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近日,中國老齡協會發布消息稱,“中國老年人才網”正式上線,這標志著我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啟動建設。
《民生周刊》記者登錄該網站發現,網站設有大小欄目40余個,涵蓋老年人關心的人才政策、調查研究、人才知識、招聘信息、志愿公益、老年教育等方面內容,為全國老年人才、涉老組織、為老服務機構及用人單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服務。
為適應不同年齡段的閱讀需求,該網站在首頁右上角設置了無障礙瀏覽按鈕,可任意放大字號,還可以使用讀屏功能,為老年網友提供個性化的閱讀需求。
據了解,該網站由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辦,網站開通至今,新注冊的個人用戶已近萬人,在登記的老人求職信息中,不乏高學歷的退休教授。

山東煙臺老年人才交流洽談會資料圖/CFP
來自黑龍江雙鴨山市的64歲的林寶華,退休后,就一直想再找份工作。
退休前,他在老家某縣城的一家大型冷庫機房負責技術管理,退休后,來北京幫忙照顧孫子。如今,孩子已經上了小學,老林可以騰出來不少空余時間,而如何打發這些時間,也成了老林的煩惱。
“現在身體狀態還行,就想著干點力所能及的活,賺點錢,也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現在這樣干待著,心慌。”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老本行的工作估計不好找,如果能在社區周圍找一個物業服務的活,也算不錯。”
從技術大拿到物業服務人員,老林的內心難免有些失落。
最近,他在朋友圈看到關于中國老年人才網的報道,于是讓孩子幫著上傳了自己的求職簡歷,明確應聘冷庫機房工作,雖然尚未有相關企業聯系老林,但是他心里有了美好的盼望。
“還是想再干點啥。”57歲的王巧娥,生活在遼寧錦州,退休后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退休金,在當地安享退休生活問題不大,但她在家總覺得沒事做,就想著嘗試從事老年照料服務工作,再多賺些養老費。雖然沒有學過專業的護理技能,但她對護理老人有著自己的經驗,她伺候過自己的母親和公婆,知道如何照顧行動不便的老年人。
此前,王巧娥曾主動聯系過一家養老機構,但是對方以其年齡稍大為由,拒絕了她。“很多公司招人都有年齡限制,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王巧娥覺得,如果有一個針對老年人的就業服務平臺,或許可以更快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通過采訪,記者發現與王巧娥、林寶華有著同樣求職意愿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據中國老齡協會公布的數據,中國老年人才網上線后,55歲以上訪客占比達到67.39%。
在該網站的“老年人力資源平臺”頁面上,記者看到,求職者的年齡多為50至60歲,其中,也會有一些超過70歲的老人。比如,一位求職信息顯示為劉某中,年齡73歲,求職意向為文字綜合人員,在其個人簡介中如此說明:“長期在企業、黨政機關做文職工作。可快速將領導意圖轉化為文字、網頁等相關資料。用五筆打字,每分鐘可打字60個左右。可以錄像、照相。比較熟悉Photoshop、Office等軟件。”
在該網站眾多求職者中,雖然不乏高學歷的教授、公務員等老人,但是求職意向占比最多的,還是如老年服務、社工、保潔、接送孩子、電話客服等不需專業能力儲備的崗位。
如今,伴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退休人群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而不少身體健康的老人,都有著退而不休的想法。所以,有業內專家認為,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對老年健康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充分認識長壽時代人口機會的潛在優勢,主動適應發展新要求,探尋新動能,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鼓勵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為有勞動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
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表示,中國老年人才網旨在為老年人再就業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加快老年人才集聚,打造老齡人力智庫,推動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對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介紹,在中國老年人才網基礎上,中國老齡協會還將建立全國老年人才信息庫,構建老齡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一網一庫一平臺”共同構成中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將填補此類平臺建設空白。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逾2.67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8.9%,其中60歲到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半數以上。
有觀點指出,這些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老人,將成為一個亟待開發的銀發人力資源“富礦”。
那么,老年人再就業,會擠壓年輕人的就業市場嗎?
對此,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站上線后,反響已經超乎想象了,企業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從研究和分析來看,除了一些通過返聘、續聘留在原單位的老年人以外,大多數老年人從事的是保潔、門衛、社區服務等工作。
“一方面,這一類的工作,工資較低,晉升空間也較小,不太符合年輕人的求職期待。另外一方面,一些老科技工作者,例如老教授、老醫學工作者等專家型的人才,他們退休以后,大多從事的是像咨詢、管理、專家智庫的角色,他們發揮作用的舞臺可能年輕人還達不到。實際上兩者沒有太多的沖突,老年人再就業,對年輕人就業的影響是比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