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佳 夏友 周志偉 穰佳熙 李威 肖映紅
腦卒中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其發病率高且逐漸年輕化,高致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特點,使得腦卒中患者后期生活質量受到一定影響。有研究表明我國腦卒中發生風險位居全球首位,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居民腦血管病致死比例超過20%,這意味著每5 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 人死于卒中[1]。腦卒中因其疾病自身特點,其漫長的康復過程、不穩定的病情、復發的風險加之身體上的功能障礙,使得腦卒中患者在后期生活中極易產生回避、消極的想法[2]。病恥感是指患者由于罹患疾病或某種特殊的行為方式,而產生的一種羞恥體驗感,屬于心理應激反應[3]。社會疏離感指個體在參與社會互動時遭到外界消極對待,與他人、社會等關系自動疏遠,由此產生孤獨、無助等消極情緒,并表現出回避、拒絕等消極行為的現象[4]。病恥感作為一種心理應激反應,其外在表現為自卑感與社交回避,而社會疏離是社會回避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其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影響,目前國內暫無此類研究。當前國內對社會疏離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癥患者,對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與社會疏離感相關性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社會疏離感的產生不僅僅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同時也是導致患者自殺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調查長沙市第一醫院住院腦卒中患者病恥感、社會疏離感的現狀,并探討兩者的相關性,分析影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的相關因素,旨在早期識別和降低患者病恥感與社會疏離感的產生,為降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社會疏離感提出針對性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3-5 月本院收治的182 例住院腦卒中患者。納入標準:(1)思維清晰,聽力、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能夠配合調查;(2)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心理疾病;(2)重癥患者(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重癥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在職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保類型、住院照護、是否存在后遺癥等。
1.2.2 病恥感 采用SIS 評估,該量表由美國學者Fife 等[5]在2000 年共同編制而成,在2007 年由我國Pan 等[6]翻譯成中文版,該量表總共包含24 個條目,分為社會排斥、經濟歧視、內在羞恥感、社會隔離4 個維度,量表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4 分,總分24~96 分,得分越高則顯示個體的病恥心理越嚴重。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2。
1.2.3 社會疏離感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是由Watson 等編制,包含有28 個條目,包括社會回避及社會苦惱兩個維度。本研究采用汪向東等[7]漢化的中文量表,采用“是或否”方式計分,回答“是”得1 分,“否”得2 分,量表得分范圍為28~56 分,分數越高患者社會疏離程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7。
1.2.4 調查方法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2 名調查員面對面進行調查,問卷現場回收,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97 份,回收有效問卷182 份,有效回收率為92.4%。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等進行影響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相關性。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病恥感各維度條目均分及總分得分情況 社會排斥維度得分為(2.65±0.36)分,經濟歧視維度得分為(2.27±0.50)分,內在羞恥維度得分為(2.45±0.39)分,社會隔離維度得分為(2.62±0.35)分,每個病恥感條目得分為(2.56±0.29)分,病恥感總分為(61.44±6.96)分;社會回避維度得分為(1.72±0.15)分,社會苦惱維度得分為(1.79±0.14)分,每個社會疏離感條目得分為(1.75±0.13)分,社會疏離感總分為(49.25±3.67)分。
2.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單因素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目前工作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照護、病程的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年齡、居住地、居住情況、醫保類型、是否首次發病、生活自理情況、是否存在后遺癥的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得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單因素分析
2.3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與社會疏離相關性分析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總分與社會疏離感總分呈正相關(r=0.152,P<0.05),見表2。

表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與社會疏離相關性
2.4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的多因素分析 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恥感分數是社會疏離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3.1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得分為(61.44±6.96)分,處于中等水平,病恥感患者對外界感應所產生的自我認知會對患者自身行為起到一定消極影響,羞恥感作為一種急性壓力反應,往往是人際創傷的表現,其產生會導致患者在人際交往中產生回避、逃離等不良應對方式,不利于患者后期康復及治療[8-9]。本研究得分低于黃朝軍[10]相關研究,分析原因可能與選取研究對象不同有關,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均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且多數為非首次發病,隨著病程的延長,住院次數的增加,患者在住院及治療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的了解此類疾病的相關知識。研究表明多次住院患者其對疾病的認知往往大于首次住院患者,對自身疾病了解程度越高,對疾病治療更容易接受,治療依從性較好,其更容易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降低患者病恥感[11]。這提示臨床護理工作者在日常護理中,可通過科內知識小講座、發放疾病宣傳手冊等多種方式來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恥感的發生或加重。
3.2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處于較高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得分為(49.25±3.67)分,高于楊艷等[12]對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原因分析,腦卒中作為我國最為常見的高發疾病之一,其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等特點[1]。腦卒中的高致殘率使得部分卒中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身體形象改變,且腦卒中發病存在不確定性,使得患者往往不能接受疾病所帶來的身體障礙,因此社會交往中因擔心被拒絕、不被認同而壓抑自我的情感表達,產生不良心理品質。研究表明,腦卒中的發病會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的產生,大多數表現為如產生自責、自殺意念或行為、體重的改變,社會性活動減少,卒中后不良情緒的產生對加重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具有一定影響[13]。同時腦卒中治療過程漫長,且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其治療周期長,疾病負擔重,相關研究顯示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越大,會使患者感到被主流社會所疏遠,更容易產生社會疏離[14],由于患者受到外在經濟壓力、自我形象改變、康復周期漫長等因素影響,這可能會導致患者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自我認同障礙和社會角色功能減弱,這就使得患者傾向于避免社交互動,對人際關系變得更加敏感[15-16]。因此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可以多與患者互動,同時告知家屬腦卒中患者在后期康復及治療過程中需多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多與患者互動,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降低其社會疏離感。
3.3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影響因素分析
3.3.1 文化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水平與患者文化程度呈負相關,即文化程度越高,患者社會疏離感水平越低。原因可能與文化程度越高,患者心理彈性越高,心理彈性越高使得患者在者面對嚴重創傷、疾病打擊等事件中能更快恢復,適應新的心理狀況,提高生活質量[17]。相關研究表明,盡管中風的損害相當,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中風后的認知能力比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更好,中風后的認知恢復可能會使腦卒中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長[18]。較好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患者對疾病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帶來的一系列改變及影響,降低患者社會疏離感,因此護理工作者在患者日常護理期間,可更多注重對患者疾病自身的教育,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具有一個較為全面了解,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降低患者社會疏離感。
3.3.2 家庭人均月收入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越高,其社會疏離感越低,這與文獻[19]研究結果一致。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的患者,其自身可支配資源較為充足,反之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的患者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其經濟承受能力較差,且腦卒中治療周期長,疾病復發率較高,存在一定致殘風險,這就使得收入較低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更大,在患病期間更容易產生回避等消極情緒,增加患者社會疏離感。
3.3.4 病恥感 病恥感越高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越高。分析原因,腦卒中其疾病自身特點相關,眾所周知,腦卒中會導致生活中幾乎每個方面的重大破壞。大多數情況下,除了預期的神經功能缺損,中風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身體殘疾和心理癥狀,如偏癱、失語、吞咽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形象,進而加重患者病恥感[20]。外在形象的改變使得腦卒中患者,尤其是首次發病患者帶來巨大壓力,使得其在后期日常社交中,往往更容易產生自卑等不良心理,外在形象的改變、不良心理認知的產生,使得腦卒中患者在后期生活中有意識的減少社會性活動,甚至放棄社交,進而加重腦卒中患者社會疏離感。因此針對腦卒中患者護理人員應該關注其情緒變化,對存在身體形象改變的患者積極做好心理疏導,適時組織健康講座等,降低患者病恥感,改善患者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