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成 肖小梅
胃癌是臨床病死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1-2]。國家癌癥中心統計發現,2015 年我國胃癌死亡49.80 萬例,僅次于肺癌[3]。早期胃癌(EGC)癌組織僅局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采用根治術治療,病灶切除率較高,預后良好[4]。近年來,隨著手術治療微創化、精準化及個體化理念的提出,胃癌根治術由傳統的開腹手術,轉變為單孔或多孔腹腔鏡治療,手術切除范圍也由全胃切除、2/3 以上的遠端胃切除縮小為保留幽門的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及局部胃切除等,淋巴清掃范圍也由標準的D2清掃調整為D1或D1+,最大限度地保留胃部解剖結構,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5-6]。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目前治療EGC 及癌前病變的重要手段,該術具有術野清晰、并發癥少的優勢[7]。本研究旨在分析EMR 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對EGC 患者腫瘤切除率及血清PG、CA125 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5 月-2021 年6 月于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的120 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經臨床胃鏡、CT、病理組織診斷等檢查確診,并符合文獻[8]中早期胃癌診斷標準,癌組織僅限于胃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胃癌;(2)年齡20~70 歲;(3)參考文獻[8-9]符合胃癌內鏡下切除術適應證,①病灶≤3 cm、有潰瘍的分化型黏膜內癌;②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③病灶位于胃中部1/3,無遠端轉移,且病灶邊緣距幽門距離>4 cm。排除標準:(1)癌組織浸潤肌層或麻醉不耐受者;(2)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功能不全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4)患有精神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5)入組前接受胃癌放/化療治療者。將120 例患者根據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n=70)和對照組(n=50)。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保留幽門胃切除術治療:術前明確原發病灶位置、大小、浸潤程度及轉移情況;患者取仰臥位,常規麻醉,選取劍突至臍上為切口區域,在距離病灶上緣5 cm 做胃近端切割線,在距離幽門括約肌側緣3 cm 做遠側端切割線,盡量保留胃竇長度,同時保留幽門支神經、腹腔支、肝支迷走神經;合并No.5、No.6 組淋巴結轉移者,以胃網膜右動脈為起始部,以廓清或不廓清方法行淋巴結清掃,避免損傷迷走幽門支神經;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結轉移者,采用D1或D1+淋巴結清掃;部分胃切除術完成后,采用可吸收線行殘胃端端吻合,注意電凝止血,創面噴灑硫糖鋁混懸凝膠,將切除組織送檢;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飲食指導等干預。
1.2.2 觀察組 應用EMR 術治療:患者取側臥位,常規麻醉,腹腔鏡下于病灶邊緣0.5 cm 處做間隔0.2 cm 的電凝標記,在標記點周圍以0.9% 氯化鈉溶液行多點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充分隆起;退出內鏡,于內鏡前端安裝透明帽,置入高頻圈套器;再次進鏡,利用負壓持續吸引將病灶黏膜吸入透明帽內,確保電凝標記點內組織清除吸引完全后,停止負壓吸引,收緊圈套器,行病灶電凝切除;較大的病灶采用分次切除方法,病灶切除完畢后,檢查創面情況,電凝止血,并于創面噴灑硫糖鋁混懸凝膠,將切除組織送檢;術后給予EMR 術常規護理。
上述兩組患者均由同組經驗豐富的醫師施術;所有患者出院后仍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及幽門螺桿菌根除藥物治療,叮囑患者每3 個月進行鏡檢復查。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成功切除病灶后,進行組織病理檢驗,統計兩組腫瘤切除率。①完全切除:術后病理學檢查顯示病灶標本邊緣無癌變組織殘余,無血管淋巴浸潤,病變侵犯深度未超過黏膜肌以下500 μm[10];②基底病灶殘余:術后6 個月內原切除部位以及周圍1 cm 發現腫瘤病灶[10];(3)分別于術前1 d 及術后30 d 時留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500 r/min 離心5 min,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計算PGⅠ/PGⅡ,得到PGR;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4)比較兩組術前1 d 及術后6 個月時的體重指數(BMI)及血紅蛋白(Hb)、血清總蛋白(TP)水平;(5)比較兩組術中急性出血,遲發性出血、穿孔等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生率。急性出血指術中活動性滲血或噴射性出血,內鏡下止血困難,需中斷手術和/或采用輸血治療。遲發性出血指內鏡術后出血,需進行內鏡下止血,遲發性出血患者至少具備以下2 項癥狀:①黑便、嘔血、頭暈;②內鏡治療前后血紅蛋白下降20 g/L 以上;③內鏡下治療前后血壓下降20 mmHg 以上;④胃鏡檢查提示術后潰瘍出血。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 處理數據,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血清PG、CA125 水平、營養指標等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 檢驗;兩組手術切除率及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2~70 歲,平均(52.25±16.33)歲;病灶直徑1.0~2.9 cm,平均(1.90±0.64)cm。觀察組男39 例,女31 例;年齡20~68 歲,平均(51.13±15.02)歲;病灶直徑1.3~3.0 cm,平均(1.92±0.53)cm。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3 兩組腫瘤切除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共切除70 個病灶,對照組患者共切除50 個病灶,兩組完全切除率及基底病灶殘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切除率比較[例(%)]
2.4 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 及CA125 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1 d 時血清PGⅠ、PGⅡ、PGR 及CA125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0 d 時兩組血清PGⅠ、PGR 水平較術前1 d 均顯著升高,血清PGⅡ、CA125 水平較術前1 d 顯著降低(P<0.05),兩組術后30 d 血清PGⅠ、PGR 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0 d 血清PGⅡ、CA125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及CA125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PGⅠ、PGⅡ、PGR及CA125水平比較()
*與術前1 d 比較,P<0.05。
2.5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BMI、Hb 及T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時,兩組上述指標較術前1 d 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表4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與術前1 d 比較,P<0.05。
2.6 兩組圍手術期不良事件比較 兩組術中急性出血、遲發性出血、穿孔及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餐后惡心、嘔吐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5,P=0.038),見表5。

表5 兩組圍手術期不良事件比較[例(%)]
保留幽門胃切除術于1967 年被首次報道,日本學者Maki 等[11]將其應用于良性胃潰瘍治療,發現患者的近期及遠期預后均良好。而后隨著改良胃切除術的提出,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得以在EGC 的治療中開展,并逐漸獲得認可[12]。由于保留幽門胃切除術需要保留胃竇的神經及幽門下區的血供,因此要求臨床醫師切除腫瘤的同時,注重胃功能保護,手術耗時長,施術要求高[13]。EMR 操作的原理相對簡單,內鏡下通過多點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層與肌層分離,而后對病灶組織行負壓吸引,并采用電刀切除[14]。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相比,EMR 操作時間短、出血量少,利于術后恢復。
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可保護迷走神經及幽門結構,保留胃部生理功能[15];EMR 可降低病灶周圍組織損傷、促進術后康復[16],但上述兩種術式是否可徹底根除病灶,保證預后是臨床醫患共同關注的焦點。本研究中經術后病理組織檢驗顯示,觀察組病灶完全切除率為72.86%,對照組病灶完全切除率為84.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EMR 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均可有效切除EGC病灶。對兩組患者跟蹤隨訪6 個月發現,觀察組基底病灶殘留率為8.57%,對照組為4.0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上述兩種術式在病灶切除率及術后6 個月復發方面效果相近。PG 包括PGⅠ和PGⅡ兩種類型,PGⅠ主要由胃底主細胞分泌,PGⅡ由全胃黏膜層腺體分泌[17]。胃癌發生時,致癌因子可影響胃底主細胞功能,故EGC 患者血清PGⅠ水平明顯降低[18]。PGR 是PGⅠ與PGⅡ的比值,可評估胃黏膜腺體功能及胃壁細胞活性[19]。CA125 是篩查EGC 的敏感標志物,可有效反映患者腫瘤負荷狀態[20]。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30 d 時的血清PGⅠ、PGR 水平較術前1 d 均顯著升高,血清PGⅡ、CA125 水平較術前1 d 均顯著降低,且兩組PGⅠ、PGR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PGⅡ、CA125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這是由于,EMR 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均可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癌癥,穩定CA125 水平;與EMR 相比,對照組患者進行局部胃體切除,影響PGⅠ的分泌水平,而PGⅡ可在胃體中廣泛表達,故水平相對穩定。
本研究還就兩組患者術后營養狀況進行探究,發現觀察組術后6 個月時的BMI、Hb 及TP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得益于EMR 僅切除病灶組織,保留完整胃部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的優勢[21]。術后不良事件跟蹤回訪顯示,觀察組患者餐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為8.5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00%(P<0.05),EMR 術可有效保留胃部解剖結構,有利于術后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兩組術中急性出血、遲發性出血、穿孔、切口感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EMR 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治療EGC 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EMR 術與保留幽門胃切除術治療EGC 均可有效切除病灶,恢復機體CA125 水平,但前者具有明顯的微創優勢,在減少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糾正血清PG 水平及提高術后營養狀態方面效果更佳。本研究為EGC 的內窺鏡治療積累臨床經驗:術前應充分評估患者病灶大小、浸潤程度,利于手術操作,減少術中出血;若進行多點黏膜下注射后無法使病灶隆起,則病灶多侵犯固有肌層,應終止EMR,轉保留幽門胃切除術;鋸齒形一次性圈套器可更好的鎖定病灶,利于準確切除。本研究分別給予患者EMR 及保留幽門胃切除術干預,為當前EGC 的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參考,但存在諸多不足:為單中心臨床設計,研究樣本量較少,僅探究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的病灶殘余情況,缺乏遠期生存資料,故研究結論局限性明顯,需后續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