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萍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布魯氏菌感染所致的布氏菌病是一種于世界范圍內流行的人畜共患病,亦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難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此病在人類中的發生率不斷攀升,且有從內蒙古等牧區蔓延至非牧區的趨勢[1]。布魯氏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可于牛、羊等諸多家畜體內存活。當人類受到此菌感染后急性期可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癥狀,導致全身器官組織發炎、肉芽腫形成,隨病情發展,其可演化成慢性,進而會增加治療難度,并顯著損害患者軀體健康[2]。因此,應及早對此病做出診斷,以便使患者及時接受規范治療,控制病情發展,從而使其獲得理想預后。目前,臨床用于布魯氏菌感染檢驗的方法頗多,其中以血清學檢驗、細菌學檢驗較為常用。但研究發現,上述檢驗方法單一應用于布魯氏菌感染診斷中,漏誤診率較高[3]。為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3月—2020年7月本院接收的疑似布魯氏菌感染患者104例,分析了血清學、細菌學檢驗單一應用及聯合應用于此病診斷中的效能,以期為此病今后診斷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研究對象為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2018年3月—2020年7月接收的高度懷疑為布魯氏菌感染的104例患者,納入標準:(1)不明原因發熱,夜間癥狀加重,疑似布魯氏菌感染;(2)均行血清學及細菌學檢驗;(3)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嚴重疾患;(2)感冒、血液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熱;(3)患有精神疾病;(4)臨床資料缺失。患者中男55例,女49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5歲,平均(43.06±6.94)歲;病程最短1 d,最長19 d,平均(9.74±2.57)d;從事行業:家畜飼養員41例,獸醫14例,屠夫22例,皮毛加工工人27例。
取受檢者晨起空腹肘靜脈血3 mL進行檢驗。血清學檢驗方法:將靜脈血在離心機下進行離心處理(3 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于事先備好的6支試管內均滴入0.5 mL生理鹽水,隨后將0.5 mL抗體滴入第1支試管內,并混合均勻。從第1支試管內吸取0.5 mL液體滴入第2支試管內,混均后從中吸取0.5 mL液體滴入第3支試管內,如法炮制,直至第5支試管。然后從第5支試管內吸取0.5 mL并去除,于1~5支試管內均加入0.5 mL布魯氏菌抗體,第6支試管作為對照組,不滴加抗體。將6支試管放入37℃環境中,培養12 h,觀察有無抗原凝集情況出現。細菌學檢驗:將血液標本接種于干瓊脂培養基上,置于35℃孵育箱內培育18~24 h,培養基內見到菌落時,做分離鑒定。
此次檢驗需由2名或以上工作人員進行操作,操作過程需嚴格依照相應規程,如檢驗結果存在出入,應繼續檢驗,以確保檢驗真實可信。
參照《布魯氏菌病診斷標準》(WS269-2007)[4]對疑似患者做最后確診。當在試管內發現1∶100 的抗原滴度、凝集現象等級在(+)(+)以上即可確定為陽性。了解血清學、細菌學檢驗及二者聯合對陽性檢出情況,然后以最后確診結果為依據,計算各自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并分析其和最終診斷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
應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用“百分比”描述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一致性檢驗采用Kappa,Kappa≥0.75、0.4<Kappa<0.75、Kappa≤0.4分別表示一致性較好、中等、較差。
104例疑似患者中,最終確診73例,血清學檢驗檢出陽性74例,陰性30例;細菌學檢驗檢出陽性71例,陰性33例;二者聯合檢驗檢出陽性73例,陰性31例,詳見表1。

表1 血清學、細菌學檢驗及二者聯合的陽性檢出率比較 例(n)
以最終確診結果為金標準,得出血清學聯合細菌學檢驗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明顯高于單一方法檢驗(P均<0.05),詳見表2。

表2 血清學、細菌學檢驗及二者聯合檢驗的診斷效能比較 例(%)
對血清學、細菌學檢驗及二者聯合和最終確診結果一致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Kappa分別為0.559、0.549、0.908,提示兩種檢驗方法和最終確診結果一致性中等,而二者聯合檢驗和最終確診結果一致性較好。
布氏菌病是一種具有較大危害性的傳染病,一般是由動物先感染布魯氏菌,然后人和其直接接觸,或食用此動物的乳制品及肉制品而患此病。人類受到布魯氏菌感染患病后如未能及時治療,可引起腦膜炎、脊髓炎等并發癥,嚴重時可致殘,故及早發現此病并做出明確診斷,有利于患者在最佳治療時間內得到治療,有效根治疾病,亦可避免布氏菌病區域性傳播[5]。
目前,臨床檢驗布魯氏菌感染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操作簡便、費用相對低廉的方法有血清學、細菌學檢驗等兩種,前者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布魯氏桿菌抗體在血清中是否存在凝集情況,凝集情況產生的原因是布魯氏桿菌被人體免疫細胞吞噬后發生聚集。隨著人體內此菌數量增多,人體免疫系統將不能有效阻止其繁殖,出現逃逸現象,從而導致病癥發生[6-7]。有關研究表明,血清學檢驗對布魯氏菌感染的診斷準確度較高,但亦會出現漏診的可能[8]。因為,此病由急性期向慢性期或發作間期轉變后,人體內攜帶有病菌的免疫細胞會由血液向骨髓、內臟轉移,血清內含有的病菌明顯變少,患者發熱癥狀改善。故在慢性期或發作間期對患者實施血清學檢驗,漏診的可能性較高。而當病菌由骨髓、內臟轉移至血液中時,發熱癥狀再次出現,才可于血清中檢測到此病菌[9]。細菌學檢驗是通過留取血標本,接種于培養基上進行24 h培養,對分離獲得的菌株進行鑒別,以了解有無感染布魯氏菌。有關研究表明,對布魯氏菌感染進行診斷時,不能將血清學檢驗作為唯一診斷依據,當其檢驗結果呈陰性時,可進一步做細菌學檢驗,以減少漏誤診情況的發生,提高診斷準確度[10]。本研究對上述兩種檢驗方法及二者聯合檢驗對布魯氏菌感染的陽性檢出率及診斷效能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血清學檢驗陽性74例,細菌學檢驗陽性為71例,二者聯合檢驗的陽性為73例。以最終確診結果為依據,得知聯合檢驗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與各自單一檢驗相比均明顯較高。此外,Kappa檢驗顯示,二者聯合檢驗和最終確診結果一致性較好(Kappa=0.908),而各自單一檢驗和最終確診結果一致性中等(Kappa=0.559、0.549)。可見血清學聯合細菌學檢驗可提高對布魯氏菌感染診斷的效能。
為確保檢驗質量,使檢驗結果真實、可靠,需在檢驗過程中注意以下事項:受檢標本采集完成后應做好標記,避免出現標本和患者信息不匹配等情況;采集的標本需及時送檢,不能及時送檢時應按要求進行保存,同時注意避免標本受到污染而使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對標本進行檢驗時需嚴格遵照相應規程,避免因人為操作失誤導致檢驗結果錯誤。必要時可由2名工作人員分別進行檢驗操作,當兩者檢驗結果截然不同時需再次檢驗,以免出現誤判情況[11]。
綜上所述,血清學聯合細菌學檢驗可大大提高診斷布魯氏菌感染的效能,從而為此病的診療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