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繼珍 高瑋
[呂梁市博物館(呂梁市文物保護中心),山西 呂梁 033000]
呂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活動、黨組織的建立地,是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東渡黃河后最初的山西主戰場,是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和中央后委機關駐扎地……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片紅色熱土上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壯的革命英雄,留存下了數量眾多、彌足珍貴的革命實物,播撒下了蕩氣回腸、難能可貴的革命精神。
這些革命實物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于報送革命文物名錄的通知》中被定義如下:“革命文物主要是指見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獨立和爭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爭,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光榮歷史,并經認定登記的實物遺存。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彰顯革命精神、繼承革命文化的實物遺存,納入革命文物范疇。革命文物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可移動革命文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對革命文物工作的愈加重視,特別是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持續深入加強,各種關于革命文物的工作通知接踵而至。筆者作為革命老區的一名文博工作者,帶著對革命文物敬仰的熱情,仔細研究了呂梁市博物館收藏的一張珍貴的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圖1、圖2),特搜集整理出以下內容。

圖1 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封面)

圖2 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正面)
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長14.6厘米,寬15.7厘米,三級文物,屬于紙質票據類,1977年征集于山西省柳林三交(民國屬中陽縣)公社,現珍藏于山西省呂梁市博物館。紀念證由邊區產白棉紙制成,殘損嚴重,內容分正背兩面書寫,兩折疊存。封面左為長方形邊框內縱書“還鄉人員紀念證”七個字;右面填寫內容:姓名“劉玉秀”,年齡“33歲”,籍貫“山西”省“中陽”縣,部別“三分區特務連”,職別“戰士”,入伍年月或參加工作年月“1945.5”,軍齡“一年”,發證機關“三分區”,負責人印章模糊不清。背面左面縱向印制,有行署主任續范亭、副主任武新宇、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代政治委員李井泉、副司令員續范亭、周士第,右面縱向依次印“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榮玉四〇二號,民國卅五年九月。‘劉玉秀’同志參加革命戰爭,奮斗有年,保衛人民,功績甚大,應為人民尊重愛護。現因戰爭結束,離職還鄉,從事生產,在和平建設中繼續為人民服務。特發此證,以資紀念。”的字樣。
經多方考證,目前這種紀念證被收藏起來的數量相對較少,較為珍貴。所以這更激起了筆者對它背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并進行了初步探索。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敵后抗日軍民為了更全面地抵抗日寇,在全國創建了19個重要抗日根據地,晉綏抗日根據地就是其中較早的根據地之一,它包括山西的西北部和綏遠(今屬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的廣大地區。1937年9月,賀龍、關向應等領導遵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率領一二〇師主力部隊進入晉西北地區,建立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8月,一二〇師李井泉支隊和地方武裝組成大青山支隊,開辟了包括綏東、綏南、綏中、綏西的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大,到年底逐漸同晉西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構成了晉綏抗日根據地,首府長期設立在山西省興縣蔡家崖村。1943年11月8日正式成立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1949年2月取消建制,1962年在山西省呂梁地區興縣蔡家崖村晉綏邊區政府和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建成了“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圖3),2011年11月26日,在舊址旁興建的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圖4)。

圖3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圖4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新館外景
賀龍、關向應、林楓、續范亭、周士第、李井泉等黨政軍領導,帶領一二〇師在晉綏邊區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生活和戰斗,聯合當地黨的組織,廣泛地發動武裝群眾,當地的許多熱血男兒積極響應,踴躍參加八路軍。有民眾抗日力量配合主力部隊作戰,豎起了一道銅墻鐵壁,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犯陜甘寧邊區。
在傳送和戰斗任務特別艱巨、各種物資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依然保衛和支助著延安和黨中央,有力地保障了中共中央和敵后各抗日根據地聯絡的秘密交通要道的安全。1947年,劉少奇、朱德曾路居晉綏邊區政府;1948年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率中央機關遷往西柏坡時曾路居晉綏邊區政府10天,這也給晉綏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期間毛主席發表了《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兩篇著名講話,不僅為晉綏軍民指明了前進的正確方向,而且對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和邊區的各項工作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7年6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來到了原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呂梁興縣蔡家崖村,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前向晉綏邊區革命烈士莊重地敬獻了花籃,分別參觀了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晉綏邊區政府舊址和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在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院內,習近平總書記非常親切地同當年在晉綏邊區革命斗爭過的一部分老戰士們進行了交談。參觀完后,習近平總書記心情激動地說道:“呂梁我是第一次來,我心里一直向往著晉綏根據地。”指出:我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為革命成功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輩們,不能忘記為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為建立新中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貢獻的老同志們。
習近平總書記在呂梁革命老區考察調研時,專門提到“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新時期、新時代,繼續讓我們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在這個征程中我們要用好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八路軍將士和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的呂梁精神—它展現了不怕犧牲、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顧全大局、傾力奉獻的家國情懷;艱苦奮斗、戰勝萬難的堅韌毅力;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遠大追求。當時在《晉綏大眾報》工作的當代著名“山藥蛋派”作家馬烽、西戎合著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就生動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呂梁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鬼子和偽軍進行殊死搏斗的革命史,真實地再現了呂梁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到今天,就一直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牢牢地樹立為自己堅守的初心和使命,人們生活日益美好。正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百折不撓、浴血奮戰,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國,成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發憤圖強,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分“三步走”富起來,成功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春風,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和團結全黨及全國各族人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引,進一步全面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伴隨黨的十六大精神,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人為本,團結帶領全黨全國最廣大的人民,改善民生,歷史性突破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位,歷史性地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并逐步走向全面小康,有力地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大踏步趕上時代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了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啟了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這張由晉綏邊區頒發的小小的已經發黃、殘破的證件,幾經辨認出的信息,反映出抗日戰爭年代晉綏邊區政府對戰士的革命功績所給予的高度肯定和積極鼓勵,它只是革命戰爭年代一名普通戰士參加革命奮斗的證明,但它所蘊含的歷史印記卻清晰地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初心和使命。民國卅五年晉綏邊區還鄉人員紀念證一方面是“……參加革命戰爭,奮斗有年,保衛人民,功績甚大,應為人民尊重愛護”,體現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對革命戰士保衛人民功績的肯定,并且提倡人民尊重愛護革命戰士,提高了戰士的社會榮譽感、價值感,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軍民的革命斗爭積極性;另一方面,“現因戰爭結束,離職還鄉,從事生產,在和平建設中繼續為人民服務”,體現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鼓勵革命戰士戰爭結束返還家鄉后,戒驕戒躁,繼續發揚革命精神,繼續為人民服務。它見證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談話中,我們殷殷感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切感恩之心,認識到我們應該乘著黨史學習的春風積極認真地學習黨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深刻認識和體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和鮮血鑄就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艱辛無私和英勇,提倡全社會都應感恩和崇拜英雄、致敬英雄、學習英雄,弘揚老一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革命斗志。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新時期新時代,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立偉大的理想信念,時時刻刻想著“為人民服務”,實實在在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革命文物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榮光和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黨帶領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讓革命文物煥發光彩,讓紅色基因融入人們的血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持續走向深入。
2018年6月21日,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山西省城太原和革命老區興縣之間開通了“蔡家崖號”列車,越來越多的人乘坐火車前往晉綏邊區這塊革命熱土,開啟紅色旅游,接受黨的革命傳統教育、先進性教育、黨史教育。乘坐“蔡家崖號”列車追尋紅色記憶、走進百姓生活、品嘗土特產品、欣賞田園風光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新風尚。興縣駐蔡家崖村第一書記賀建軍曾介紹說,“蔡家崖號”列車開行后,吸引了省內和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乘坐火車前來旅游觀光,興縣接待游客人數、旅游收入逐年遞增,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如今,當地百姓人均收入達到了7200元,紅色旅游已經成為當地百姓擺脫貧困的重要方式。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傳統教育與紅色旅游、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革命傳統教育中當地旅游產業和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發展中進一步傳播了紅色文化,使其歷史和精神文化得以傳承,紅色血脈得以賡續。
今天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他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沐浴在黨的溫暖陽光下,衣食無憂。他們不僅經歷和見證了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而且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任。我們更應該乘著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他們一起講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引導他們深刻領會黨的奮斗歷程、奮斗精神和優良傳統,從中汲取紅色基因,從而培養出理想信念堅定、意志堅強、體魄強健、勇于擔當使命的新一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中奉獻青春力量!
2021年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財政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以及更為翔實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政策強化了對革命文物管理、保護、研究、利用工作,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和突出,讓革命文物所凝結的紅色基因更多、更快、更好地融入人民的精神血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化作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