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旌瀚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如今,隨著城市綠道的建設持續升溫,各個城市都開始建設綠道網絡體系。以福州市南臺島為例,城市內水系發達,以濱水綠道體系構建帶動城市綠道的發展是適宜的舉措?,F狀濱水綠道由于福州城市的發展不均衡,濱水空間遭到了極大的擠壓,亟待改善。
“綠道”一詞源自英文中“greenway”,即是將綠色開敞空間串聯成的通道。1959年在美國生態環境社會作家威廉·H·懷特(Whyte)所著《保護美國城市開放空間》中首次提到[1],1987年在《美國戶外空間報告》正式提出,綠道被描述為人徒步可達的開放性空間,連接鄉村和城市,并將其串聯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系統。
濱水綠帶是綠道中的一種,即是緊鄰城市水域的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具備綠道所特有的休閑功能和生態功能[2]。同時,“臨水而居,擇水而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人居觀念,體現了水資源對于人居的重要性,所以濱水綠道往往臨近重要的城市生態廊道和人文古跡遺存,對于城市濱水區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2.1 游憩功能
隨著城市規模的急劇擴張,城市的功能也被要求更加復合、高效,其中休閑游憩功能被認為是不可缺少的功能之一。Shafer在實際調查中證實,綠道的休閑游憩功能在使用者中約占3/4,兼有游憩和通勤功能的約占1/5,而單一通勤功能只占到7%[3]。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下,濱水綠道一方面提供周邊居民從事休閑活動的空間,另一方面為城鎮居民提供了緊鄰住宅生活區,可快速接近的自然環境[4]。
1.2.2 生態功能
濱水綠道的生態功能突出,對于改善城市水資源環境和小氣候起重要作用。其主要生態功能有以下3點。
(1)特有的駁岸形式和植被能夠起到防洪固土、清潔水源的作用。
(2)綠道作為風廊,降低周邊環境溫度。
(3)綠道可以保護內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擾,成為生物保護的棲息地。同時,濱水綠道的建設促進了城市水系的生態化整治,多學科結合,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增進城市內部的調節,發揮其生態效應[5]。
1.2.3 人文功能
綠道的人文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綠道自身所傳遞的生態價值理念;其次是對于綠道周邊其他物質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作用。韓西麗指出,以綠道的形式串聯城市歷史人文、保護城市河流是一種最好的、可操作性高且簡潔的方式[6]。從濱水綠道的建立,到歷史遺跡的保存,最后到區域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綠道的發展,進一步印證了它對于自然環境和人文遺產保護所產生的促進作用。
南臺島位于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為閩江中第一大島嶼。南臺島東西長,南北相對較窄,總面積124km2,現為福州倉山區轄區。南臺島由幾個海灣中的小島嶼發展至今形成了完整的陸地,福州城市也逐漸由閩江北港北岸向南臺島拓展,南臺島境內水系隨著城市的拓展逐漸演變,南臺島境內的水系網絡在2009年已基本形成。2009—2017年,南臺島水系出現水環境惡化、阻洪嚴重等問題,于是開展了內河整治,對原有水系進行連通、部分水系拓寬,使水系能夠形成網絡結構。
對古籍如《福州市志》等文獻進行查詢,尋找城市內河發展相關資料;通過網絡獲取資料對場地區位和周邊情況進行大致的了解及案例對比,得出調研的第一手資料;到現場進行調研,了解其當地文化、建筑、自然特色;并利用勘測、照相、手繪等方式記錄其信息;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比對,得出相應的結論和策略。
3.1.1 開放空間分布
城市開放空間作為城市生活中休閑游憩和社交的重要補充空間,其包括了濱水空間、公園、廣場、街巷空間、體育場所等。開放空間所表現出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公共性等特征,使其產生明顯的正外部效應[7]。
南臺島開放空間因各區域城市發展進程不同而表現為東部金山街道因建設歷史悠久,開放空間種類豐富且分布密集,且已建成金山公園這類區級公園綠地;中部開放空間以高蓋山森林公園為主,居住小區綠地主要分布在靠閩江北港一側,南部出現較大面積林耕地;西部城市建設較晚,還保留了較多的林耕地和村莊,開放空間以城門山和清涼山公園為主。
3.1.2 歷史文化分布
南臺島內現存歷史文化古跡中,共有歷史文化保護區2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項。南臺島歷史文化以點、線、面形態分布,在淮安、煙臺山、林浦、陽岐、螺洲5個歷史風貌區附近較多,大致形成4個片區,其中煙臺山林浦附近的南臺島老城區片區分布的歷史文化點最密集。流經的內河中,洪陣河、臺嶼河、龍津河、躍進河、林浦河、白湖亭河、螺洲河等水系可達范圍內的歷史文化點較豐富。
3.1.3 水系綠網分布
南臺島綠道網絡總體呈現“北密中疏南散”,北部建新鎮、金山街道作為較早開發地塊,河道治理更加完備,綠道網絡串聯較好,流域經過金山公園等區級公園;中段陽岐河和白湖亭河出現較長的綠道網缺失,因其兩邊用地性質限制;南部部分流經已建成小區水系兩側綠廊基本形成,其他部分兩側較為自然,綠廊不明顯。
根據南臺島各項調研分析整合,可得出以下問題總結。
3.2.1 綠道網絡發展不完善
南臺島濱水綠道網絡整體呈現西北部發展較完善,中部、東南部發展較為薄弱。綠道多依托江南北港兩岸、內部山體及內河而形成,在地域分布上西北部公園較多,東部、東南部較少,整體不成系統,發展參差不齊。
3.2.2 現狀開放空間不足
南臺島現狀開放空間不足。現狀的開放空間構建,忽視了區域的山水格局構建,彼此之間缺乏串聯,孤立存在。城市居民對于城市開放空間的需求建立在可達性較高的空間和可以產生某種場所精神的空間,而現實的情況是,現階段的開放空間,沒有與城市的建筑、道路建立有機的聯系,城市與綠地存在阻隔,城市公園綠地的開放性不足、連接度不高。
3.2.3 綠道缺少人文承載性
綠道系統與人文風貌區串聯性較差。南臺島文化設施空間分布較為零散,主要其中于五個人文風貌區,從最北端到南端均有分布,綠道系統沒有很好的串聯人文風貌區,未發揮其人文承載功能。
3.2.4 駁岸類型單一
通過實地調研與記錄,作者發現,南臺島水系除流經公園、海峽體育館等重點改造區段外,其余城市區段駁岸均為直立砌石型,鄉村區段駁岸均為自然緩坡型(圖1),兩者的親水性體驗較差且形式單一。

圖1 水系駁岸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運用綠道網絡相關理論,結合南臺島資源優勢,得出以下解決策略。
濱水綠色空間的串聯應結合現代田園城市理念[8],以水系聯系城鄉,可從城鎮和鄉村兩種不同水系綠道構建模式角度,整合周邊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完善綠道網絡慢行系統,通過水系綠道網形成南臺島的公共開放空間體系,發揮水系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環境。
城鎮型水系綠道應促進城市濱水區環境改善與功能開發,在保證排澇除險、防洪及安全的前提下完善綠色基礎設施;鄉村型水系應保留田園的自然之美,充分重視和保護鄉村的自然特征,避免過多的人工改造,營造純綠色的生態景觀。
濱水活動節點是現狀空間所缺乏的,在緊鄰河流的綠色空間當中,設置各類親水設施,如:親水平臺、臨水棧道以及水互動裝置等。不僅可以給游人提供親水的機會,同時也激發對于大自然的向往,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從而引導居民自覺維護濱水綠色空間。
城市水系生態具有網絡性特征,但是由于生態薄弱,其生態功能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城市水系生態重建的意義在于實現水系本體生態功能,真正形成水系生態網絡。重建生態包括生態過程重建、生態形式重建,在空間重構的基礎上,明確城市水系的綠地空間,最大化提供生態用地,采用“設計生態”的理念,實現生態重建。可以依附于金山公園等區域公園綠地,設置雨水花園或濱水濕地展示區,起到科普作用的同時,改善河流生態。
南臺島自身人文歷史豐富,濱水綠道的建設同樣應結合人文古跡分布情況進行考慮。綠道與人文古跡遺存相連接,作為濱水綠道上的文化節點,在發揮其串聯功能的同時,增進了游人對于南臺文化了解,同時也加深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發揮水系的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濱水綠道的建設成果要保持良性的影響,需要相關部門出臺對應法律政策予以保障,讓不同人群都有法可依,才能進一步提升城市濱水綠道的建設。
福州市南臺島水系網絡發達且自然資源豐富,作者結合國內外濱水綠道建設經驗以及實地調查研究,得出上述結論,希望可以提供借鑒。同時,積極宣傳城市綠道建設相關知識,將綠道建設與城市文化相結合,讓使用者產生文化認同感,才能進一步促進綠道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