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430010 長江航運總醫院疼痛科,湖北武漢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40~70 歲的人群均可發生肩周炎,50歲左右為疾病高發年齡段,故又名“五十肩”,患者多為單側發病,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1-3]。采取單一藥物治療或理療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長江航運總醫院疼痛科采用針刀療法聯合關節松動術對肩周炎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并觀察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3月長江航運總醫院收治的6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1~60 歲,平均(51.4±3.2)歲;病程0.8~10 個月,平均(10.0±3.1)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4 例,右側16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42~62 歲,平均(52.3±3.3)歲;病程0.7~10.5 個月,平均(10.4±2.2)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7例,右側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臨床診療指南》之《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中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4]:a.肩周疼痛呈彌散性,可向背、臂及手部放射,夜間加重;b.活動功能:肩關節主、被動活動范圍減小,前屈、上舉、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內旋屈肘等活動受限,穿衣、梳頭及摸背等日常活動困難;c.壓痛:肱骨大小結節、結節間溝、喙突及肩胛骨外側緣等處可觸及壓痛;d.經CT、MRI檢查有肩周炎相關征象。符合a、b、d即可診斷為肩周炎;②患者病程>3個月;③患者均自愿參加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肩袖損傷或骨折者;②合并惡性病變,如腫瘤、結核、骨性融合或嚴重骨質疏松者;③存在呼吸、循環、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者;④不能配合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單純實施針刀療法,觀察組實施針刀療法聯合關節松動術進行治療。①針刀療法:治療時均采用Ⅰ型4 號漢章針刀。在肩關節“C”形針刀療法的基礎上選取治療部位:a.喙突頂點的外1/3處的肱二頭肌短頭起點;b.肱骨小結節處的肩胛下肌止點;c.肱骨結節間溝處的肱二頭肌長頭肌腱;d.肱骨大結節后下方的小圓肌止點[5]。進針時,應注意針刀與皮膚垂直,刀口線與松解部位的縱軸平行,按4步規程進針刀,到達骨面后進行縱疏橫剝松解(可配合提插刺激法),操作范圍應控制<0.5 cm。治療結束后取出針刀,并對針眼進行壓迫止血,以創可貼覆蓋針眼,并注意治療后3 d 內保持針眼處的清潔干燥。每次治療可選取a~d 中的1~2 個部位進行治療,還可配合選取大小圓肌及肩胛骨外側緣的壓痛點進行治療。1 次/周,共治療4 次。②關節松動術:采用Maitland 關節松動術[6]。Maitland 關節松動術分為4級:Ⅰ級:于關節活動起始端進行小范圍節律性的來回松動;Ⅱ級:在患者可耐受的關節活動范圍(并非正?;顒臃秶?內進行大范圍節律性的來回松動;Ⅲ級:在Ⅱ級基礎上,每次松動務必達到關節能活動的終末端,此時操作者可明顯感受到關節周圍軟組織處于緊張狀態;Ⅳ級:于病變關節所能達到的終末端進行小范圍節律性的來回松動,此時操作者感受到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緊張度明顯高于Ⅲ級。對于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采用抑制疼痛小范圍、快速的Ⅰ、Ⅱ級手法治療;對于以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患者,采用大范圍、慢速度的Ⅲ、Ⅳ級治療手法。具體操作方法:a.肩部按壓:按壓肩周進行放松。b.分離牽引:于腋窩下持續向外牽拉肱骨,使盂肱關節分離,10 s/組。c.上下滑動:分離牽引,使肱骨稍稍離開肩胛骨關節盂,沿肱骨縱軸分別向頭、足側滑動,各30 次/組。d.牽引擺動:向外牽引肩關節并固定上肢遠端及肘部,作肩關節屈曲擺動,30 次/組。e.內收擺動:固定腕部及肘部,協助肩關節作內收、內旋擺動,30次/組。其中d及e的擺動幅度每日應較前有所增加。上述治療每組間隔5 s,5 次/組。關節松動術在微創針刀治療后第2天進行。1次/d,6次/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取1把直尺,兩端刻有0 和10 字樣,0 代表無痛,10 代表最痛;1~4 為輕度疼痛(包括4);4~8 為中度疼痛(包括8);8~10 重度疼痛[7]?;颊咭苿映呱系挠螛说阶钅艽懋斍疤弁闯潭鹊奈恢茫芯空哂涗泴脑u分。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肩關節功能:本研究對肩關節Constant評分系統進行了相應簡化,將總分定為8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好[8]。③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參照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肩周炎的療效評定標準。a.痊愈:肩關節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b.顯效: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明顯改善;c.無效:肩關節疼痛無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無改善[9]??傆行?(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53±1.37 3.81±1.19對照組 30 7.41±1.41 4.92±1.53 t 0.343 3.136 P 0.739 0.00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Constant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肩關節Constan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肩關節Constant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Constant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Constant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6.13±14.21 76.79±15.65對照組 30 44.15±14.52 65.34±13.23 t 0.533 3.157 P 0.595 0.00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肩周炎又被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或粘連性關節囊炎,其發病誘因可能與免疫反應、退行性變及微損傷相關,具體誘因有待進一步研究[10]。肩周炎主要表現為盂肱關節滑膜下層、關節囊的慢性炎癥、纖維化、粘連及僵硬等病理改變,隨著病情發展,可逐漸誘發關節囊增厚、攣縮且緊繞肱骨頭,并可導致關節周圍肌肉及肌腱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癥與粘連等病理改變[11]。按病程將肩周炎分為3個時期:凝結期、凍結期及解凍期,一般在1年左右自愈,但若不進行有效治療,即使自愈也可能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臨床以患肩進行性加重的疼痛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12-13]。
針刀療法根據人體弓弦力學解剖系統,對肩周炎病變所形成的瘢痕、粘連與攣縮等病變組織進行刺激、剝離和松解,使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糾正組織缺血及缺氧狀態,消除局部炎癥,加快病變組織的修復;針刀療法還可阻斷疼痛和肌緊張之間的惡性循環,起到鎮痛效果[14-15]。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學者建立肩周炎的動物模型并進行針刀治療,研究發現針刀能有效改善肩關節的局部血運,并加速消除炎性因子,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動態平衡得以恢復,從而使疼痛減輕[16]。疼痛減輕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肌肉痙攣,起到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的作用。
關節松動術是康復醫學中最常使用的治療技術之一。關節松動通過力學作用于關節面,以微小的運動誘導出較大幅度的關節運動。并且該療法可改善關節內代謝,促進炎癥消退,同時還能刺激關節內感受器,增強本體感覺輸入,通過綜合作用對疼痛信號進行阻斷。有研究表明,關節松動術在緩解疼痛及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17]。
綜上所述,針刀療法聯合關節松動術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減輕其疼痛程度,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