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理 倩,米良川,鄭 寬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北京 100027)
中國紡織服裝工業體系完整、體量龐大、企業眾多,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高。通常國家統計局、各級行業協會統計數據以規上為統計口徑,因此在全社會口徑下,行業從業者難以掌握細分行業準確的企業數量和分布全貌。根據《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國辦發〔2016〕81 號),排污許可證就像身份證標識,覆蓋了行業內所有排污企業。本文從排污許可證視角出發,通過數據分析呈現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的行業分布、地區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于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數據對象為排污許可證核發范圍內全社會口徑下的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以水污染物排放為導向,均為有污水排放的企業。
根據HJ 861—2017《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紡織印染工業》,生產環節涉及洗毛、麻脫膠、繅絲、織造(噴水和噴氣織機)、印染、洗水、公用工程設施(蒸汽供應、污水處理)的企業強制辦理排污許可證。根據HJ 1102—2020《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化學纖維制造業》,生產環節涉及漿粕和纖維織造等用水單元的化纖企業強制辦理排污許可證。除上述企業外,其他企業可以自愿選擇辦理排污許可證。
數據來源是動態的,采集時間為2021 年12 月28日。任意時間節點的數據覆蓋所有化纖、噴水織造、印染、洗水企業,部分包含其他企業。
數據可供分析的內容為排污單位數量的行業分布、省市分布、行業-省市交叉分布,其中行業原始分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一致,分為紡織業、服裝服飾業、化纖制造業3 大行業,17大類、58小類。
行業大類中,紡織行業企業數量居首位,其次為印染行業。全國紡織服裝行業排污單位有12 039 家,按照統計局標準分類,紡織業10 284 家,化纖制造業1 047 家,服裝服飾業708 家。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進一步拆分紡織業,形成新的通俗行業分類后得出,紡織行業企業數量為4 493 家,占比37.3%,居首位;其次為專業印染企業,數量為3 596 家,占比29.9%。紡織服裝行業排污企業數量行業大類結構如圖1 所示。此外,根據統計,全國涉染類企業(專業染、紡織染、家紡和部分服裝服飾排污企業)數量預計有5 800 多家。分類為紡織:涉及棉、毛、麻、絲的初加工、紡紗、織造,化纖噴水織造的企業;專業染:專業從事印染單一產業環節的企業;紡織染:從事印染并且涉及紡紗、織造的企業;服裝服飾:服裝生產中涉及印染、洗水的企業;家紡:家紡產品生產中涉及印染的企業。
從58 個行業小類看,化纖織造加工、化纖織物染整精加工、棉印染精加工、棉紡織及印染精加工、化纖織造及印染精加工企業數量共計7 901 家,合計占比52.3%。紡織服裝行業排污企業數量在行業小類中的分布如圖2所示。
從紡織服裝行業排污企業的省份分布看,江蘇、浙江和廣東3 省企業數量合計占比71.6%,但相差懸殊,企業數量分別為4 888 家、2 338 家和1 401 家,屬于第一梯隊;其次為山東、河北和福建,屬于第二梯隊,企業數量合計占比12.1%;安徽、河南、湖北、遼寧、江西和廣西屬于第三梯隊,企業數量合計占比11.3%。我國主要省份紡織服裝排污企業數量與占比詳見表1。

表1 我國主要省份紡織服裝排污企業數量與占比
從紡織服裝行業排污企業數量的地市分布看,排污企業集中在蘇州、無錫、嘉興等地,蘇州市排污企業數量為2 967 家,全國占比24.6%,是排名第二位無錫市的4 倍多;除蘇州、無錫外,嘉興、南通、紹興、湖州、杭州、佛山、寧波、常州、泉州等市也是排污企業集中地區。紡織服裝行業排污企業數量在地市中的分布如圖3所示。
2.3.1 主要省份排污企業的行業結構存在差異
將排污企業行業分類簡化為紡織、化纖、印染和終端制品4 個行業。從主要省份排污企業行業結構看,各地存在差異。江蘇省紡織企業(化纖噴水織造為主)和印染企業數量分別為2 442、1 769 家,占比分別為50.0%、36.2%;浙江省印染企業和紡織企業分別為1 227、716 家,占比分別為52.5%、30.6%;廣東省印染企業和終端制品企業數量分別為951、240 家,占比分別為67.9%、13.2%。此外,山東、河北以印染為主,湖北、河南的印染、紡織排污企業數量旗鼓相當,安徽等地以紡織為主。我國主要紡織省份排污企業所屬行業的結構如圖4所示。
2.3.2 主要地市除蘇州外,印染排污企業數量分布情況
從主要地市排污企業數量和結構看,蘇州市的紡織、印染、化纖和終端行業排污單位數量為2 005家、755 家、143 家和64 家,除終端行業外均居地級市首位并遠多于其他地市。除蘇州外,15 個發達地市排污企業數量為150~670 家;除湖州、杭州外,其他地市均以印染為主,企業數量占比多數超過50%,其中汕頭市印染企業占比最高,達到89.1%。我國主要地市紡織服裝排污企業的行業分布如圖5所示。
2.3.3 印染企業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區域,其次為大灣區
我國印染企業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區域、大灣區地市,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印染企業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區域、大灣區地市
根據表2 數據分析,全國印染企業保守數量為 5 505 家,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區域,其次為大灣區。以蘇州、無錫、嘉興、南通、紹興、常州等10 市為代表的太湖區域,印染企業數量達2 736 家,全國占比49.7%;其次為以佛山、汕頭、中山、東莞等7 市為代表的大灣區,印染企業數量為733 家,全國占比13.3%。上述兩地區印染企業數量合計3 469 家,全國占比63.0%。
據蘇州市吳江區政府公開資料,2017 年全區噴水織機有34.2 萬臺,數量約占全國的90%,2019 年底政府將織機規模壓縮至23.8 萬臺,數量約占全國的65%。當地政府的數據公開有據可依。截至2021 年底,蘇州市化纖噴水織造企業數量為1 966 家,同期全國為3 258 家,蘇州市占比60.3%。從企業數量維度合理推斷政府數據判斷是正確的。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 年蘇州市紡織服裝產業產值2 345 億元,居全國地級市第二位,在棉、毛、麻、絲紡織及印染精加工、化纖制造、化纖織染等多個細分行業中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產業發達、行業均衡。
截至2021 年底,山東省印染企業數量為411 家,其中棉印染精加工企業數量為272 家,占比62.2%;化纖印染精加工企業數量為79 家,針織印染企業數量為10 家,其他印染企業數量為50 家。因此,山東省印染企業以棉印染為主是正確的。此外,山東機織印染企業數量為401家,占比高達97.6%。
截至2021 年底,山東省專業染企業數量為222家,占比54.0%;同期印染發達省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的數字分別為69.3%、65.6%、65.9%和75.0%。相比之下,山東省專業從事印染單一環節的企業占比較低。
在全國5 505 家印染企業中,浙江省1 227 家,占比22.3%,居第二位;江蘇省1 769 家,占比32.1%,居第一位;廣東省951 家,占比17.3%;山東省411 家、河北省242 家、福建省196 家。盡管浙江省各級政府、產業園區、印染企業引領行業創新升級,通過兼并、組團等措施方法推動了企業單體的規模提升,但在全社會口徑下,浙江省22.3%的印染企業數量占比可能難以實現全國60%的印染布產量。
從浙江省1 227 家印染企業的地市分布看,嘉興421家、紹興254家、杭州124家、湖州118家、金華106家,其中紹興占比20.7%。單從企業數量看,紹興20.7%的印染企業數量可能難以成為浙江省內印染布的主產地。事實上,紹興地區紡織服裝產業以印染為主,細分門類和產業配套完善發達,2020 年以1 812 億元產值居地級市第三位,再加上專業市場的工貿互動作用,紹興市印染布生產+流通的綜合能力非常強勁。“紹興是浙江省印染布主產地”可能是當地專業市場輻射帶動與匯聚周邊產品資源帶來的直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