺阻滯持續時間、運動阻滯持續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阻滯效果比較()

表2 兩組阻滯效果比較()
2.4 兩組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28),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由于我國三孩政策的開放,人們的生育觀念受到一定沖擊,導致近年來高齡妊娠的孕婦人數逐漸上升,因此臨床中實施剖宮產術的孕婦比例不斷增多,產科醫療工作壓力明顯增加[8-9]。剖宮產術是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手術,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孕婦與胎兒安全,但麻醉處理也是不可或缺的手術環節,麻醉醫生需針對產婦情況為其選擇適宜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藥物,能夠使產婦獲得較優的麻醉和鎮痛效果,從而為手術的實施提供保障[10-11]。剖宮產術孕婦受麻醉藥物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術中血流動力學改變,發生寒戰等不良反應,影響手術實施的安全,且隨著人們對麻醉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獲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并保障手術安全,因此應為產婦選擇最佳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藥物,旨在減少術中不良情況的發生,延長術后感覺痛覺阻滯,增加運動阻滯持續時間,盡可能降低麻醉對產婦及胎兒產生的影響,對于促進產婦術后恢復有積極作用[12-13]。
蛛網膜下腔麻醉是臨床中常規且較普遍的麻醉措施,其是向患者蛛網膜下腔注射麻醉藥物,藥物可對脊神經根發揮作用,進而發揮麻醉效果。剖宮產術時,這一麻醉方法效果確切,該方法下麻醉平面更容易控制,因此較少的局麻藥物量即可獲得良好的手術所需麻醉效果,一般不會對母嬰造成影響,且蛛網膜下腔麻醉具有穿刺損傷小、見效快的優點,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4-15]。臨床中麻醉用藥以羅哌卡因較為多見,該藥作為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具有較優的麻醉、鎮痛效果,與傳統局部麻醉藥物相比,羅哌卡因的作用時間明顯更長,麻醉效果持續更久,且該藥具有良好的感覺-運動阻滯分離度,效果明顯優于布比卡因,加之清除率較高,因此更適用于剖宮產術中鎮痛,羅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與藥物劑量關聯緊密,表現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因此將其用于剖宮產術中能夠有效控制產婦感覺及運動阻滯的程度,從而準確預測和控制藥物對身體產生的作用,盡量減少麻醉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羅哌卡因毒副作用低微,且胎兒對其有良好的耐受性,可見臨床應用安全性高[16-17]。然而羅哌卡因作用時間長會導致產婦術后下肢功能恢復時間延長,術后運動受損則會導致相關并發癥風險增加,不利于其恢復[18]。
因單用羅哌卡因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良影響,為進一步提升剖宮產術的麻醉質量,保障手術安全,本次研究在鹽酸羅哌卡因的基礎上使用小劑量右美托咪定,結果顯示,兩組T1、T2、T3的HR均 高于T0,T1、T2、T3、T4的MAP 均高 于T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麻醉會對患者生命體征造成影響。但觀察組T1、T2、T3的HR、MAP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用藥后血壓、心率變化幅度小,生命體征相對穩定。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峰值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比較,均觀察組較早,感覺阻滯持續時間及運動阻滯持續時間比較,均觀察組較長,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聯合用藥后能夠縮短阻滯起效時間,延長術后感覺阻滯,且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兼具一定鎮靜、鎮痛的作用,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優點,且該藥不會造成呼吸抑制,因此臨床中多被用來作為麻醉輔助藥物[19]。應用右美托咪定后既能夠維持良好的鎮靜水平,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少其他麻醉藥物的用量,從而減輕藥物對產婦的影響,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加之該藥的鎮痛作用對劑量也存在明顯的依賴性,準確把握藥物劑量可獲得理想的鎮靜、鎮痛效果[20-21]。本次兩種藥物合用可輔助穩定產婦血流動力學指標,減少麻醉藥物濃度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提升麻醉效果。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蛛網膜下腔阻滯中應用羅哌卡因復合小劑量右美托咪定,有助于相對穩定血流動力學指標,縮短阻滯起效時間,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