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紅 陳文彰(通信作者)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腫瘤科,北京
腫瘤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是常見的藥物性肝損傷,用藥過程中,患者常出現過敏反應、肝臟毒性損害及肝臟膽汁淤積等,最終引發肝損傷[1]。臨床研究顯示,使用抗腫瘤藥物是引發肝損傷的原因之一,如何提高用藥安全性,保護患者肝功能,是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2]。藥理學研究顯示,甘草酸能增強肝臟解毒能力,抑制肝細胞的炎性反應,減輕或防止肝細胞損傷,可減緩肝細胞變性及壞死的進程[3]。復方甘草酸苷是臨床常用的甘草酸制劑,具有多重保護肝功能作用,對肝臟靶向性高,抗炎活性強,起效迅速,半衰期長,已廣泛應用于肝病的治療[4]。本研究選取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收治的120例腫瘤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甘草酸苷治療腫瘤藥物引起肝損傷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收治的120例腫瘤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23例;年齡32~80 歲,平均(58.4±11.5)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1.4)個月;體重48~69 kg,平均(57.6±8.2)kg;肺癌14例,結腸癌12例,乳腺癌8例,胃癌8例,食管癌6例,肝癌7例,淋巴癌5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4~81 歲,平均(58.9±11.2)歲;病程1~5 個月,平均(2.9±1.3)個月;體重47~71 kg,平均(58.2±8.7)kg;肺癌13 例,結腸癌11例,乳腺癌8 例,胃癌8 例,食管癌7 例,肝癌8 例,淋巴癌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確診為惡性腫瘤,采用化療治療,發生藥物性肝損傷;②患者發病時間在化療1~4 周內,伴有皮疹、瘙癢及發熱等,之后出現肝區疼痛、惡心嘔吐、乏力及納差等癥狀;③患者血常規檢查顯示嗜酸性粒細胞>6%,B 超檢查顯示有肝內膽汁淤積或實質細胞損害等病理征象;④患者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或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陽性。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肝病史、肝硬化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③腎功能障礙者。
方法:對照組應用常規藥物治療,使用維生素C注射液(生產廠家:河南科倫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4634;規格:2 mL∶0.5 g)2.0 g以及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生產廠家:杭州民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038;規格:10 mL×5 支)10 mL 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生產廠家: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2398;規格:1.2 g×1支)2.4 g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5]。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生產廠家:MinophagenPharmaceuticalCompanyLimited;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264;規格:40 mg∶20 mL)120 mg 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次/d。兩組均治療3周。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觀察兩組治療效果:a.顯效:惡心嘔吐、納差、乏力、肝區不適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b.有效:惡心嘔吐、納差、乏力、肝區不適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有所減輕,肝功能指標下降≥50% ,但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 倍;c.無效:惡心嘔吐、納差、乏力、肝區不適及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無改善,肝功能指標下降<50%或升高,病情持續加重[6]。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OLMPUS-AU5400生化分析儀檢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膽堿酯酶(CHE)、總膽紅素(TBIL)、谷氨酰轉肽酶(GGT)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③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ALT、AST、ALP、CHE、TBIL、GGT 及AL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肝功能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n ALT(U/L) AST(U/L) ALP(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292.42±41.25 46.13±10.51 330.57±45.76 61.28±13.89 160.24±22.05 54.91±16.27對照組 60 291.68±42.73 101.87±15.69 331.18±48.09 104.96±17.34 159.48±20.79 84.76±13.98 t 0.097 22.863 0.071 15.229 0.194 10.779 P 0.923 0.000 0.943 0.000 0.846 0.000組別 n CHE(U/L) GGT(U/L) TBIL(μmol/L) AL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3 586.37±289.46 2 124.56±245.61 160.58±22.36 50.67±16.46 110.29±36.72 65.13±20.45 26.31±2.52 33.64±5.13對照組 60 3 589.02±290.63 3 046.57±259.53 161.21±22.70 84.83±11.35 110.97±36.38 81.84±25.68 26.69±2.71 28.75±3.79 t 0.050 19.987 0.153 13.234 0.102 3.943 0.795 5.939 P 0.960 0.000 0.879 0.000 0.919 0.000 0.428 0.000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出現1例輕度關節水腫,停藥后可自行緩解;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肝臟是多數藥物代謝和生物轉化的場所,因此,肝臟發生藥物性損傷的概率較高。臨床研究顯示,迄今已發現1 000 多種藥物對肝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尤其以腫瘤藥物最為明顯[7]。腫瘤藥物引起的肝損傷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可直接影響化療效果,甚至加重肝功能損傷程度,延長病程,或中斷化療,對患者的預后極為不利。
腫瘤藥物引起肝損傷的機制主要有3 點:①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直接損傷肝實質細胞,造成肝細胞壞死及凋亡,嚴重時可造成肝衰竭。②藥物或藥物的活性代謝產物引發過敏反應,與內源性蛋白質共價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免疫性肝損傷,導致肝臟過敏反應和肝細胞損害[8]。③藥物可干擾膽汁酸的攝取、轉運及分泌,造成膽汁淤積性肝損傷[9]。肝臟是多種抗腫瘤藥物代謝和解毒的主要器官,這些藥物極易損傷正常肝細胞,從而引發藥物性肝損傷[10]。
早期預防和治療藥物性肝損傷對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但藥物性肝損傷的早期診斷較為困難,臨床主要依靠動態監測肝功能指標來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復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為β-體甘草酸,并含有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等成分,對肝細胞有較強保護作用,能保護肝細胞膜,降低ALT及AST水平,調節免疫功能,發揮類固醇樣作用,從而修復肝組織損傷,改善肝功能,還可通過抑制補體的激活降低磷脂酶活性,發揮抑制肝組織炎癥反應的作用。臨床研究證實,復方甘草酸苷降低ALT及AST的作用,可預防抗腫瘤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肝損傷,治療效果良好[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ALT、AST、ALP、CHE、TBIL 及GG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AL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證明使用甘草酸苷治療能有效保護患者肝功能,抑制肝損傷,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復方甘草酸苷能夠從藥物性肝損傷3個發生機制進行阻斷:①甘草酸苷內含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等成分,均為肝細胞膜的強力保護劑,可直接修復損傷肝細胞,降低AST及ALT 水平,抑制肝細胞凋亡和壞死,改善肝功能;②調節免疫功能,發揮類固醇激素樣作用,抑制腫瘤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或抑制藥物與內源性蛋白質結合造成肝細胞免疫損傷,能避免或減輕肝細胞免疫性損傷,同時抑制補體經典途徑的激活,降低磷脂酶的活性,發揮抗炎作用,從而抑制肝細胞炎性損傷;③抑制肝內膽汁淤積,改善肝臟分泌膽汁功能,減少膽汁瘀積對肝細胞、肝膽管的損傷。
綜上所述,甘草酸苷治療腫瘤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效果確切,能保護患者肝臟,改善肝功能指標,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