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諾
(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湖北 武漢 430072)
由于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易使知識碎片化,教學越來越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整體性的大單元教學。《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突出強調地理學科的核心概念,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提升地理學科素養。[1]因此以專題的形式突破教學內容進行大單元教學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結果,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大單元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或學科內單一內容,而是將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研究后,以整合的教學內容為單元,統籌教學,[2]它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教學更系統。[3]
本文以“區域發展問題”知識為基礎,依托武漢市具體情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探索,設計了一節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的總結復習課。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包括:2.4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2.5以某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例,分析該類城市發展的方向;2.6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在教學時,首先解釋主要概念,再結合實例教學,教師提供探究資料供學生分析區域發展的條件、區域問題的產生、問題解決的措施及可持續發展的啟示,由此總結同類型區域發展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新人教版教材中與“區域發展問題”有關的案例有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日本北九州轉型、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貴陽市產業結構的變化等案例。本文結合學生學情,以本土案例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重新設計了武漢城市湖泊萎縮問題、武漢青山“十里鋼城”的興衰、武漢市主導產業的演變歷程三個案例。
知識基礎:本節課屬于全書的總結和復習,學生已經學完了整本書的內容,有通過合作學習分析一類區域發展問題的知識儲備。
能力基礎:通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學習,學生較充分地掌握分析一類復雜、深廣度、不良情境問題的能力,但實際運用時的材料信息提取、問題關鍵詞的把握還有待加強。
(1)區域認知
通過資料,分析武漢市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
(2)綜合思維
闡述武漢市湖泊萎縮的綜合治理措施、青山區武鋼的發展、衰落及轉型之路、武漢市產業結構及主導產業近百年的調整及措施。
(3)人地協調觀
從人類與地理環境的角度,說明生態脆弱區、資源枯竭區、產業轉型發展地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4)地理實踐力
收集資料,分析不同類型的區域發展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不同類型的區域發展問題”下選擇了生態脆弱區、資源枯竭區、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三個知識點設計案例,對應選取武漢市湖泊萎縮、武漢鋼鐵的興衰、武漢市產業結構和主導產業的變化三個情境進行開發。每個教學內容的設計思路是:地理背景分析(區位位置及地理特征分析)→區域發展問題原因分析或具體表現→區域發展針對性舉措或解決措施→總結一般的區域發展問題解題思路→對應變式習題鞏固檢驗(見表1)。

表1 教學過程

(續上表)

(續上表)
每個教學內容內部結構緊密、邏輯嚴密、環環相扣,不同的教學內容之間屬于大單元“不同類型的區域發展問題”之下的子課題,又被武漢市情境串聯到一起。整節課設計巧妙,面向學生開發鄉土地理知識,既達成了教學目標,又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技能和探究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生活地理的興趣。
本文通過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以下策略:首先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確定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其次按單元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作業與檢測→評價與反思的步驟進行學習方案的設計,最后注重在教學時融入真實的情境和任務,讓學生有參與感、體驗感、成就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