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穎
贛州市人民醫院,江西贛州 341000
心電監護儀是醫院實用的精密醫學儀器,為重癥監護室(ICU)危重癥患者監護的重要手段,可持續、動態地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信息并進行存儲、分析,有助于及時發現患者的危險情況,對其治療與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常規心電監護儀,存在便攜性或實時性不足、導聯易脫落等缺陷,安全隱患較大,患者不易接受[2-3]。隨著柔性電子、信息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穿戴式心電監護設備逐漸應用于臨床[4]。手環是目前常用的可穿戴式生命體征監護儀之一,具有輕便小巧、穿戴舒適、可長時間連續監測等優點[5],但傳統手環仍存在屏幕易“靜息”、測量數據不穩定等問題[6-7]。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設計了一種改良手戴式生命體征監護儀應用于ICU的護理中,探討其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更加高效性和安全性的創新性設備,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贛州市人民醫院ICU收治的1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90例。對照組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61.21±5.39)歲;住院時間3~25 d,平均住院時間(13.43±2.27)d;疾病類型為肺源性心臟病28例,消化道出血26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腸梗阻11例。研究組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27~79歲,平均年齡(62.63±7.14)歲;住院時間4~23 d,平均住院時間(12.78±2.80)d;疾病類型為肺源性心臟病24例,消化道出血2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7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腸梗阻5例。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年齡18~80歲,均經相關診斷確診,具有行心電監護的指征,意識清醒,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意識障礙和溝通障礙,不愿意配合進行心電監護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兩組患者入科后由同一組護理團隊進行護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生命體征監護手環進行監測,監測指標包括心率、血壓、呼吸等。
研究組采用改良式生命體征監護手環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同對照組。改良式生命體征監護手環以手環為原型,形狀、大小、材質均等同于原傳統生命體征監護手環,在結構上分為用戶端和監護端兩個部分。將手環戴于患者手腕部,采用傳感器原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活動情況,系統通過紅外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和透射式光電效應脈搏傳感器分別獲取溫度、血壓、呼吸和脈搏信號,后續硬件電路對其進行放大、整形、計數并顯示的方式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無創監測,并通過無線網絡技術傳遞給醫護人員進行數據的整理、歸納。緊急報警采用蜂鳴器電路,加入健康人群體征的大數據,如果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沒有收到監護數據,或者不在常模范圍內就會發出報警信息,立即開啟警報系統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GPRS)定位。
(1)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平均監測時間指組內患者使用改良手戴式生命體征監護儀的平均總時長。生命體征主要包括心率、血壓、呼吸水平。(2)誤報警率。比較兩種監護手環的誤報警率,其中以無臨床意義的心電監護儀報警判定為誤報警。(3)護理滿意度。兩組患者用本院自制表格對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主要針對手環舒適度、活動度、安全性、滿意度等維度,各指標分值為25分,滿分為100分,85~100分為滿意、61~84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s)
注:1 mmHg=0.133 kPa。
組別研究組(n=90)對照組(n=90)t值P值平均監測時間(h)218.05±30.56 224.34±31.93 1.350 11.046 61.308 81.450 71.848 7 0.178 70.296 70.192 30.148 60.066 2心率(次/分)81.14±8.95 82.35±6.34收縮壓(mmHg)132.87±9.29 129.03±7.57舒張壓(mmHg)82.52±6.33 81.15±5.34呼吸(次/分)18.70±2.81 17.95±2.63
研究組患者誤報警率為17.09%,對照組患者為37.41%。研究組誤報警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誤報警率情況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56%,對照組患者為62.22%。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例(%)
ICU為危重癥或昏迷患者提供隔離及疾病診療的主要場所,需要多種監測儀器進行監護,其中心電監護儀是重要設備之一,可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及時檢出機體體征變化情況,醫護人員可以結合監測獲得數據,科學、合理、快速地提出針對性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案,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緩解與保障,從而保證臨床搶救的成功率[8-9]。以往臨床上一般采用常規心電監護儀,但其導聯易脫落使得數據不準確,體積大、便攜性差,放置在床頭柜或床頭托架上易碰撞造成儀器破損,砸傷患者等嚴重后果[10~11]。因此,尋找一款更為準確、安全、舒適的生命體征監測設備對ICU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醫療健康設備朝著智能化和便攜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可穿戴式監測設備被延伸到各個醫療領域,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熱點[12]。其中手環因其便攜、能耗低、操作簡便、實時監測、無創高效等特點應用最為廣泛[13],但傳統手環仍存在一定缺陷,如測量數據不穩定、屏幕易“靜息”、易受汗液腐蝕、屏幕主界面無監護方案圖標等[14-15]。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設計了一種改良手戴式生命體征監護儀,采用手環式設計,3D曲面彩屏直接顯示,很大程度彌補了傳統手環的缺陷[16]。它不僅可以用于醫院作為個人生命參數監護設備,還可為具有先天性疾病患者以及獨處老年人提供保障。加強對患者的院外監測,當出現意外時可以啟動報警系統并準確地用無線方式將監測結果傳輸給監控人員,此外,還可將此設備與家人的通信設備或者醫院監控設施連用進行觀測[17-18]。該設備應用于ICU患者可提高報警信號精準度,在易用性需求中對觸控式面板、人機交互、按鍵間距大小合理需求度高,在舒適性需求中提高患者佩戴舒適度,減少其壓抑感,提高就醫獲得感和安全感,從而保證生命體征的平穩安全[19-2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平均監測時間及生命體征監測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傳統和改良生命體征監護手環在研究中監測時間及各生命體征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研究發現,研究組誤報警率明顯低于傳統手環,提示改良手環報警準確性更高,有效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此外,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改良手環人性化的設計使患者安全、舒適,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更易接受,有利于醫護患關系的改善,從而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改良手戴式生命體征監護儀應用于ICU護理中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誤報警率,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