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 李 娟 李雪蓮
(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問題和任務來開展關于某個區域的教學活動。[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的應用。[2]問題式教學是一種利用問題整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以核心問題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來掌握新的知識,旨在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一般思維和能力。
研究發現,學者往往專注于開發課外資源進行初中地理問題式教學設計,與教材的結合較弱,雖然情境設計新穎、緊跟時事,但與教科書的銜接比較生硬,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考慮得還不夠。這種完全陌生的情境容易反客為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中東”教學內容為例,與教科書結合設置“中東地區為何頻頻發生戰亂”的問題情境,并以其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探究問題式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學生在學習中東地區之前,已經學習了日本、東南亞等地區,對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中東地區是一個熱點地區,學生時常能從新聞上了解到中東地區的相關信息。但初一學生年齡相對較小,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還不健全,片面性和表面性依舊存在,對地理問題的理解還是會習慣性地只關注表面的、直接的聯系,在學習新知識時往往以識記為主。因此,本研究嘗試借助問題式教學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教學目標的可觀察性、可評價性、可操作性原則,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四點。
1.觀察地圖,知道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列出中東地區主要國家及首都。
2.探究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對中東地區的影響,知道因地制宜發展的重要意義。
3.能夠從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宗教背景等多方面分析中東地區發生戰亂的原因和影響,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根據問題分析結果提出解決對策,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一般方法和能力,提升地理實踐力。
教師搭建支架并提供圖片材料,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明線與暗線相結合,學習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石油資源、淡水資源和宗教背景四方面的主要特征及其帶來的影響;最后通過評價和試題檢測教學成果。基于問題式教學的“中東”教學設計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問題式教學的“中東”教學設計路徑圖
教師播放《巴以沖突第七天:雙方激烈交火轟炸,火箭彈照亮夜空加沙徹夜難眠》視頻,并提供新聞材料:“從2021年5月10日起,以色列同加沙武裝組織爆發激烈沖突。加沙武裝組織向以方發射了3000多枚火箭彈……伴隨著戰火與流血,這場沖突不僅加劇了巴以關系的緊張,還加劇了中東地區的撕裂。”提出假設環節的師生活動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提出假設環節
設計意圖:利用巴以沖突作為切入點,激烈真實的戰爭視頻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戰爭一直是中東地區不可避免的話題,新聞材料的展示更具有說服力,更能引發學生思考: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中東地區為何還是會頻頻發生戰爭?引起認知沖突,從而有效進入新課講授。
教師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導學案和教科書內容討論,完成導學案上的問題并派出學生代表展示討論成果,完成作品制作。
【探究一:從特殊的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中東發生戰亂的原因】
圖片材料:中東國家圖(圖略)。
信息型支架一:蘇伊士運河被稱為“歐亞大動脈”,全球高達13%的海運貿易和大約10%的海上石油運輸均從該運河運輸,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常常遭受其他國家的“眼紅”。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是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于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
信息型支架二:波斯灣附近的石油大多數從霍爾木茲海峽運出;曾發生過海灣戰爭。
問題: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為何會引發戰亂?
地理位置對中東地區戰亂影響的師生活動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地理位置對中東地區戰亂的影響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讀圖獲取知識的能力,學會從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去認識新區域。同時信息型支架可以豐富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并分析問題,通過學習知道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為何特殊。
【探究二:從自然資源的角度分析中東發生戰亂的原因】
圖片材料:2021年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按地區構成圖、中東氣候分布圖(圖略)。
信息型支架一:石油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一直受到各國關注。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而且還是中東歷史上多次戰爭的導火索。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包括伊朗、伊拉克等13個國家)為了打擊以色列,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
信息型支架二:英美軍隊2003年對伊拉克以“保護”伊拉克石油等自然資源、反恐怖組織、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為由,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直到2011年,美軍才全部撤出。很多人說,中東戰爭的本質是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戰。
信息型支架三:盡管在中東地區因石油資源引發的熱點問題有很多,卻依舊有很多人說,中東地區的淡水比石油還貴,中東戰爭的本質,其實是對淡水資源的爭奪戰。以色列、約旦、黎巴嫩的邊界問題可以歸于“水源爭奪”問題。約旦河從黎巴嫩、敘利亞交界山區發源,流經……
問題一: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和淡水資源各有什么特征?
問題二: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和淡水資源為何會引發戰爭?
問題三:面對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淡水資源的缺乏,中東地區的發展應該何去何從?
自然資源對中東地區戰亂影響的師生活動設計如表3所示。

表3 自然資源對中東地區戰亂的影響
設計意圖:根據提供的圖片和信息型支架,讓學生學會歸納某地自然資源的分布特征,提升學生讀圖能力和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分析自然資源對中東戰亂的影響,知道自然資源對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淡水資源的缺乏性,讓學生領悟因地制宜發展的重要性。
【探究三:從宗教背景的角度分析中東發生戰亂的原因】
圖片資料:中東地區主要宗教的建筑物圖片、中東地區服飾圖片。
信息型支架:中東地區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被三大宗教視為圣地。那里的人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中東人民信奉不同的宗教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歷史來看,信仰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視與偏見,在產生矛盾時極易發生沖突。
問題一:中東地區的宗教建筑和服飾有何特點?
問題二:中東地區的宗教有什么特征?為什么宗教問題會成為中東戰亂的原因之一?
宗教因素對中東地區戰亂影響的師生活動設計如表4所示。

表4 宗教因素對中東地區戰亂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感受中東地區的文化特征,分析地理環境對當地服飾、建筑的影響,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從中東地區不同的宗教建筑、服飾特征,以及宗教因素對中東戰亂的影響,了解中東地區復雜的宗教背景。
信息型支架:中東國家艱難存在,和平與動蕩,發展與衰退如影隨形。巴以和平停滯不前,伊核協議談判一波多折……然而,灰暗中依然不乏亮色、海灣國家和解取得實質性突破與進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改善持續推進。針對中東熱點問題,中國提出了實現中東安全穩定五點倡議、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四點主張和落實巴以“兩國方案”三點思路,為中東貢獻維穩促和的正能量。
問題一:面對特殊地理位置方面的誘因,中東戰亂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問題二:面對自然資源方面的誘因,中東戰亂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問題三:面對宗教背景方面的誘因,中東戰亂能否避免?如何避免?
避免中東地區戰亂對策的師生活動設計如表5所示。

表5 避免中東發生戰亂的對策
設計意圖:提供問題型支架,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三個子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屬于結構不良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將我國為中東地區貢獻的正能量放在材料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解決問題后,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成果進行評價,以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本研究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以學生、組員和教師為主體的評價量表和與本節內容相關的測試題。評價量表中,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分值各占50%,評價維度包括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獲得知識、作品制作四方面,如表6所示。試題主要有四道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東重要航道、石油出口方向、自然環境特征等的學習情況。

表6 問題式教學評價量表

(續上表)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較多、綜合性較強、教學難度較大,教師在開展問題式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特征。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進行問題式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二是問題創設要與教材知識相貼合。初中生對教材有很強的依賴性,全新的問題情境對于他們來說過于陌生,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三是教師要做到適時引導。核心問題涉及的地理要素較多,初中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考慮不夠全面,教師需要提供各種學習支架對其進行輔助,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