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霞,羅永平
(民勤縣人民醫院,甘肅 民勤 733399)
腦梗死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類腦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多發,發病率高、致殘率高、預后差是此病的特點[1]。腦梗死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療之后也可能會留下偏癱、肢體麻木、半側肢體障礙等不同程度的殘疾,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均有不良影響。早期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率、恢復腦神經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2]。依達拉奉屬于自由基清除劑,可增加腦血管流量,神經節苷脂屬于唾液酸的糖神經鞘脂,能有效修復神經、促進神經軸突生長。因此,選取2018—2019年收治的97例腦梗死患者,使用依達拉奉和神經節苷脂進行治療,旨在分析依達拉奉和神經節苷脂在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8年7月—2020年1月在民勤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常規治療組(常規治療+依達拉奉治療)43例和觀察組(依達拉奉+神經節苷脂治療)53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為48~80歲,平均年齡為(55.30±4.79)歲,平均發病時間(20.98±3.28)h;觀察組中男32例,女21例,年齡為48~81歲,平均年齡為(53.48±4.72)歲,平均發病時間(20.81±3.34)h。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比較
納入標準:(1)所有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2)符合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提出的腦梗死診斷標準[3];(3)均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存在腦梗死;(4)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曉并同意本次研究;(5)患者發病到入院的時間不超過72 h。
排除標準:(1)存在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2)合并存在腦出血患者;(3)有相關治療藥物過敏者;(4)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5)有腦外傷、腦部腫瘤、腦部寄生蟲等病史者;(6)臨床資料不完整者;(7)精神疾病者。
常規治療組常規治療+依達拉奉治療:患者進行常規抗凝、降低顱內壓、防脫水、改善微循環等治療,將30 mg的依達拉奉(國藥準字H20193434,規格:100 mL,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與氯化鈉(0.9%)融合后進行靜脈滴注,2次/d。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組患者的基礎上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國藥準字H20080502,規格:40 mg,哈爾濱醫大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溶于氯化鈉(0.9%)進行靜脈滴注,1次/d。
2組患者均連續進行4周治療。
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應情況。臨床療效評價[4]:(1)痊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之前顯著降低超過90%,臨床癥狀消失;(2)顯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之前顯著降低超過75%且≤90%,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在坐起或站立輕微頭暈感;(3)有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之前顯著降低超過30%且≤74%,偶爾出現眩暈感,臨床癥狀出現次數較之前降低;(4)無效: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低于29%,臨床癥狀并無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均在清晨空腹抽血進行血清炎癥因子檢測,包括白介素-6(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mtein,CRP)。神經功能評價使用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價,分數越高,代表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日常生活能力情況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進行評價,分數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不良反應:皮疹、谷草轉氨酶升高、尿素氮升高等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5.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使用方差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百分百進行描述,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4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34%,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治療前2組患者炎癥因子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IL-6、TNF-α、CRP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程度更明顯,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a為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
治療前2組患者NIHSS、ADL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所改善,觀察組NHIS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AD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組,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ADL評分比較()
注:a為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
常規治療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98%,觀察組為9.43%,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經對癥處理后均得到緩解,詳情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在腦部血供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后,血管堵塞導致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腦梗死,患者會有頭暈、耳鳴、吞吐困難、語言障礙等臨床表現出現,嚴重者可直接昏迷,且起病突然,有著較高的致殘率,及時有效地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依達拉奉作為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的新型腦保護劑可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并控制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對神經細胞的死亡、腦水腫、神經缺損等癥狀均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腦損傷程度[5]。由于此藥有較高的脂溶性,在人腦血管屏障的通過過濾可高達60%,可直接到達腦組織,可明顯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由于花生四烯酸所引起的腦水腫,避免花生四烯酸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體脂質過氧化物所引起的細胞損傷,減小了缺血半暗帶的實際面積,抑制遲發性神經元死亡[6]。神經節苷脂在大多數的哺乳動物細胞膜內存在,屬于酸性鞘糖脂。神經節苷脂也是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是重要的神經節苷脂,對神經可起到較好地保護作用。在人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異常時,利用外源性的神經節苷脂可輕易通過腦血管屏障從而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特別是在有局限性損傷病灶出現時,對神經可發揮理想的保護作用。而且神經節苷脂為脂溶性和水溶性物質,在進入到血液之后和脂蛋白可穩定結合,有效保護患者神經細胞,降低神經細胞損傷程度,改善患者腦組織缺氧;在與患者神經細胞膜結合后可促進混淆的神經生長因子功能,使神經再生。在以往文獻研究中有證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使用神經節苷脂治療,可避免神經元凋亡從而達到恢復患者神經功能的目的[7]。
在本研究中發現,依達拉奉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腦梗死臨床總有效率為94.34%,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P<0.05),提示二者聯合使用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國內外眾多文獻研究中均證明,導致腦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清炎性因子,在患者局部炎性因子、黏附因子表達上升后,患者會出現繼發性的神經元損傷,導致腦梗死面積進一步擴大。在本研究中治療后IL-6、TNF-α、CRP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程度更明顯(P<0.05),且觀察組NHIS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AD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提示依達拉奉聯合神經節苷脂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表達水平,避免患者神經元進一步損傷,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不良反應中2組比較無差異,說明聯合使用并不增加副作用,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依達拉奉和神經節苷脂在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的均有較高應用價值,兩者聯合效果更佳,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