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信陽市中醫院急診科,河南信陽 464000
急診腦梗死(Cognitive impariment,CI)為常見腦血管病,發病率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70%,具有起病急、進展快、危險程度高等特點,若未積極處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對于急診CI患者而言,靜脈溶栓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靜脈溶栓時間窗為發病6 h內,時間較為緊迫,僅有一小部分患者可在規定時間窗內完成靜脈溶栓治療[2]。因此,有必要明確急診CI靜脈溶栓期間護理風險并進行優化,盡量減少救治過程中的時間浪費,提高溶栓治療成功率。風險防范管理體系是一種規避治療及護理意外事件的管理方式,現多應用于無陪護新生兒、支氣管哮喘患兒,但關于其在急診CI患者應用中仍缺乏大量循證支持,故本研究首次將風險防范管理體系應用于急診CI患者,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信陽市中醫院收治的89例急診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急診CI診斷標準[3],經顱腦MRI、CT確診,均開展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年齡≥1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6 h,意識清醒,患者家屬對靜脈溶栓受益及風險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意識障礙,溶栓禁忌證。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44例和研究組45例。對照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51±6.82)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9~25 kg/m2,平均BMI(21.62±1.28)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5~6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50±0.60)h,梗死部位為20例腦葉,3例腦干,6例小腦,15例基底節。研究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26±5.79)歲,BMI 18~25 kg/m2,平均BMI(21.55±1.34)kg/m2,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41±0.68)h,梗死部位為23例腦葉,4例腦干,4例小腦,14例基底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至入院時間、BMI、梗死部位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行急診綠色通道靜脈溶栓治療,總劑量為0.9 mg/kg,1 min內靜脈推注10%劑量,剩余劑量1 h內靜脈持續泵入。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就診后根據患者或家屬主訴分診至神經內科診室,經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后實施靜脈溶栓治療,通知溶栓二線醫生到搶救室,入室后完善血液采集、CT或MRI檢查,無異常后實施靜脈溶栓治療,注意遵醫囑執行相關藥物操作。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干預,具體步驟如下:(1)構建風險防范管理小組。構建以研究者、主管護師、急診護士為主的風險防范管理小組,統一培訓風險防范管理相關知識(風險識別、評估、處理),指導組內成員學習法律法規及醫療事故處理方式,轉變傳統服務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意識。(2)風險識別及評估。開展組內會議,要求組員通過頭腦風暴法總結急診CI常見護理風險事件,一般為就診至救治時間過長、科室護士專業性不強、溝通交流過少等,上述護理風險發生原因為急診流程不完善、培訓不足、缺乏溝通技巧。(3)風險處理。根據風險識別及評估原因制定風險處理措施。①完善急診流程。a.加強分診評估。要求分診護士參照FAST量表從言語不清、面癱或口角歪斜、肢體無力、發病確切時間等方面初步評估,分診高危、中危、低危患者,分別佩戴紅色、黃色、綠色手環。b.優化靜脈溶栓流程。初步評估后,啟動綠色通道按鍵,由溶栓二線醫生進行再次篩查,符合條件者實施溶栓治療,注意遵醫囑合理配置靜脈溶栓藥物,并安排專人守護,溶栓期間嚴格監測患者血壓、肌力、意識等,間隔15 min記錄1次,以免發生溶栓不良事件,溶栓后第1個24 h,禁止動脈穿刺,并對其及家屬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如正念冥想、音樂療法,以音樂療法為例,根據患者心理狀態下載對應曲目,焦慮、抑郁者建議下載《沉睡的精靈》《冬表樹》《光的小夜曲》等舒緩輕柔音樂,害怕恐懼者建議下載《小蘋果》《奔跑》《微笑陽光》《向往的日子》等積極歡快音樂,指導患者佩戴耳機。②加強科室人員培訓。每兩周舉辦1次急診CI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培訓,涉及靜脈采血、CT檢查、無菌操作、溝通技巧,隨后進行考核,考核通過者給予獎勵,如一杯咖啡或奶茶、一束鮮花,未通過者給予懲罰,如罰款、抄寫培訓相關內容等。
(1)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以急診CI患者語言、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復為搶救成功。(2)比較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靜脈采血時間、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Barthel日常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5]評價,前者含15個條目,總分42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后者涉及洗澡、吃飯、入廁等1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包含消化道出血、腦水腫、腦出血等。(5)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6]評價,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等5個等級,將非常滿意及滿意納入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對照組搶救成功率分別為97.78%(44/45)、81.82%(36/44),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02,P=0.032)。
研究組住院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救總時間、分診評估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率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效率情況(±s)
組別研究組(n=45)對照組(n=44)t值P值分診評估時間(min)1.02±0.21 2.54±0.42 21.027<0.001住院時間(d)10.92±1.44 13.86±1.55 8.778<0.001急救總時間(min)35.68±5.23 60.11±6.31 18.939<0.001靜脈采血時間(min)4.22±0.71 8.63±1.03 22.600<0.00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例(%)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例(%)
急診CI首選治療方案為靜脈溶栓,但研究顯示,21.5%的患者發病3 h內到達急診室,12.6%患者適合溶栓治療,2.4%的患者能真正實施溶栓治療[7-9]。經樣本醫院總結急診CI患者靜脈溶栓成功治療經驗發現與以下兩方面有關,一方面是發病后是否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另一方面是急診科室是否具備科學運行急診流程。鑒于當前急診CI院前急救相關研究較多,故本研究重點干預院內急診流程,分別采取常規護理及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干預,結果發現,研究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分診評估時間、急救總時間、靜脈采血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可顯著提高急診CI患者搶救成功率及搶救效率。這可能是由于:(1)風險防范管理體系通過分析急診CI患者靜脈溶栓期間護理風險及其原因,做出預見性方案,加以科室人員理論知識及技巧培訓,可從源頭上進行防范,減少護理風險同時,提高搶救效率及成功率。(2)分診評估中采用專業量表FAST可準確區分急診CI患者病情程度,使中高危患者先入搶救室救治,進而提高救治效率[10]。(3)優化靜脈溶栓流程可減少院內延誤,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治療效率。(4)獎懲制度的設立則能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開展,這對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具有重要意義。但從數據來看,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并無顯著差異,考慮原因與例數過少、未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有關。然而常規護理流程繁瑣,缺少針對急危重癥患者特殊管理措施,常常因院內延誤錯過最佳溶栓時機,進而影響搶救效率及疾病轉歸[11]。本研究還發現,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受到急診CI患者及其家屬認可,這對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意義重大。
NIHSS、Barthel量表是評價CI患者神經功能損害及康復效果的重要指標[12],經統計分析發現,干預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可恢復急診CI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能原因為,構建風險防范管理小組后,可強化組內成員合作,提高組內成員重視程度及技能水平,優化靜脈溶栓流程在保證靜脈溶栓時效性的同時,有利于提高靜脈溶栓效果,改善神經功能,促進疾病良好轉歸。另需注意的是,傳統觀念認為,靜脈溶栓效果多與急救急診時間、就診延遲時間密切相關,但隨其應用逐漸增多,越來越多學者發現,其效果與糖尿病、NIHSS評分、血壓等諸多因素有關[13],臨床實際中應進一步強化上述因素干預,以此提高急診CI患者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風險防范管理體系干預可提高急診CI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效率,恢復神經功能,提升護理滿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即樣本來源單一,樣本量小,日后需多中心、多渠道選取樣本,提高樣本代表性,佐證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