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明 黃德強 謝小燕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精神科疾病,其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極大不良影響。臨床中與本病相關的研究顯示,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早期有效診治是預后改善的重要前提[1-2],因此臨床中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的研究多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本病的研究占比較高,但近年來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本病的研究日益增多的同時[3-5],對其效果的全面研究仍相對不足,尤其是對于首發患者的應用安全性的進一步細致探究意義及需求進一步提升。本研究就抗精神病藥物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在首發精神分裂癥中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瑞金安康醫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的80 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 歲及以上;首發精神分裂癥。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聽力、視力異常及溝通障礙;妊娠期、哺乳期。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口服利培酮口崩片(生產廠家:吉林省西點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283,規格:1 mg×20 片),起始劑量為1~2 mg/d,1 周后根據情況可調整至4~6 mg/d。觀察組進行抗精神病藥物聯合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物反饋治療。采用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生產廠家:南京偉思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FreeMind-G)進行治療,于坐位下進行檢查治療,指導患者心情放松,電極片貼于前額,采集患者腦電波,然后根據反饋儀進行訓練措施的制定及實施。兩組均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統計及比較兩組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前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 評分)、精神護理觀察量表(NORS 評分)及生活質量量表(SF-36 評分)。(1)療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改善>75%為顯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改善25%~75%為有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改善<25%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PANSS 評分。本標準是有效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嚴重程度的量表,其包括陽性量表、陰性量表及一般精神病性量表等三個分量表,其分別包括7、7、16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7 分7 個等級,每個評估分量表均得分越低狀態越好[7]。(3)NORS評分。本標準是有效評估患者生活技能及能力的標準,其包括生活自理(0~40 分)、文體活動(0~25分)、心理應激(0~30 分)、環境適應及社交狀態(0~20 分)、暴力(0~15 分)、精神癥狀(0~20分)6 個因子,每個因子均得分越低狀態越好[8]。(4)SF-36 評分。本標準是有效評估患者生存質量的標準,其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疼痛、活力、精神健康、情感狀態、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8 個方面,每個方面均換算為百分制,且每個方面均得分越高狀態越好[9]。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2~56 歲,平均(35.3±7.0)歲;文化程度:小學2 例,初中15 例,中專10 例,高中8 例,大專及以上5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2~59 歲,平均(35.5±7.2)歲;文化程度:小學3 例,初中15 例,中專10 例,高中7 例,大專及以上5 例。兩組男女占比、平均年齡與文化程度構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均衡性。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6,P=0.009),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治療前后PANS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PANS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PANS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PANS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PANSS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治療前后NOR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OR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NOR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ORS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NORS評分比較[分,()]

表4(續)
2.6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SF-36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SF-36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表5(續)
精神分裂癥可對患者的多方面造成危害,對患者的精神狀態及綜合生存質量均造成極大不良影響。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發病率較高,且發病率仍呈現升高趨勢的一類精神科疾病,臨床受重視程度較高。而與本病相關的研究顯示,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早期有效診治,是改善預后的必要前提[10-12],因此對首發精神分裂癥的針對性研究尤為必要。臨床中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治療的研究雖不少見,但是不同研究顯示,本類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極為突出[11-12]。而既往臨床多主要采用抗精神病類藥物進行治療,效果尚可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如對患者的各方面癥狀體征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13-15]。近年來,臨床中生物反饋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不斷增多,較多研究對生物反饋治療的效果給予了肯定[16-17],但也有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及效果細致程度研究欠缺等情況[18]。因此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生物反饋治療的全面細致研究的需求與臨床意義均較高。
本研究就抗精神病藥物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在首發精神分裂癥中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細致探究,結果顯示,在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生物反饋治療,可更大幅度地提升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且未見顯著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情況,同時,患者治療后的PANSS 評分、NORS 評分及SF-36評分也顯著優于未聯合應用生物反饋治療的患者,因此較為全面地肯定了生物反饋治療在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原因,生物反饋治療可通過對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進行細致掌握及反饋的形式[19],起到有意識地控制及改善患者意念及心理狀態的目的,同時其還可通過訓練患者的有益條件反射,來達到對抗病態心理及其他狀態的目的[20-22]。聯合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可實現全面干預患者精神狀態的目的,從而實現較好地控制精神分裂癥的目的。
綜上所述,抗精神病藥物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在首發精神分裂癥中的療效較好,安全性也值得肯定,故在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