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榮輝 汪建樣 劉牧子 沈鑫 龔時國
股骨粗隆間骨折(ITF)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老年人肢體不靈活,且往往伴有骨質疏松,ITF 發生風險較高[1-2]。目前ITF 以手術治療為主,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為ITF 治療中主要內固定材料,PFNA 固定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及固定不易丟失等特點[3-4]。常規PFNA 固定治療在透視下進行閉合置釘,但可能會出現開口位置不理想、開口楔形效應、置釘方向不準確等問題,導致術中需反復開口置針,會加重組織損傷,延長手術耗時。近年來為簡化PFNA 手術操作,體表精確定位技術、微創開口技術在臨床不斷應用,以減少手術創傷,提升置釘準確性[5]。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了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治療老年ITF 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5 月-2021 年4 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92 例老年ITF 患者。(1)納入標準:①ITF 均經CT、X 射線檢查確診,均為閉合新鮮骨折;②年齡≥60 歲;③能耐受PFNA 固定治療。(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髖部骨折;②既往患側肢體膝關節、髖關節活動不良;③術區皮膚感染;④行為異常,患有精神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微創組與常規組,各46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全麻,患肢固定,進行骨折牽引復位,復位滿意后進行手術治療。常規組采用常規開口PFNA 固定治療,采用克氏針2 枚,1 枚在側位像上定位股骨干軸線,1 枚在正位像上定位股骨大轉子頂點,于股骨大轉子向近端切開長5~7 cm,逐層切開,闊筋膜切開,將股骨大轉子、臀中小肌附著點暴露,股骨大轉子頂點暴露后,導針經大轉子頂點插入,證實位置滿意后,經導針將PFNA 主釘置入,于C 臂機下對主釘位置進行確定,瞄準器安裝后,將螺旋刀片插入,側位片上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頭頸中線,尖端距軟骨下骨面1 cm 左右,鎖定釘置入遠端,于C 臂機下證實位置滿意后,切口縫合。微創組采用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治療,患者內收位牽引復位,沿股骨長軸于體表放置輔助定位導絲,于透視下,對牽引角度進行調節,并定位導絲位置,導絲位置為股骨大粗隆頂點進針點體表投影線,采用記號筆依據導絲位置將定位線畫出,并取另一導絲與股骨長軸垂直放置,與定位線相交點即為股骨大粗隆頂點在體表投影,并設為進針點,同時將側位股骨軸線體表定位線進行標記;將1 枚克氏針依據體表定位準確經皮向預定開口部位置入,依據體表軸位線定位對克氏針正位、側位方向進行調整,經克氏針進針部位向遠端取切口,放置保護套筒,采用螺旋刀片的開口鉆開口,擴大進針點,其余操作同常規PFNA 固定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1)圍手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主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2)髖關節功能:術后6 個月時采用Harris 評分標準評估,滿分100 分,評分≥90 分為優,80 分≤評分<90 分為良,70 分≤評分<80 分為可,<70 分為差[6],優良率依據優、良病例計算。(3)并發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髖內翻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微創組,男26 例,女20 例;年齡60~83 歲,平均(69.82±2.41)歲;體重指數(BMI)18.2~28.4 kg/m2,平均(23.85±1.46)kg/m2;AO分型:A1 型10 例,A2 型23 例,A3 型13 例。常規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60~84 歲,平均(70.02±2.38)歲;BMI 18.0~28.5 kg/m2,平均(23.90±1.43)kg/m2;AO 分型:A1 型12 例,A2 型24 例,A3 型10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圍手術期指標及Harris 評分 微創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主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P<0.05);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及Harri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及Harris評分比較()
2.3 髖關節功能 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見表2。

表2 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4 并發癥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49,P=0.503),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ITF 占髖部骨折的60%~70%,ITF 是導致老年患者殘疾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術在老年ITF 患者早期治療中已獲臨床認可,是治療ITF 的優選方法,可達到解剖復位、矯正畸形、堅強固定等作用[7-8]。2004 年內固定研究協會研發推出PFNA 系統,具有抗內翻、抗旋轉作用,可用于各型ITF 治療中,特別適用于骨質疏松嚴重及高齡患者中[9-10]。PFNA符合AO 堅強固定理論,且具有固定可靠、防旋轉、創傷小等優勢,能滿足患者早期活動需求,已成為治療老年ITF 的重要術式[11-12]。
常規PFNA 固定治療中需將筋膜、臀中肌切開,對股骨大粗隆頂點進行頓性分離觸摸,以對導針進針點進行確定[13]。由于術中開口定位不準確,術中需要反復正側位透視對開口點、導針位置進行確定,且進針點不明確可能會促使切口增大,導致術中出血量增多[14]。針對肥胖患者,通過體表難以對進針點進行準確觸摸,往往需要擴大手術切口,進而增加出血量,或導致進針點劈裂[15]。從PFNA 開始使用治療ITF 至今,臨床在充分掌握PFNA 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進,通過體表精確定位技術、微創開口技術,在術前透視復位時采用體表克氏針或導針定位,對進針點在體表的正側位定位進行準確標記,明確進針點位置,以獲得最佳進針點,避免術中反復透視[16-17]。同時開口時采用套筒保護、螺旋刀片開口鉆,隨后將進針點擴大,有利于減少對開口部位骨質的破壞,縮短切口長度,減少對肌肉軟組織的造成的損傷[18]。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主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P<0.05);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Harris 評分、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相近(P>0.05)。提示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與常規PFNA 固定治療老年ITF 效果相當,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治療出血量更少,切口更短,且并未增加并發癥發生率。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治療中內固定可靠,且切口小、創傷小,患者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同時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出血量少,可降低輸血風險,節約血液資源,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體表精確定位微創PFNA 固定治療老年ITF 效果確切,具有術中出血少、切口短、術后并發癥少等優勢,有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可作為治療老年ITF 較為安全、有效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