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芬 袁紅連
小兒高熱驚厥(febrile convulsion,FC)發生率約占小兒驚厥發生率的30%,是因體溫迅速升高造成腦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誘發的發作性抽搐,臨床表現為牙關緊閉、大小便失禁、意識障礙、口唇發紺、四肢抽搐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雙眼上翻、嘔吐白沫[1-2]。一般小兒FC 預后較好,但其不會用語言表達,病情發生無法預料,若未及時予以有效的護理和治療,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嚴重時可遺留程度不一的后遺癥,甚至威脅生命安全[3-4]。因此,早期識別小兒FC 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對預防FC 發生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分析就診于南昌市第一醫院的80 例小兒FC 患者和未發生驚厥的80 例發熱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小兒FC 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旨在為后期護理措施制訂提供參考,以期預防FC 發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 月-2021 年6 月就診于本院的80 例小兒FC 患者為研究組,選擇同期就診于本院未發生驚厥的80 例發熱患兒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研究組符合文獻[5]《熱性驚厥診斷治療與管理專家共識(2017 實用版)》中FC相關診斷標準;(2)研究組首次發生高熱后驚厥;(3)體溫>37 ℃。排除標準:(1)合并顱內占位、顱內出血、顱內感染等顱內病變;(2)合并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神經皮膚綜合征;(3)有出生缺陷;(4)遺傳性疾病;(5)對照組既往無驚厥史、意識清楚。研究組,年齡3 個月~6 歲,平均(2.45±0.64)歲。對照組,年齡3 個月~8 歲,平均(3.52±0.67)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經醫院病歷系統收集、整理入組患兒年齡、性別、體溫、發病季節、FC 家族史、原發性感染性疾病、癲癇家族史、實驗室指標[血鈣、血糖、血鈉、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等資料。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小兒FC 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小兒FC 發病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年齡、性別、體溫、發病季節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FC 家族史、原發性感染性疾病、癲癇家族史、血鈣、血糖、血鈉、MCH、MCV、Hb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小兒FC發病單因素分析

表1(續)

表1(續)

表1(續)
2.2 小兒FC 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應變量賦值:發生FC,否=0,是=1。自變量賦值:年齡,≥3歲=0,<3 歲=1;性別,女=0,男=1;體溫,<39 ℃=0,≥39 ℃=1;發病季節,1~3 月=0,4~6月=1,7~9 月=2,10~12 月=3。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3 歲、男童、體溫≥39 ℃、7~9 月發病是小兒FC 發病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

表2 小兒FC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機體產熱的中樞位于下丘腦后部,機體散熱的中樞位于其前部,故下丘腦在前后部共同作用下可調節機體體溫,保持恒定的溫度[6-7]。因小兒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成熟,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情況,加上相應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未形成良好的神經髓鞘,受到較小刺激時,大腦興奮性便可提高,致使神經細胞放電異常,易產生驚厥[8-10]。當小兒機體溫度升高時,可引起抽搐,若不及時控制可能會造成腦組織損傷,導致智力低下、癲癇等嚴重的后遺癥,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正常生活[11-12]。
分析、掌握小兒FC 發病相關危險因素,盡早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有助于預防FC 發生,提升患兒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3 歲、男童、體溫≥39℃、7~9 月發病是小兒FC 發病的高危因素(P<0.05)。分析原因在于:(1)年齡<3 歲。年齡越小的小兒腦神經正處于快速發育期,尤其是大腦神經元尚未發育成熟,樹突發育完善度欠佳,神經細胞結構簡單,興奮性較高,加上神經髓鞘形成不完整,神經傳遞介質的不平衡性,對皮層的抑制作用較弱,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絕緣功能,當機體發生高熱時,會促使神經興奮性提高,并易泛化至整個大腦,增加FC 發病風險[13-15]。(2)男童。與女童相比,男童發育成熟度相對緩慢,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程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FC 患病率可能會更高[16]。(3)體溫≥39 ℃。體溫越高則大腦對氧的需求會相應增加,腦神經元的興奮閾值會發生改變,且會引起血管擴張、心跳加速,神經細胞代謝旺盛,還能經外界環境刺激大腦內相對敏感的神經元,特別是刺激丘腦,促使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經神經元傳導導致患者出現全身肌肉或局部肌肉痙攣,而導致患兒出現FC[17-18]。(4)7~9 月發病。7~9 月天氣炎熱,氣溫高,患兒發熱后不易散熱,致使機體長期處于高熱狀態,促使神經細胞的氧耗量、代謝、血流量、大腦對氧需求量相應增加,腦的氧化作用機制進一步加重,降低大腦神經元興奮閾值,使其處于低度興奮狀態,增強腦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FC 發生風險更高[19-21]。
鑒于小兒FC 發病的高危因素及其危害性,臨床可實施以下幾點措施干預:(1)叮囑患兒及其家屬注意休息,確保病區整潔、干凈,保持病房空氣清新、流通,盡量保持病區內休息時間安靜。(2)對患兒用溫水擦浴,擴張全身皮膚毛細血管,加速降溫,或在腋窩、頸部、額頭等位置放置冰袋實施物理降溫,防止高溫損害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若上述操作效果不理想,可給予冬眠合劑。每隔4 h 測量1 次體溫,并及時將出汗浸濕的衣服更換,鼓勵患兒多飲水,以每小時喝溫水200 mL 為宜,以促進排汗、散熱、排尿,促使有毒代謝產物排出體外。(3)將患兒衣扣、衣領松開,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并及時清理口中分泌物,保持呼吸通暢,并用壓舌板防止患兒咬傷舌頭。(4)告知患兒家長高熱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建議在家中常備退熱藥、體溫計、乙醇、棉簽和壓舌板等物品,指導家長正確降溫等處理方式。
綜上所述,年齡<3 歲、男童、體溫≥39 ℃、7~9 月發病是小兒FC 發病的高危因素,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預防FC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