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宋朋遙 楊靖楠 侯博超
(1.榮成博物館,山東 榮成 264300;2.山東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014;3.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9)
瓷器,古代也稱“磁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瓷器具有優異的耐腐蝕、耐高溫、硬度高等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抗物理沖擊性差,是一種易碎品。所以瓷器文物常見沖口(沖線)、裂縫、破碎等物理性破壞類病害。
古陶瓷文物修復從修復標準上有多個類型,如考古型修復、商業修復等??脊判托迯偷哪康氖潜M量還原器物形制等有助于進行考古器物類型分析的因素,同時在最大限度上保留器物出土時所攜帶的原始信息,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研究。操作方法一般是將破碎的陶瓷器物拼對粘接,缺損處用石膏補上,然后打磨整形,從而恢復器物整體形態。商業修復以交易牟利或私人收藏欣賞為目的,沒有特定標準,追求完美修復效果,即是將破損器物恢復為完整器,肉眼看不到修復痕跡。另外,在民間古玩行業,鋦瓷和金繕也是非常流行的陶瓷修復技藝。由于現代審美新元素的不斷注入和傳統文化的不斷弘揚,民間鋦瓷手藝煥新生。鋦瓷不單是恢復器物功能和形態,逐漸演變為一種文化裝飾、一種藝術的再創作。
陶瓷類文物的博物館展覽修復則是跟考古型修復目的是一致的,要求在修復操作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外界帶來破壞,按照“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還原文物原貌。利用儀器分析技術分析診斷文物病害,從而科學編制保護修復預案,盡量做到有效揭示和保護文物價值,最大限度延續文物壽命。同時,為了展覽欣賞效果,可以吸取陶瓷文物“無痕修復”技法,盡可能達到“遠觀一致、細看有別”的修復效果。
山東榮成博物館收藏的明清青花瓷器中,有多件有破碎、缺損再經鋦補加固過的青花瓷器。通過觀察,這些器物的鋦釘有鐵質鋦釘、銅質鋦釘,并存在鋦釘老化銹蝕、斷裂、脫落、生銹粘連等情況。鋦瓷作為陶瓷器傳統修復代表性工藝,在保護修復時注意保留那些保存狀況較好的鋦釘修復,并不進行去除,進行鋦釘的表面銹蝕清理和緩蝕封護處理。而針對鋦釘銹蝕嚴重、失去把握力的鋦釘,或鋦釘斷裂殘存于器物本體內的,則進行完全清理鋦釘殘留。在工作過程中發現,這些器物鋦釘的材質、形狀、大小、個數跟器物本身的精美程度有關,并且也和是不是實用器有關。下面便從陶瓷器的傳統修復材料方法、鋦瓷工藝發展及實例進行探究。
陶瓷器的修復工藝和方法發展過程,經歷了從恢復其功用慢慢轉變成一種應用美學的變化。在鋦瓷工藝出現之前,還存在其他幾種傳統古陶瓷修復方法,下面進行簡單介紹。
根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學會了修補出現斷裂的陶器。具體就是在陶器斷裂兩側鉆孔,再用皮麻等動植物纖維做成的線繩進行連綴加固。例如,江蘇金壇三星村和沈陽新民高臺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鉆孔修復的陶器,其中三星村遺址的年代稍早,距今5500年以上。
古代沒有現代高分子化學膠,一般采用動植物膠進行斷裂陶瓷器物的粘接。明方以智的《物理小識》、清代《景德鎮陶錄》等古文獻多載有瓷器類文物的古代粘接材料和方法,如“粘官窯以青竹燒瀝合雞卵青,縛窯破處……放陰處三五日,其牢如釘”“定窯則濃楮汁可黏”等。
在清末民國一直到1970年之前,民間和部分文博單位還在使用蟲膠漆粘接陶瓷和石器。將蟲膠漆片在熱水中捏塑成棍狀,粘接時將兩側加熱并趁熱用漆皮棍涂在相鄰碎塊的碴口上,然后迅速對接,或在漆片加熱過程中加入砂子用于補配缺失之處以增加強度。近現代還有天然瀝青、樹膠、動物膠等自然材料應用。
瓷補瓷法也稱“復燒法”,明代即有實踐。明嘉靖萬歷年間的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箋》中提到過如缺少足耳等的破損舊官哥磁器,利用復燒法,泥做胎并再施釉藥,入窯再燒。

對于傳統鋦瓷技藝的起源,通過目前的實物和文獻資料可以判斷,我國最早的鋦瓷是在唐代出現的,此后的各個時期都有鋦瓷實踐。就實物而言,宋代發現的實例數量很少,金元時期發現的數量較多。尤其是元代,鋦瓷現象在北方廣泛分布,明清時期鋦瓷技術傳播更為廣泛。《唐詩紀事》中記載唐貞和年間有一詩人胡令能,“少為負局鎪釘之業……世謂胡鉸釘者也”?!柏摗鳖愃颇铣队衿そ鸩俊分小耙澡F縛物”,“局”同“鋦”,“負局鎪釘之業”疑似為鋦瓷工藝原型。
鋦瓷中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鉆具,歷史上有名的是山東派的皮鉆、河北派的弓鉆、河南派的砣鉆等,而這些都是利用回轉拉扯金剛鉆來進行打孔。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時期的制玉先人們就已經使用原始砣機來磨制玉器,以及上文提到的新石器時期陶器鉆孔等,或都可證明鋦瓷中所需鉆具技術有著充分的、長久的實踐來源。瓷器硬度明顯要高過玉器、陶器等,鉆孔用的鉆頭必然需要硬度更高的材料。俗語中的“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中“金剛鉆”,材質就是金剛石。而我國最早記載金剛石是在東漢、三國和兩晉時期。今佚的《晉起居注》中有記載敦煌上送金剛,可以切玉,出天竺。鋦瓷中不可缺少的“金剛鉆”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六典》卷二十二載:“白玉、金剛鉆……大鵬砂出波斯及涼州。”這幾個文獻似乎都指明當時金剛石是外來物種。直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才將金剛鉆與補瓷聯系到一起。
宋《類篇》記載:“拘玉切鐵束物也?!边@里的“鐵”就是指鋦釘,大多呈現扁平菱形,類似現代的訂書機釘。鋦釘工藝除了鋦瓷,在我國古船木構件連接加固等方面也有大量應用。
鋦瓷,使用銅、鐵等金屬制作而成的鋦釘緊密連接碎裂的瓷器,或結合鑲嵌工藝將金屬片制作成缺失殘片的形狀進行修復的一種修復工藝。修補過程中,需將碎裂多塊的瓷器和殘渣按照原貌逐一排放整齊,用毛刷清掃其表面灰塵尤其是斷茬口處,再將其碎裂茬口對接進行套合復原,最后根據實際情況將碎裂的小殘片貼附原處。用繩線將破碎拼對好的器物捆扎牢,以免在鉆孔打眼時松動。北方鋦匠多用帶有輕微彈性的繩線,而南方的鋦匠多用麻繩。捆扎好后固定夾住瓷器,取出金剛鉆將縫隙兩邊相鄰位置鉆孔打眼,孔深一般為瓷器厚度的三分之二,這樣可還原其作為使用物品的實用性。釘孔鉆好后,再使用銅、鐵等材質的金屬片剪成菱形的鋦釘,采取敲嵌等措施將鋦釘嵌入其中,利用鋦釘的抓力與瓷片斷茬處釉面及胎體的緊致拼合來緊固裂縫。鋦釘嵌入后,再用油灰并加以蛋清調和瓷粉等填補縫隙等缺損處。
在對此次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中的32件有鋦補痕跡的青花瓷器進行總結歸納后,發現鋦瓷工藝著重體現在其實用性和美觀性上,有的兩者并重,有的注重其一,使陶瓷器上的鋦痕體現了千百年間生活的反映特征。鋦瓷從最初的服務于百姓生活“常活”,逐漸發展出供欣賞玩樂的“細活”,從開始的粗糙、單一轉變成精致小巧。明清兩朝的青花瓷器紋飾有了諸多類型的積累,題材極為廣泛,在鋦釘的形式上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花釘。通過瓷器表面的裂紋和鋦釘的裝飾效果進而表達“境生于象外”的傳統美學觀念。
在鋦瓷的二十四種獨特工藝中,花釘、鑲嵌等工藝強調下鋦釘與瓷器的形狀和圖案相呼應,使原本的缺陷轉化為瓷器形式美的一部分,從而達到人工而自然的藝術效果,使一切自然發生,展現出一種新的美感。這時候的鋦釘不是以去除器物的裂痕存在的,而是利用其破壞的樣貌,加上妙手回春的鋦釘來展示物主本身想表達的一種“情景”。自此,鋦瓷不僅有了形式的美感,還擁有了表達心境及樂趣的輕快美感。
對于器物本體紋飾精致的,如清康熙藍地雙白龍戲珠大盤,其鋦釘秀氣而緊致,結合盤內云龍紋飾,外觀給人以細密的美感(圖1、圖2)。清康熙青花百子嬰戲圖將軍罐和清康熙錦地開光青花麻姑獻壽紋畫筒,選擇的鋦釘相對纖細,且布局稀松,根據裂隙走向,避開主要紋飾,這樣可確保牢固的前提下盡量保持紋飾的完整(圖3、圖4)。

圖1 清康熙藍地雙白龍戲珠大盤

圖2 清康熙藍地雙白龍戲珠大盤

圖3 清康熙青花百子嬰戲圖將軍罐

圖4 清康熙錦地開光青花麻姑獻壽紋畫筒
鋦釘工藝的精細程度也體現在是否為實用器上。對于有明顯使用痕跡的器物,其鋦釘往往比同類型器物僅為美觀所采用的鋦釘尺寸要大,其間隙處填充也更為緊實、致密,如明嘉靖青花蓮池水禽紋缸(圖5)。還有一種就是多次鋦補,使用更粗大的鋦釘來提高強度,如清順治藍地纏枝白菊大盤(圖6)已脫落鋦釘的鋦釘孔和未脫落的鋦釘對比。在使用及觀感中更偏向于實際使用,如清雍正青花開光畫東坡夜游大碗(圖7),雖然鋦釘大多已經脫落朽毀,從其痕跡觀察可發現,緊密的鋦釘是為了其在使用時的功能,這同樣體現在清順治青花洞石花鳥紋粥罐上(圖8)。

圖5 明嘉靖青花蓮池水禽紋缸

圖6 清順治藍地纏枝白菊大盤

圖7 清雍正青花開光畫東坡夜游大碗

圖8 清順治青花洞石花鳥紋粥罐
在得出這一批32件器物鋦釘所具有不同觀賞性質之后,遵循最大限度恢復、保留原貌及傳統工藝特征的原則,并根據鋦釘工藝和保存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技術方案。對于鋦釘保存較好的,采取留存鋦釘工藝的基礎上,對鋦釘進行清理除銹(圖9);而對于鋦釘發生糟朽、結構力度大幅下降的,則對糟朽鋦釘進行物理清除(圖10)。

圖9 對完好鋦釘清理除銹

圖10 清理糟朽鋦釘殘留
部分鋦釘脫落或糟朽嚴重,殘片之間握力下降嚴重,故采用清理鋦釘的方式。對裂隙清理后,使用環氧樹脂膠進行粘接,并對鋦釘眼及裂隙處使用陶瓷補土進行補配,干燥后打磨并進行隨色、全色、接光處理。清青花蕉葉麒麟紋大盤保護修復前后對比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處理前

圖12 處理后
鋦釘存在銹蝕但保存完好,在檢查鋦釘依舊吃力、沒有糟朽之后,對鋦釘銹蝕重新拋光之后使用3%B72乙酸乙酯溶液進行封護,并在鋦釘孔洞及裂隙處進行點膠加固,完整展現老工藝修復的原貌。清青花雜寶紋大罐保護修復前后對比如圖13、圖14所示。

圖13 處理前

圖14 處理后
本批器物中大多數是此類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對剝落及損毀的鋦釘進行清理、去除,對狀況良好的鋦釘進行除銹及封護并予以點膠加固的處理方式。因考慮損毀鋦釘位置分布不同,剩余的鋦釘分布可能會較影響美觀,便對修補處的鋦釘眼及縫隙進行清理,使用陶瓷補土進行補配,待干燥后進行打磨并隨色、全色處理。保留完整鋦釘處和清理修復處進行效果區分。清光緒青花仙人乘槎紋高足異形盤保護修復前后對比如圖15、圖16所示。

圖15 處理前

圖16 處理后
瓷器是我國偉大的發明,但其本身硬脆易碎,面對碎裂的瓷器古人們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想到了各種修復方式,其中鋦瓷是最經濟、實用的方式,大約從唐宋開始一直流傳至今,時隔千年,歷經歲月依然綻放,展現歷史的積淀。我們在修復鋦瓷文物時,首先要進行辨別利害、加以區分,對每一件器物情況分析,不可一概而論,對于優秀傳統工藝的舊修復進行適當的保留保護。古瓷器和傳統修復工藝都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瑰寶,文物保護工作者應采用科學有效的保護修復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還原文物本身樣貌,向大眾呈現出其本身蘊含的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當鋦瓷工藝成為一種日漸稀缺的技藝,伴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進步,應該正確認識,將現在美學的多種訴求融入鋦瓷這門技藝中,進行其現代化的探索和改造,繼承和創新鋦瓷這項傳統手工工藝。
注釋
①單瑩瑩.陶瓷鋦補工藝及其在清代宮廷文化中的顯現[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1(7):111-122,142-143.
②謝明良.鋦釘補瓷術的文化史[J].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7(42):1-2.
③王根富,張君.江蘇金壇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J].文物,2004(2):23.
④陸靜.王五勝:陶瓷修復“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J].藝術市場,2015(16):57-61.
⑤計有功.唐詩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1965.
⑥黃思潔.傳統鋦瓷工藝特點及發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6.
⑦楊伯達.關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⑧頓賀.中國古船木構技術的演進[C]//錢建國.人海相依:中國人的海洋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1-56.
⑨黃修林,黃思潔.淺談傳統鋦瓷工藝之美[J].中國陶瓷,2015,51(10):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