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英 胡雅佩
膝關節僵硬多發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可引起關節活動受限、疼痛等,嚴重阻礙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若不及時治療,甚至可造成膝關節活動功能喪失[1-2]。目前,臨床對于膝關節僵硬多以關節松動術、運動訓練等綜合康復療法為主,雖可一定程度上解除關節組織粘連,緩解膝關節僵硬癥狀,但在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方面仍有所欠缺,難以短時間內達到滿意效果[3-5]。肌內效貼是一種專為關節及肌肉疼痛開發的貼布,貼于肌肉及關節組織后可起到緩解疼痛、減輕水腫等作用[6]。靜態進展性牽伸技術(SPS)是康復領域新型技術,在應力松弛原理下,可通過多次反復牽伸促進軟組織重塑,以逐漸增加關節活動范圍[7]。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肌內效貼聯合SPS 在骨折后膝關節僵硬患者中的促康復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收治的82 例骨折后膝關節僵硬患者,納入標準:均存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伴有膝關節僵硬癥狀,如關節活動受限、僵硬等;均為單側病變;意識狀態正常。排除標準:合并類風濕關節炎等;伴有惡性腫瘤;骨折愈合不良;存在嚴重感染。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 例)和觀察組(41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綜合康復療法:如關節松動術、本體感覺訓練、運動訓練等。關節松動術:(1)長軸牽引,股骨下端進行固定,將脛骨向足端牽拉,20 s/次,一組共10 次,共進行兩組;(2)上脛腓關節松動,將脛腓關節前后滑動(1~2 次/s),約120 s;(3)髕股關節松動,上下和側方滑動髕股關節,1~2 次/s,每個方向約120 s。本體感覺訓練:(1)平衡訓練,身體與墻面之間放置瑞士球,雙足打開與肩部同寬,雙手抱于胸前,進行下蹲訓練,每次堅持10 s,共10 min;(2)蹬球訓練,患者取坐位。前后左右用雙腳搓動籃球,共5 min;(3)步行訓練,進行直線行走、前進后退、左右交叉順利,共10 min。運動訓練:(1)視骨折愈合情況進行負重訓練,包括扶欄桿行走,上下樓梯,共20 min;(2)肌力訓練,主要以腘繩肌和股四頭肌鍛煉為主,共10 min。上述訓練2 次/d,結束后用冰袋間歇冰敷5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肌內效貼聯合SPS 治療,(1)肌內效貼:選用肌內效貼(南京3H 醫療產品有限公司,規格:5 cm×5 cm),指導患者屈曲膝關節,先于痛點處橫向貼一個“X”形痛點貼,再將雙爪形交叉狀消腫貼貼于腫脹區域斜縱方;最后在髕骨位移不正處貼一個“Y”形糾正貼;肌內效貼每次持續1~2 d,1 周使用3 次。(2)SPS 治療:選用膝關節屈曲訓練器(美國JAS 公司,型號:GL20FX-000-01-L/R 型)進行SPS 治療,取坐位,股骨中段固定在儀器上端,小腿包覆板固定在小腿中段,調節螺旋扣來增加關節牽伸角度,以患者自覺牽引但無痛為宜,后續逐漸增加角度,持續30 min,牽伸方向則依據屈膝或伸膝需求進行,也可交替進行,待訓練完成后可間歇冰敷,2 次/d。兩組均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治療8 周后評價臨床療效,顯效:膝關節活動正常,無疼痛,活動度>120°;好轉: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度90°~120°;有效:活動時存在疼痛,關節活動度≥60°且<9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好轉+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膝關節功能:治療前及治療8 周后,兩組膝關節功能以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好。(3)疼痛評分:治療前及治療8 周后,兩組疼痛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0~10 分,由患者自行判斷,得分越低越好。(4)關節活動度:治療前及治療8 周后,采用量角器測定兩組膝關節被動活動度(PROM)及主動活動度(AROM)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24 例,女17 例;年齡35~64 歲,平均(45.36±4.18)歲;骨折類型:股骨干骨折13 例,股骨遠端骨折16 例,髕骨骨折12 例;骨折部位:左側22 例,右側19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33~65 歲,平均(45.41±4.23)歲;骨折類型:股骨干骨折14 例,股骨遠端骨折15 例,髕骨骨折12 例;骨折部位:左側24 例,右側17 例。兩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0,P=0.043),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HSS 膝關節功能評分較對照組高,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及疼痛評分對比[分,()]
2.4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PROM、AROM 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關節活動度對比[°,()]

表3 兩組關節活動度對比[°,()]
膝關節周圍骨折較為常見,臨床通常采取手術治療,以加速骨折愈合[8-9]。而骨折術后常需進行制動處理,為骨折愈合創造穩定環境,長時間制動會引起膝關節周圍韌帶攣縮或肌肉失用性萎縮,加之部分患者未能堅持康復訓練,增加膝關節僵硬風險[10-11]。膝關節為下肢重要組織,具有傳遞負荷、維持下肢運動功能等多種作用,關節僵硬發生后則可直接影響活動功能,降低生活質量。
臨床治療膝關節僵硬方法較多,常見的有關節松動術、本體感覺訓練、運動訓練等,其中關節松動術能通過手法分離牽引膝關節,恢復關節囊彈性,加快關節液流動,以減輕僵硬癥狀[12-13]。而本體感覺訓練及運動訓練能提高患肢對運動、位置等感知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軟組織延展性,進而改善關節活動度[14-15]。但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存在膠原彈力回縮特點,常規康復手段需長時間堅持方可見效,且康復過程中要投入大量人力,增加康復醫師工作負擔[16]。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ROM、AROM 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肌內效貼聯合SPS 在骨折后膝關節僵硬中應用效果確切,可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VAS 評分,改善關節功能。肌內效貼在康復領域應用廣泛,具有鎮痛、消腫、改善本體感覺等多種作用,本研究中依據膝關節僵硬特點,將“X”形貼布貼于痛點,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使炎癥等致痛物質吸收,以減輕關節疼痛,貼完后再貼多爪形貼布,能適當增加皮膚及肌肉間隙,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加快局部腫脹消退[17-18]。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后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髕骨活動,久之則引起髕骨位移,故將“Y”形貼貼于髕骨位移不正處,借助其產生的中度拉力,能對髕骨周圍產生持續引導力量,促使髕骨正確位移。SPS 是利用應力松弛及蠕變效應開展的康復技術,軟組織在拉伸狀態下可出現上述兩種變化,其中應力松弛主要為軟組織長度不變,內部應力降低,蠕變效應主要指持續應力作用下不斷發生緩慢形變現象[19]。借助儀器開展SPS 治療后,通過低負荷、非暴力性的靜態漸進性牽伸作用,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糾正關節僵硬狀態,從而加快膝關節功能恢復,且該方法能依據耐受自行調節,避免膝關節二次損傷。在常規綜合康復基礎上加用肌內效貼聯合SPS 可協同增效,從多方面改善膝關節僵硬病情,最大限度增強膝關節功能,且臨床操作簡單,省時省力,能減輕康復醫師工作負擔。
綜上所述,肌內效貼聯合SPS 能提高骨折后膝關節僵硬患者康復效果,降低VAS 評分,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