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花
桂園中學,廣東 深圳 518000
復習課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復習課卻不受教師和學生重視,一些復習課以教輔為主,以知識點填空加習題為基本模式,教師主導,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收,機械記憶,缺乏歸納整合,缺乏思維構建的過程,只停留在淺表學習,難以深化遷移。因此,復習課成了教師頭疼、學生厭煩的一種課型。筆者認為,通過新授課和復習課學物理,好比學圍棋,前者只是學習圍棋的基本規則和技巧,后者卻有了厘清線索、通盤考慮的能力。所以,復習課應該圍繞核心線索進行深度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跳出棋局”“俯瞰棋局”。基于核心線索的初中物理深度復習課,將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
(1)時間維度
相比新授課,復習課內容多,時間少。人教版初中物理有八年級上冊、下冊、九年級全一冊三本教材,共22章。新授課一般在3個學期完成,中考復習在九年級下學期進行,總時間的比例約3:1,而平時以章節為單位的新課教學與復習的時間比例甚至高達約10:1。可見,45分鐘的復習課容量之大。
(2)學生心態
學生由于未知與好奇心的驅使,對新授課有較大的興趣,課堂的參與度較好。復習課在學生眼里屬于“炒冷飯”,新穎性和趣味性降低,加上教師長期單向灌輸,使得復習課枯燥無味。學生已經能預知“講什么”及“會怎么講”,對課堂失去興趣,要么不認真聽,要么做自己的練習。
(3)教師準備
大多數的教師在新授課時都會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導入、探究、研討、總結等環節。而復習課則以教輔或試卷為主,圍繞講、練兩個環節展開,缺乏深度備課。
復習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試。教師只有真正了解復習課的目的,才能有計劃地進行深度備課。
(1)梳理知識
一堂新授課往往講授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學生接收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識,復習課的首要目的就是梳理知識,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總結升華。
(2)提煉方法
復習課要幫助學生對比分析,尋找各個知識點的區別與聯系,最終提煉方法,讓學生能應用方法,獨立解決問題。
(3)強調細節
復習課不是把教學內容原原本本地重新復述一遍,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強調重點、難點、易錯點,強調解題規范與細節,培養良好的習慣。
(4)提升素養
復習課是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為目的。知識梳理的過程體現了物理觀念的提升,在提煉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強調細節與規范則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態度與責任。
深度復習是以聯想的、結構化的方式去學習,是對學習對象的理解與深度加工。學生通過自主構建,抓住學習對象的本質屬性,全面把握其內在聯系,并能由本質進行遷移與應用。
由于學生認知與45分鐘課堂的限制,物理教材將教學內容拆解為若干知識點,讓學生按一定的邏輯順序一個一個地學習。復習課是學生完成一個章節、幾個章節,甚至初中所有課程進行的再學習,其作用是幫助學生將散落在不同章節的相關規律或現象串聯起來,構建本質聯系,形成知識體系,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新課教學是分解,復習課則是整合,這個構建與整合的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要使學生抓住本質,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條明晰的主線,即核心線索,核心線索可以是一個核心概念、一道練習題、一種實驗方法、一個實驗器材、一個電路圖等,下面以2011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案例進行評析。
(1)以核心概念為線索的深度復習
初中物理知識是以核心概念為基礎的,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知識體系。第一章《機械運動》、第七章《力》、第八章《運動和力》圍繞“運動”“力”“運動和力”三個核心概念展開教學,中考一輪復習時可以把這三章放到一起,學生只要掌握了這三個核心概念,就能將相關的小概念和規律組織起來,構成邏輯嚴密的知識網絡。復習形式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先織小網,再組成大網,如圖1—圖3所示。

圖1 “運動”進階復習導圖

圖2 “力”進階復習導圖

圖3 “運動和力”進階復習導圖
(2)以練習題為線索的深度復習
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習題,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的重點,強化基本概念或規律。對于綜合性較強、涉及知識點較多的習題也可以成為深度復習的核心線索。例如第十二章《簡單機械》,學習了杠桿、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斜面、輪軸等簡單機械,筆者在進行單元復習時從一道練習引入,先喚起學生的記憶,逐個選項讓學生梳理知識(圖4),再對相關疑難點進行釋疑深化,如圖5所示。

圖4 知識梳理

圖5 釋疑深化疑難點
引入:實際生活中,利用下列哪種簡單機械,可以用100 N的力提起一個重為300 N的物體( )
A.一根杠桿
B.一個定滑輪
C.一個動滑輪
D.一個定滑輪加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
(3)以實驗器材為線索的深度復習
初中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電學實驗有很多個,在復習時可以將有相似性或關聯性的幾個實驗聯系起來,讓學生比較、歸納、總結。比如,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伏安法測定值電阻、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五個實驗都要用到滑動變阻器,筆者設計了“滑動變阻器的妙用”復習課,以滑動變阻器為核心線索,通過可視化列表把五個實驗的電路圖、實驗方法、簡要步驟、滑動變阻器作用、數據處理方式、實驗結論列出來,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搶答,完善表格后全班分享,效果甚好。表格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滑動變阻器的妙用
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這幾個實驗的電路圖除了測量對象,其他基本是一致的;實驗①②使用了控制變量法,實驗③④⑤都使用了伏安法;處理數據時實驗①②利用圖像得出規律,實驗③求平均值減小誤差,實驗④⑤則不能求平均值。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拋出核心線索,學生把所有實驗聯系起來,自己也發現了新的線索。
復習課是物理教學的重要課型,一節好的復習課,不能簡單地羅列知識,重復舊課,而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的,深度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巧設“腳踏點”,構建學習路徑,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原有基礎上對認知結構進行發展和完善,完成深度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