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浩軍 李運南
初秋時節,走進江西省永豐縣,滿目山清水碧,處處美如畫卷。
近年來,永豐縣全面強化河湖長制,不斷細化河湖保護、管理與治理舉措,以“河長制”促“河長治”,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田野里,水滿田疇,白鷺翩躚。村莊里,一條條溪流、一口口池塘,清洌可鑒。城區里,高樓倒映在恩江的碧水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水和諧繪就幸福河湖秀美生態畫卷。

▲游客在孤江潭城鄉河段親水樂水消暑
八江鄉茶口村下郊村小組的小游園里,古樹如蓋,清澈見底的藤八河蜿蜒而過,潺潺流水伴著蟬鳴,交織成下郊村的歡樂曲。
八江鄉黨委書記、八江鄉總河長張錦竹和茶口村支書、藤八河茶口村段的村級河長袁付財一起,沿著河岸一路巡河護水。碰到有群眾下水游泳,他們上前耐心勸阻。
“現在是農業灌溉用水高峰期和溺水事故高發期,我們鄉河流、水庫多,水生態保護、飲水安全、防汛抗旱、農業用水、防溺水等都需要多關注。”在強化落實全鄉河長制工作的同時,加強巡河已成為張錦竹的工作常態。
而自今年3月兼任河流安全管理員以來,袁付財則深感自己肩上責任更重了一分,除了巡河,還要開展防汛抗旱巡查、防溺水宣傳等工作,“尤其現在是玩水高峰期,每天要多走上兩遍才放心。”
張錦竹和袁付財等各級河長積極履職的背后,是永豐縣在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工作中,進一步細化管理,勇做組織體系改革領頭雁的創新與擔當。
2021年,永豐在“縣、鄉、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將三級河長組織下延一級,在全縣村小組一級設立河長,建成“縣、鄉、村、組”四級河長聯治體系。村小組級河長的加入,延伸了河長制的保護觸角,讓每條小溪河、每個門塘溝渠都有人管護,真正實現河湖長制全水域覆蓋。
精細再精細。2022年,永豐出臺持續深化河長制改革實施方案,一方面深入推動全縣各級河長履職盡責,每季度對未完成巡河任務縣級河長發送“提示函”,提示縣級河長積極履職,并以此帶動鄉級、村組級河長巡河履職。同時,針對基層存在村級河長、村小組級河長、巡查員、專管員、河堤水庫安全員等終端巡河護水隊伍“多員林立”、職責不清等問題,啟動了“多員合一”改革,在護水末端由安全員或村組干部一人擔任村級河長或村小組級河長,由一人履行河長、巡查員、專管員、安全員等職責,并享受一定的工作補助。
“四級河長組織體系讓管理更細一步,解決了門塘溝渠等小微水體管理缺位問題。村級巡河護水‘多員合一’,讓職責更加明確,提升基層末端河湖水庫管護人員工作積極性。”縣河長辦工作人員李運南介紹,目前,全縣有縣級河長17人、鄉級河長22人、村級河長245人,村小組級河長2008人。
在“四級河長”和“多員合一”管護下,全縣水系流域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悠悠恩江,傍城而過。兩岸綠意蔥蘢,河中碧波蕩漾。
沿著河堤往上游走,行至麻洲水廠水站附近,一塊“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的公示牌映入眼簾。河道兩岸,隔離網沿著蜿蜒的河水向前,一望不見盡頭。
而在白水門水庫管理所,工作人員正在為庫區人工濕地項目籌建忙碌著。白水門水庫是永豐的備用水源地。人工濕地項目無疑將是保障水庫水質的又一道防線。
水是生命之源,水質安全事關百姓身體健康。近年來,圍繞擰緊水質安全閥,永豐打出系統治水、科學護水組合拳,讓清水長流。
持續開展鄱陽湖流域建設行動、清河行動。縣河長辦重點協調開展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河湖違建整治,深入開展山塘、水庫、湖泊水質專項整治。通過控源截污、庫底清淤、取締肥水養魚、拆除畜禽養殖設施等,全縣河湖水質明顯好轉。

▲永豐縣和吉水縣兩地河長辦工作人員聯合巡護烏江
開展水域綜合治理。針對部分河流堤岸塌陷、河中棄砂堆積、河灘滿目垃圾的情況,大力開展水系聯通、清淤疏浚、河堤加固、水體保潔、岸坡綠化等綜合治理。籌集資金2.68億元,整治河道60條286公里,整治溝塘113處,實現水清岸綠景美。同時,精心打造了恩江、孤江最美岸線,治理恩江河右堤長1.65公里,護河岸長2.197公里。
推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在麻洲水廠、漤江水廠水源地以及白水門水庫備用水源地設置11.5千米隔離網,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劃定9座“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區,通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標準化建設,減少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保障全縣人民喝上干凈水、放心水、安全水。
走進省級水生態文明村——古縣鎮洪渡村,藤八河和洪渡水交匯處,茂林修竹、清溪流淌、白鷺和鳴、古樹蒼郁,清澈的河水與盎然綠意渾然一體。
“我們村水資源豐富,古樹也有不少,但以前環境可沒這么好。變化就是從治水開始的。”張堂院既是洪渡村小組組長,也是藤八河和洪渡水的村小組級河長,他見證了村莊因水而美的蛻變。
“河道疏通、生態護坡,村里兩級河長常態化巡河,河流慢慢變美了。后來又實行了雨污分流,家家戶戶接入了污水管網,全村污水集中處理。再沿河打造生態小游園,村莊也隨之越來越美。”張堂院介紹,2020年,洪渡村被評為省級水生態文明村。
“把村里小溝小渠還有池塘都打通了,昔日的污水溝、臭水塘如今活水暢流,現在村里大大小小的溪水和池塘干凈得很!”“全都接通了地下管網,環境好了,水質也好了。”在省級水生態文明村——八江鄉下郊村,村民對農村水環境整治成效贊不絕口。
農村遍布的池塘、溝渠等小微水體是地表水系毛細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永豐縣在深化河湖長制工作中,將治理細化到農村水環境,以水生態文明村創建為抓手,著力打造“水美鄉村”。
在具體推進中,從農村河塘溝渠治理、河道清淤、水系連通、雨污分流入手,還村莊一塘清水、一渠活水。在此基礎上,以水造景,開展村莊環境改造提升,建設長廊涼亭、生態休閑碧道等,形成一道道秀美的水生態風景線。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水生態環境的改善,賦能鄉村振興。
水上樂園、休閑垂釣、民宿、農家樂、夏令營……七都鄉井心村里熱鬧非凡。這兩年,村里將打造省級水生態文明村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旅游跟著風生水起。
整治一新的池塘成了休閑垂釣區,清澈的萬崇河成了水上樂園的取水點。人氣旺了,民宿、農家樂、夏令營也跟著旺了起來。
村莊美了,村民樂了,大家愛水護水的意識也提高了。目前,全縣已有6個自然村被評為省級水生態文明村,還有20多個村正在積極申報。由治水帶來的良性循環正在一個個村莊展現,讓家園“一時美”變為“持久美”。
“每天早晚我都會來公園散步,風景好,而且還有那么多河長制的宣傳欄,走走看看,長了不少知識!”在永豐縣城區,恩江河畔的河長制主題公園里,前來賞景休閑的市民絡繹不絕。
碧透恩江水,翠綠恩江岸。結合河長制治理帶來的生態紅利,永豐縣依托濱江公園基礎設施打造河長制主題公園,在公園內設置水環境保護、河長制工作宣傳欄,打造河長制長廊、涼亭等。
“建設幸福河湖,離不開全民參與。在河長制主題公園,讓群眾享受良好生態帶來的福祉的同時了解河長制,從而參與到治水中來。這也是我們大力營造全民參與河湖保護氛圍的一個實踐。”縣河長辦工作人員介紹。
近年來,為營造濃厚的全民愛水護水氛圍,一方面積極開展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景區、進市場、進村組、進家庭“八進”宣傳活動,提高群眾對河長制工作的知曉度。同時,積極聯合社會志愿者組織,常態化開展愛水護水公益活動,鼓勵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水環境的治理與改善工作當中,以河長制帶動全民治水,讓每一處水面“長治久清”。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呵護家鄉的母親河。”在三坊鄉下坊村,抱著這樣純樸的理念,村民們自覺把保護家鄉河的責任扛在肩上,自發成立河流守望者志愿隊,常態化開展巡河、溯源、清潔河道等活動,成為全國首個河流守望者村級基地。
而永豐縣義工協會,積極和縣河長辦等聯合開展“河小青”志愿活動,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巡河保潔,目前已有1400多人次參與。“爭當‘河小青’、清河我先行”“‘河’我一起保護母親河”“保護恩江省級濕地公園”……翻開協會的活動記錄,義工們清理河道垃圾、開展護水宣傳的忙碌場景再現在眼前。
護河治水無看客。如今,在永豐,人人參與治水,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河湖氛圍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