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一夫 張彤 毛亞男 顧冶 徐睿 于文慧 趙鋼
糖尿病并發的各種血管病中,以糖尿病足最為嚴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病率近年來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了經濟負擔。盡管治療手段層出不窮,但是據有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統計,糖尿病足潰瘍經治療后生存率僅為50%~60%,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已成為國內外的難點與熱點[1-2]。初期導師趙鋼提出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效果顯著,后經過臨床觀察發現PRP 聯合局部氧療,取得的療效較單一富血小板血漿治療更顯著,治療療程明顯縮短,遂本研究總結相關病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20 年10 月-2021 年10 月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二科確診為糖尿病足潰瘍患者作為入選患者,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60 例。診斷標準:(1)符合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2)參照2017 年IUA 制訂的糖尿病足指南,符合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40~75 歲;(3)完成隨訪;(4)Wagner 分級2~4 級。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用藥過敏;(2)患有嚴重心、肝、腎等系統疾病及其他惡性腫瘤。脫落標準:(1)發生嚴重不良事件、不能繼續進行試驗;(2)療程未結束主動提出撤回知情同意書;(3)信息資料不全以致失訪。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兩組各脫落1 例,共入選58 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9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1)囑患者改變飲食習慣,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水平,并進行適當體育鍛煉;(2)口服中藥湯劑辨證治療;(3)給予抗凝、祛聚藥物及擴血管藥物進行對癥治療,抗感染治療;(4)局部組織清創;(5)控制其他基礎疾病,規律用藥[5]。
1.2.1 對照組 基礎治療+PRP 治療。手術室制備PRP,應用PRP 套裝(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具體視患者潰瘍面面積情況,靈活使用PRP 凝膠貼敷(大面積)與針刺注射(小面積),且根據潰瘍面愈合情況一個療程(28 d)內行2、3 次PRP 治療。
1.2.2 治療組 基礎治療+PRP 治療+氧療。組織清創后給予氧療,采用自制簡易吸氧塑料靴覆蓋創面低濃度給氧,氧流量為2~4 L/min,持續給氧,1 次/d,20~25 min/次,連續治療28 d 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采用醫用PVC 傷口登記尺分別測量記錄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創面面積與創面深度(無菌棉簽探測);(2)比較兩組療效;(3)檢測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創面評分,觀察糖尿病足情況,根據文獻[5]的療效標準制定創面量化評分表,見表1。療效評定:參照文獻[6]評定兩組療效,痊愈:治愈,無副作用及并發癥;顯效:破潰面積減少≥75%,肉芽組織新鮮,創面無滲出,患者無自發疼痛;有效:破潰面積減少≥25%且<75%,肉芽組織較多,略有疼痛,滲出減少;無效:破潰部位基本無改善或減少<25%。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表1 創面量化評分表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190,P=0.029),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潰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潰瘍面積均小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cm2,()]

表4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積比較[cm2,()]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深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潰瘍深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潰瘍深度均淺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淺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深度比較[cm,()]

表5 兩組治療前后潰瘍面深度比較[cm,()]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5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降鈣素原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比較[ng/mL,()]

表6 兩組治療前后降鈣素原水平比較[ng/mL,()]
*與治療前相比,P<0.05。
2.6 兩組治療前后創面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創面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滲液量、肉芽組織及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治療前后創面評分比較[分,()]

表7 兩組治療前后創面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糖尿病足潰瘍多認為是由于自體高糖引發代謝紊亂,使微血管、大中小血管與神經系統發生病理性改變,引發肢體缺血,肢體末端血液灌注不足,長久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7-8]。又因體內白細胞受到糖尿病等基礎病的影響,致其吞噬能力和游走性降低,免疫功能受損,引起潰瘍面反復感染不愈。對此在治療糖尿病足潰瘍上多以外科治療及對癥治療為主,外科多采取相關的手術治療、各類新型敷料等,內科對癥治療包括營養神經、改善循環、抗感染治療等[9]。導師趙鋼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在基礎治療上應用PRP 聯合局部氧療可以明顯縮短療程,提高治療質量與效率。
PRP 是通過離心方法將自體全血中的不同成分根據其不同密度體積等因素使其分層,從中提取出的血小板濃縮液稱為PRP,其中富含豐富的血小板濃縮液,高濃度的血小板,白細胞和纖維蛋白。大量的纖維蛋白,為修復細胞提供良好支架,收縮創面,促進凝血,刺激組織再生,促進創面閉合[10-11]。并且每個生物個體均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自我修復又得益于生長因子得以實現,PRP 因其富含大量的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胰島素生長因子(IGF)及促進表皮生長因子(EGF)等多達三十多種,促進了生長因子大量釋放,使破潰軟組織細胞活性受到有效激活進而對破潰組織進行修復,極大地促進了潰瘍面的愈合[12-13]。其發展之初在國內外多應用于臨床的骨科醫學、眼科醫學、皮膚病學等,尤在骨科醫學方面的應用比較成熟[14-16]。在此基礎上導師趙鋼通過數次應用PRP 治療糖足潰瘍發現,PRP 可在降低糖尿病足潰瘍反復感染與無明顯副作用的情況下,既可以維穩潰瘍面的生態,保持潰瘍面的濕潤度,又能為潰瘍面的凝血功能恢復、肉芽生長、自體生長因子的釋放等提供一個穩定的外環境。
氧氣是生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對傷口的愈合至關重要。而大多數慢性創面經久不愈是因創面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血供的缺乏使其一直處于乏氧狀態,抑制了創面修復所需的酶,進而影響血管生成、肉芽組織生長、細胞活性等[17]。局部氧療作為輔助治療,可以通過創面局部給氧刺激細胞活性,上調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代謝等促進創面愈合,且局部氧療的過程中會發生線粒體驅動的三磷酸腺苷(ATP)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產生參與信號轉導的活性氧(ROS)生長因子等,刺激內皮細胞分裂和遷移以啟動血管生成、淋巴細胞/白細胞遷移和成纖維細胞分裂和遷移以合成新的細胞外矩陣(ECM)[18]。局部給氧治療雖廣泛應用于燒傷、骨科、壓瘡等[19-21],但是在臨床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卻鮮有人研究應用[22]。在此背景下,導師趙鋼提出運用低濃度輔助氧療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根據創面情況在PRP 手術2~4 d 后進行清創后給氧,經臨床觀察給氧后創面色澤紅潤,新鮮肉芽組織,滲液等情況改變明顯,患者自述疼痛感明顯減輕。
綜上所述,富血小板血漿聯合局部氧療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臨床效果顯著,糖尿病足潰瘍的面積、深度、實驗室指標、總的療程以及創面評分有明顯改善,是臨床值得推廣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