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華
在河北石家莊趙縣,趙州橋(安濟橋)與永通橋,并稱“姊妹橋”。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大石橋”或“小石橋”,如同呼喚一個人的乳名。1961 年,“她們”同時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八齻儭倍际侵袊糯缡皹虻牡浞?,都是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歷久彌堅的千年古橋,一任煙云過往,讓人無限感慨。
永通橋,位于石家莊趙縣西門外的永通橋公園。古時候,永通橋跨越的清水河,屬于“趙州古十景”之“西郊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刺史杜德源曾為永通橋作詩一首:“并駕南橋具體微,石材工跡世傳稀。洞開月夜輪初轉,蟄啟春龍勢欲飛?!闭缍糯淌吩娭兴^的“并駕南橋具體微”,永通橋雖然結構形式、藝術風格與趙州橋十分近似,但一望可見體量遠遠小于“姐姐”。具體說來,趙州橋全長50.82 米,跨徑37.02 米,橋高7.23 米,兩端寬9.6 米;永通橋橋長只有34.53 米,跨徑23.48 米,橋高6.29 米,兩端寬6.34 米。雖然,趙州橋與永通都在保持石橋穩定性方面采取了嚴密措施,但趙州橋的拱圈多達28 道,永通橋只有20 道。
另外,趙州橋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至隋大業二年(594—606),建造者為著名工匠李春。永通橋始建于唐代宗永泰年間(765—766),年歲也比“姐姐”小了160 余年。
在民間,有一則關于永通橋神話傳說,與魯班一夜建成趙州橋的故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相傳,魯班有個妹妹叫魯姜。有一天,兄妹二人來到趙州城西門外,沿河西行,走到城南五里屯時,被水流湍急的洨河阻擋。于是,魯班兄妹決定為當地百姓造兩座橋。魯姜對魯班說:“哥哥你本領大,在洨河上造大橋;我本領小,在清水河上造小橋。今晚星星出來開始,明早五更雞叫完工。”妹妹心靈手巧,不到四更就把小石橋建好了,她想這下肯定要看哥哥的笑話了!可是,當她來到洨河邊,老遠就瞧見一座大石橋,既美麗又大方。此時此刻,哥哥還在埋頭雕刻橋欄板上蛟龍呢。好勝心強的妹妹不肯服輸,悄悄潛到橋下捏著嗓子學了幾聲雞叫,引得周圍村子里的公雞紛紛打鳴兒。公雞一叫,魯班以為時辰已到,就收拾工具走下橋頭。魯姜一看哥哥中計,急忙跑回清水河邊,拼盡全力對橋欄板精雕細刻起來。恰在此時,有天兵天將路過,被魯姜的精神感動,紛紛出手相助,在橋欄板上留下仙跡……當魯班來到小石橋時,不禁連聲贊嘆:“還是你的手藝高,哥哥這次輸給你了!”
雖然,魯班、魯姜造橋的故事系神話傳說,卻極為生動地道出了兩座橋的特征與相互關系,非常耐人尋味。
曾聽不少人說過,站在清水河岸看永通橋,第一感覺是這座橋外觀雖然很像趙州橋,卻比趙州橋“花哨”。僅就橋欄板而言,一般古橋欄板對外的一面大多為素面,永通橋則不然,向外一面的橋欄板不僅雕有圖案,而且以刻工繁復的人物故事為主。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俞伯牙、鐘子期,灞陵橋挑袍辭奸曹的關羽等等,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傳神。橋的主拱和4 個小拱的券臉上均刻高浮雕吸水獸,寄托著石橋免受水害的愿望。小拱吸水獸兩側雕有游魚,寓意連年有魚。兩小拱之間還有高浮雕的河神頭像。另外,橋墩、橋臺等處,雕有麒麟、飛馬、飛天、金剛力士、太陽神等圖案,這種雕飾在中國橋梁史上并不多見。
永通橋內面橋欄板上,雕刻的多為花鳥、山水?;B圖案包括牡丹、梅、蘭、竹、菊、蓮花、繡球以及雉雞、鳳凰等等,不但種類豐富而且非常符合“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間審美觀。同時呈現古代風格的多樣化。例如,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保留了宋代以前的手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屬典型的明代藝術風格。再有一點,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上雕飛馬,西端則雕飛魚。從現存實物推斷,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雕刻作品。
聽當地人說,老年間大姑娘、小媳婦們時興做繡鞋墊、繡枕頭之類女紅,每當找不到合適的花樣時,老人們就會提醒:“去小石橋上描一幅吧!”聽話者乘興而去,總能心滿意足而回。所以,趙縣民間一直流傳著“大石橋上看功勞,小石橋上看花草”一說。意思可理解為,大石橋看的是對世界橋梁史的貢獻,小石橋看的是精美的裝飾。
其實,若論對橋梁史的貢獻,“小石橋”同樣功不可沒。如果說“大石橋”是世界上首創的弧形敞肩拱橋,永通橋則把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敞肩圓弧拱”的發展上起到了承前啟后作用,對于后來形成的“敞肩拱流派”有著重要影響,是研究“敞肩拱橋”及其發展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例證之一。
從造型看,永通橋的確與趙州橋十分相似,也是一座帶腹拱單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橋。不過,永通橋雖然承襲了趙州橋的優點,卻又有所改進,大拱與小拱之比明顯增大,這樣不僅節省石料,也進一步減輕了橋基的負擔,而且更有利于排泄洪水。同時,由于4 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主拱和4 個小拱頂部基本平衡,所以橋面坡度較小更加平坦。這一改進,奠定了永通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地位。
永通橋建成1200 年余年來,由于風雨剝蝕、地震、碾壓、洪水、戰亂等破壞,橋體受到不同程度損害,自宋金以來有過多次修繕。據記載,金代明昌年間(1190—1196),是永通橋建成300 多年后第一次修繕。經考證,這是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主要修復了橋端二小拱和橋南側坍塌的主拱;明正德二年(1507 年),永通橋被第二次修繕,主要是增補了欄板;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 年),永通橋被第三次修繕,秋天開工直到次年夏季竣工。據光緒《趙州志》王之翰《重修永通橋記》記載,當時的永通橋已是“鋪石磨礱,欄板斜倚,蓋行者病其坎毅,而居者又嘆其傾頹”,看上去破敗不堪。于是,趙郡孫寅、張歷春等人“持簿募緣”集資組織修繕。這次修繕,主要是修補了橋面鋪石和欄板。明崇禎六年(1633 年),永通橋被第四次修繕。這次修繕同樣是民眾集資修繕,修補了橋拱、橋面石和欄板。清嘉慶四年(1799 年),永通橋被第五次修繕,此次修繕由官方主持。
永通橋第六次大規模修繕,是20 世紀80 年代。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原文化部于1984 年6月決定再次重修永通橋。修繕工程于1986 年12 月開工,至1988 年11 月5日竣工。這次落架大修,工程用時將近兩年。精心修繕后的永通橋,基本保持了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