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佩
529931 陽東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廣東陽江
高危妊娠孕婦在婦產科較常見,高危妊娠指妊娠期間因某些致病因素、病理因素引起早產、難產及新生兒畸形等隱患,危及母嬰健康。與正常妊娠孕婦相比,高危妊娠孕婦的患病率、死亡率更高[1]。因此,產前選擇何種護理方案,成為婦產科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研究證實,口頭宣講、生命體征監測等傳統護理措施效果不理想[2]。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實施產前護理管理對高危妊娠孕婦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陽東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將其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 例。觀察組年齡23~37 歲,平均(29.41±2.36)歲;孕周35~40 周,平均(38.45±1.16)周;孕次1~4 次,平均(2.15±0.26)次;身體質量指數(BMI)19~26 kg/m2,平均(23.32±1.17)kg/m2;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 例,中專及高中19 例,大專及以上13 例。對照組年齡24~38 歲,平均(29.58±2.41)歲;孕周36~41 周,平均(38.59±1.27)周;孕次1~3 次,平均(2.01±0.35)次;BMI 18~25 kg/m2,平 均(23.41±1.26)kg/m2;文 化 程度:初中及以下19 例,中專及高中20 例,大專及以上11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對所有高危妊娠孕婦的身體狀況、產前征兆進行檢查,對胎兒實施心電監護,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對所有高危妊娠孕婦的飲食方案進行指導性干預,保證其營養充足均衡,并對孕婦進行常規健康宣教。觀察組實施產前護理管理。①產前檢查:待孕婦入院后,對其既往病史進行詢問,詳細記錄血壓、胎動、體質量、是否陰道出血及有無蛋白尿等情況,并進行高危妊娠評分,以孕婦疾病嚴重程度為基點,適當對評分間隔時間進行調整,結合實際情況優化護理對策。指導孕婦掌握正確的計算胎動(3~5 次/h)方式,若存在胎動異常現象,要及時匯報醫師處理。②產前教育: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孕婦闡述妊娠期注意事項、用藥方式及分娩時的正確呼吸方式等,減少使用專業術語,以孕婦文化程度、理解力及接受能力為基點,選擇合理的宣教形式,協助其對高危妊娠的發生原因進行了解,告知其用藥機制及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等,避免孕婦產生不必要的恐慌。鼓勵孕婦進行母乳喂養,重點闡述母乳喂養的優勢、技巧等,為產后順利哺乳奠定基礎。告知孕婦自我監測胎動的重要性,耐心回答孕婦提出的問題。③情志調理:入院后,醫護人員利用婦產科心理學技巧,綜合評估孕婦心理情緒,對其情緒變化進行分析,明確其產生情緒波動的誘因,從而提供相應疏導,可借助音樂、視頻及報刊等轉移注意力,保證全身放松。護理人員可邀請病友現身說法,協助孕婦建立分娩信心。鼓勵家屬予以孕婦關心、關懷及安慰,穩定情緒,保證孕婦順利度過分娩期。④產前飲食指導:以孕婦實際情況為基點,制定合理的營養食譜,對飲食中熱量、脂肪、維生素、蛋白質及微量元素的攝入進行合理限制,告知孕婦若有早孕反應,應清淡飲食,少食多餐。對于妊娠期糖尿病者,需對糖分、鈉鹽的攝入嚴格控制,鼓勵孕婦多吃富含鈣劑、鐵劑及維生素的食物,戒煙酒,少吃辛辣、刺激及生冷等食物,避免引起身體不適。
觀察指標:①心理情緒: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孕婦的焦慮情況,標準分臨界值為50 分,>50 分表示焦慮;應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孕婦的抑郁情況,標準分臨界值為53 分,>53 分表示抑郁;各量表總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孕婦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3]。②自我效能:應用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SES)評估孕婦的自我效能,量表共涉及30 個條目,5 級評分法表示,評分范圍30~150分,得分越高表示孕婦自我效能越好[4]。③滿意度:應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孕婦的滿意度,總分100分。>85分為滿意;60~85分為良好;<60分為未滿意[5];滿意度=(滿意+良好)例數/總例數×100%。④妊娠結局:記錄孕婦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早產及剖宮產的例數并計算不良結局發生率。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孕婦心理情緒、自我效能比較:入院時,兩組心理情緒、自我效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產前,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B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心理情緒、自我效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孕婦心理情緒、自我效能比較(±s,分)
注:與入院時比較,*P<0.05。
兩組孕婦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滿意度比較[n(%)]
兩組孕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孕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有研究指出,產前護理管理能提高孕婦的護理效果[6]。原因分析:①產前護理管理以孕婦實際情況為基點,切實提供對癥護理;加強產前檢查,切實掌握孕婦實際情況,合理制定護理計劃,保證母嬰健康。②加強產前教育,重點宣講注意事項、用藥方式及正確分娩呼吸方式,使孕婦掌握疾病誘因、配合要點等知識,可糾正孕婦的錯誤認知;普及母乳喂養技巧,保證孕婦產后能順利哺乳,滿足新生兒營養需求;評估產婦心理情緒,針對性提供心理疏導,可穩定孕婦情緒,消除顧慮,提高其主觀能動性[7]。③膳食調理可增強孕婦體質,滿足孕婦、胎兒營養需求,提高其機體免疫力,保證孕婦順利度過早孕期,保證妊娠順利[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AS評分、SDS 評分更低,BSES 評分更高,表明對癥護理可改善孕婦心理應激性,使其消除顧慮,提高自我效能,改善預后效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滿意度更高,表明對癥護理可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孕婦滿意度;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妊娠發生率更低,說明對癥護理可改善妊娠結局,為母嬰健康提供可靠保障,效果較理想。
綜上所述,產前護理管理對高危妊娠孕婦的應用效果較好,可穩定其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與滿意度,避免發生醫療糾紛,改善妊娠結局,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