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馬菲

“現在不是離開中國的時候,而是韓國企業應該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大韓貿易投資 中振興公社中國經濟觀測研究所所長樸漢真近日在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給出這樣的忠告。樸漢真自1992年以來,一直專注于研究中國經濟。他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韓中兩國應該著眼于在多邊主義的框架下,朝著加強雙邊交流合作的方向發展。
環球時報:是什么原因讓您30年來一直堅持研究中國經濟?
樸漢真:記得我父親1982年告訴我“10年后中國將越來越敞開自己的懷抱”時,我還是一名即將高考的文科生。他叮囑我選擇與中國相關的專業。我聽認了他的建議,此后還專門研究對大多數韓國人來說非常陌生的中國政治經濟學。我非常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的碩士論文內容是預測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速度。韓中兩國1992年正式建交的那一年,我進入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工作。后來我還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有關韓國企業在中國經營的本土化戰略。轉眼30年過去,我仍在堅持研究中國經濟的最新動向,并在韓國高校教授有關中國經濟與韓中經濟關系的課程。
環球時報:您常說,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您怎么評價中國經濟這些年呈現出的穩定性和成長性?
樸漢真:國際政治中的不穩定因素持續增多,各國經濟大幅動蕩;但中國經濟在保持穩定運行的同時還實現持續增長,維持住自身“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地位。回顧過去,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每當世界經濟陷入危機時,中國經濟都能率先恢復,呈現出強大的韌性,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我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并沒有集中在特定領域,而是均勻覆蓋了整個產業。這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也提高了中國經濟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中國政府在經濟和產業政策上始終保持一貫性,這為提高中國經濟的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巨大的內需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也起到積極作用,并提供了堅實后盾。另外,中國內陸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與中國沿海大城市存在經濟差距,這使得中國沿海地區的產業可以在中國國內實現轉移。
環球時報:您怎么看中國這些年中產階層群體不斷擴大?
樸漢真:中國為了實現地區均衡發展,正在持續推進城市產業集群政策。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36%,2021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今后,隨著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進,中國將同時進行包括智能型交通系統在內的城市基礎設施擴充(硬件改革),以及包括保健醫療系統及公共服務在內的軟件改革,這將使中國產生規模達數億人口的中產階層。中產階忐的擴大必然意味著內需消費市場的擴大。我認為, 憑借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中國經濟將持續保蹄定增長并將保持“世界市場”的地位。
環球時報:為什么您對中韓經濟“脫鉤論”非常不認同?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和韓國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樸漢真:我認為全球化并沒有消失,而是正在重組。世界在成長、發展、進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聯系在一起,這種關系已發展到不可能人為切斷的程度。南唐后主李煜的那句著名的“剪不斷,理還亂”恰好也充分表現了當前全球價值鏈重組的狀態。如果用歌曲來做比喻,我認為全球化不是過時的流行歌曲,而是不斷重新編曲的不朽名作。只是,如果說過去世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單一全球化時期,那么現在的世界則處于以連接美洲、歐洲、亞洲為主的"大陸價值鏈"(Continental Value Chain)的過程中。
我提議韓中兩國應積極推進活躍地方層面的經濟交流合作。韓國和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從韓中建交初期開始就有很多友好合作和締結姊妹關系的事例,但大部分僅停留在人員交流的水平,因此有些令人遺憾。兩國地方政府擴大區內企業間的合作,不僅可以增進兩國關系,還能擴大經濟交流。▲
環球時報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