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瑞
鼻咽癌為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因起病隱匿,確診時≥70%已為局部晚期,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為其標準治療方案,但仍有5%~15%出現復發,15%~30%出現遠處轉移而導致治療失敗[1-2]。數據顯示,80%~90%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陽性,預示著對放化療抗拒,預后不良[3]。尼妥珠單抗(h-R3)是以EGFR 為靶點的功能性單抗藥物,可與癌細胞表面的EGFR 競爭性結合,阻斷下游信號通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促進其凋亡,且可增強放化療敏感性[4]。惡性腫瘤相關物質(TSGF)、腫瘤轉移性相關基因1(MTA1)與基質金屬蛋白酶3(MMP3)能夠反映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腫瘤負荷、轉移發生情況,檢測其血清水平對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具有輔助評估價值[5]。本文探討h-R3 聯合CCRT 方案治療EGFR 陽性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TSGF、MTA1 和MMP3 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2 例EGFR 陽性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且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EGFR 呈陽性;
②參考文獻[6]《中國鼻咽癌分期2017 版(2008 鼻咽癌分期修訂專家共識)》分期為Ⅲ、Ⅳ期;③卡氏評分≥70 分;④初診初治,預計生存期≥6 個月。(2)排除標準:①有遠處轉移;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1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CCRT 治療:(1)先行TPS方案誘導化療,即多西他賽(生產廠家:瀚暉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520,規格:0.5 mL︰20 mg)60 mg/m2,第1 天時靜脈滴注+順鉑(生產廠家:云南植物藥業,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21677,規格:20 mg)60 mg/m2,第1 天時靜脈滴注+替吉奧(生產廠家:山東新時代藥業,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802,規格:20 mg)60 mg/m2,2 次/d,第1~14 天時口服,每21 天為1個周期,誘導化療3 個周期。(2)同期放化療:誘導化療結束后行強調適形放療,原發腫瘤靶區與頸部轉移淋巴結靶區2.12~2.24 Gy/次,臨床靶區及預防照射靶區1.80~2.00 Gy/次,總劑量為66~70 Gy,6、7 次/周,共放療7 周。同步化療方案為順鉑100 mg/m2,第1 天時靜脈滴注,每21 天為1 個周期,共2 周期。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h-R3 治療,于放療前1 d 給予h-R3(生產廠家: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80001,規格:50 mg/瓶)200 mg/次,持續1 h靜脈滴注,1 次/周,共治療7 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1)治療4 周后,進行近期療效評定:完全緩解(CR),腫瘤消失,維持≥4 周;部分緩解(PR),腫瘤體積縮小≥50%,維持≥4 周;疾病穩定(SD),介于PR 與PD 間;疾病進展(PD),腫瘤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7]。客觀緩解率(ORR)=(CR 例數+PR 例數)/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CR)=(CR 例數+PR例數+SD 例數)/總例數×100%。(2)不良反應評估:參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推薦的毒性分級標準評價,分為0~Ⅳ級,等級越高毒副反應越嚴重[8]。(3)觀察腫瘤標志物:治療前和治療后,取兩組外周靜脈血5 mL,以離心半徑6.50 cm,經1 000 r/min 離心10 min 分離血清,采用JF-4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湖南杰菲特醫療科技,湘械注準20202220340),以生化比色法檢測TSGF,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MTA1 和MMP3 水平。(4)隨訪:電話隨訪每2 周1 次,門診復查3 個月1 次,隨訪至2021 年6 月,記錄復發、轉移和生存情況。其中,腫瘤復發為經CT、MR 等影像學及組織活檢顯示在原病灶周圍鼻咽組織內出現新發病灶;遠處轉移為鼻咽外組織出現新發病灶;無病生存為隨訪期間未發生腫瘤惡化或死亡;總生存為隨訪期間未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4 例,女17例;年齡27~69 歲,平均(42.74±4.18)歲;臨床分期:Ⅲ期32 例,Ⅳ期9 例;病理組織學分型:角化性鱗癌2 例,非角化性癌39 例。對照組,男23例,女18 例;年齡27~71 歲,平均(42.69±4.15)歲;臨床分期:Ⅲ期33 例,Ⅳ期8 例;病理組織學分型:角化性鱗癌2 例,非角化性癌3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ORR、DCR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各不良反應Ⅰ、Ⅱ級及Ⅲ、Ⅳ級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未見h-R3 相關的頭暈、血壓下降、皮疹等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表2(續)
2.4 兩組血清TSGF、MTA1 和MMP3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SGF、MTA1 和MMP3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SGF、MTA1、MMP3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TSGF、MTA1和MMP3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TSGF、MTA1和MMP3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復發、轉移和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無病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總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轉移和生存情況比較(%)
鼻咽癌發生機制復雜,目前認為與環境、遺傳、EB 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可表現為鼻塞、回吸性涕血、頭痛、頸部包塊等,確診時大多已中晚期[9-10]。CCRT 方案有助于延長生存期,但5 年生存率仍僅60%~80%,而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在于鼻咽或局部淋巴結復發、遠處轉移[11-12]。
研究證實,EGFR 在鼻咽癌中的陽性率高達80%~90%,其高表達預示著腫瘤細胞更易增殖轉移、更易出現放化療抵抗,即意味著不良治療效果及預后[13]。h-R3 為EGFR 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阻斷EGFR 通路,抑制血管生成,阻斷瘤體側支循環形成和血供,從而阻斷腫瘤細胞增殖、侵襲;同時,可引起EGFR 內吞與降解而下調腫瘤細胞的EGFR 表達;此外,可介導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免疫效應,殺滅腫瘤細胞[14]。本研究中,觀察組ORR(90.24%)、DCR(100%)均高于對照組的ORR(68.29%)、DCR(87.80%);且Ⅰ、Ⅱ級及Ⅲ、Ⅳ級毒副反應發生率相似。與既往文獻[15-16]報道一致,均提示h-R3 聯合CCRT 方案可取得更滿意的近期療效,且不會增加毒性。原因可能如下:聯合治療可協同增強抗腫瘤效應,且h-R3 可增強放化療敏感性與放射滅瘤效應,加快腫瘤病灶消退速度,控制病情。
TSGF、MTA1 和MMP3 的血清表達水平與腫瘤負荷、轉移有關,對腫瘤治療中的隱形或亞臨床期轉移灶有輔助評估價值[17]。陶昊昀等[18]與馮志英等[19]的研究證實,鼻咽癌Ⅲ、Ⅳ期患者的血清TSGF、MTA1 和MMP3 水平均高于鼻咽癌Ⅰ、Ⅱ期患者。馮睡等[20]的研究發現,血清MTA1 水平能反映鼻咽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和浸潤深度,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及浸潤深度越深的患者,其MTA1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血清TSGF、MTA1、MMP3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至2021 年6 月,觀察組復發率(2.70%)和遠處轉移率(0)均低于對照組(17.86%、10.71%),無病生存率(97.30%)高于對照組(71.43%)(P<0.05)。原因可能如下:h-R3 聯合CCRT 方案協同能提高抗腫瘤效應,進一步清除腫瘤病灶,降低機體腫瘤負荷,減弱腫瘤細胞的遷移、侵襲能力,故而血清TSGF、MTA1、MMP3 水平下降更明顯,患者復發或遠處轉移率更低,無病生存率更高。
綜上所述,h-R3 聯合CCRT 方案能提高EGFR陽性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效果,可降低血清TSGF、MTA1、MMP3 水平,減少腫瘤負荷,降低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延長無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