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 鄭發鑫 江滄州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也稱原發性震顫,是臨床最常見的震顫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具有遺傳家族史,年齡、種族和家族史是危險因素[1]。震顫可能從單肢開始,逐漸變成雙側。最常見的是手部震顫,頻率為4~12 Hz[2]。而最易被人察覺,對外在形象影響最大的是頭部震顫。ET會隨著精神壓力、焦慮、活動而惡化,并隨著酒精攝入而改善或消退[3]。由于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ET 患者常伴有明顯的焦慮情緒[4]。目前ET 的治療,一線的口服藥物有普萘洛爾、撲米酮、阿羅洛爾等[5]。但根據臨床觀察,藥物治療改善震顫的作用有限;其次,可選擇肉毒素注射,療效僅能持續3~6 個月,需要重復注射以維持療效[6]。最后為手術治療,例如腦深部刺激術(DBS)或者丘腦切開術,但手術價格昂貴,也存在一定風險,普通群眾難以接受[7]。因此需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符合目前醫療經濟學的要求。抗阻力訓練這種治療方式在最新的原發性震顫指南中有所提及,可延緩病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5]。下頜收攏抗阻力(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CTAR)運動,以往用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8]。本研究擬詳細通過下頜抗阻力訓練探索ET 患者頭部震顫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6-11 月于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就診的60 例ET 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2020 年中國原發性震顫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中ET 的診斷標準;(2)頭部震顫分級為3、4 級;(3)年齡18~80 歲。排除標準:(1)增強的生理性震顫(如焦慮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低血糖、藥源性)、局灶性肌張力障礙、帕金森病所致震顫。(2)智力、聽力或視力障礙,無法配合治療。(3)存在頭頸部外傷,無法耐受CTAR 訓練或者存在藥物禁忌。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服用普萘洛爾片(生產廠家: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151,規格:10 mg/ 片)治 療,1 片/ 次,2 次/d,口服,如無不良反應,逐漸加量至2 片/次,3 次/d。觀察組患者在服用上述藥物的基礎上,接受CTAR 訓練,治療前患者需要適當活動,保持身體輕微出汗,取臥位或者坐位,用下頜壓縮充氣橡膠球,重復25 次(即一組);患者必須在工作日的上、下午各進行5 組訓練;5 組訓練可以連續進行,或者每次動作后放松1~2 min,直到完成5 組動作。周末休息,兩組療程均為4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震顫評分。采用Fahn-Tolosa-Marin 震顫評定量表進行評估,量表一共包含21 個項目,分別是面肌震顫,舌肌震顫(靜止性、姿勢性),聲音震顫,頭部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右上肢遠端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動作性),左上肢遠端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動作性),軀干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右下肢遠端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動作性),左下肢遠端震顫(靜止性、姿勢性、動作性),筆跡,三項圖紙劃線測試(A 樣式、B 樣式、C 樣式;左、右),倒水測試(左、右),發音震顫測試,進食非液體食物,進食液體食物,個人衛生,個人著裝,書寫,工作。采用0~4 分的5 級評分法,共36 小項,總分144 分,分值越高,震顫程度越重。本研究選取關于頭面部的評價部分,8 小項,共32 分[9]。(2)比較兩組療效。根據治療前后的震顫分級進行療效評價,無效:3、4 級,有效:2 級,顯效:0 級、1 級,總有效=有效+顯效。震顫臨床分級:根據美國特發性震顫研究小組在1996 年提出的分級標準,分級越高,震顫程度越重。4 級:嚴重震顫,致殘,震顫幅度超過4 cm;3 級:明顯震顫,部分致殘,幅度在2~4 cm;2 級:中度震顫,非致殘,幅度<2 cm;1 級:輕微震顫,不易被人察覺;0 級:無震顫。(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漢密爾頓焦慮自評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分,量表一共包含14 個項目,采用0~4 分的5 級評分法,總分0~56 分,總分超過29 分為嚴重焦慮;22~29 分,肯定有明顯焦慮;15~21 分,肯定有焦慮;7~14 分,可能有焦慮;小于7 分,沒有焦慮癥狀[10]。(4)比較兩組安全性。在治療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低血壓、心動過緩、疲勞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震顫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震顫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震顫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震顫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震顫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2,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治療前后HAM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AMA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31,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ET 是神經科門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頭部震顫是該病的典型表現之一,對于發音、吞咽等動作均有明顯影響,由于癥狀明顯,嚴重影響社交,還容易引發焦慮情緒。震顫的確切病理生理學仍不完全清楚,早先有人提出,震顫有三個來源,分別是機械振動、外周回路和中央振蕩[11]。機械振動是由肌腱-肌肉-關節系統發生的復雜運動造成的,外周回路涉及從肌肉到脊髓及從脊髓到肌肉的路徑,中樞振蕩涉及脊髓和脊髓上結構,包括基底神經節、小腦和大腦皮層[12]。有研究表明,ET 主要與中央振蕩器有關,部分與外周回路和機械振動相關[13]。抗阻力訓練治療主要針對外周回路和機械振動所產生的震顫[14]。電生理研究表明,ET 患者相對帕金森患者來說,屬于高頻震顫,主動肌和拮抗肌幾乎同時爆發肌肉活動,在抗阻力訓練中,上述肌群可以同時受到有效抑制。
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使用ET 治療一線用藥普萘洛爾,觀察組在藥物的基礎上配合CTAR訓練。治療后,觀察組震顫、HAM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CTAR 訓練在緩解患者頭部震顫程度,改善焦慮情緒方面優于單用普萘洛爾;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TAR 訓練在治療ET 的臨床效果方面優于單用普萘洛爾;本研究還發現,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CTAR 訓練聯合普萘洛爾治療可改善ET 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總有效率。國內關于CTAR 的研究較少,主要用于吞咽障礙的治療。陳梨花等[15]認為抗阻力訓練治療能有效改善特發性震顫患者的震顫癥狀,其臨床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但對于不同部位的震顫及所對應的抗阻力訓練方式并未詳細闡述。在國外相關研究也不多,Kavanagh 等[16]認為抗阻訓練可減少患有特發性震顫的老年人的運動性震顫,并提高手部靈活性。Keogh 等[17]通過回顧性研究認為抗阻力訓練能夠改善老年人的上肢姿勢性震顫、力量穩定性和靈活性。相對而言,本項研究具有創新性,簡單易行,操作方便。
綜上所述,CTAR 訓練主要目的是通過增強頸屈肌力量,改善震顫癥狀,不需要多余的輔助器材,對于場地也沒有要求,適合頭部震顫的ET 患者的輔助治療。該訓練可顯著改善ET 患者的頭部震顫癥狀,其臨床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