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男
(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0)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廣泛的語言之一,在國際舞臺上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展現我們的大國風范和文化實力。“講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講話中提出:“要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挑戰。
CIPP評估模型是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D.L.)1967年在對泰勒行為目標模式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CIPP模型。在眾多課程評價模式體系中,CIPP評價模式受到廣泛好評和應用的一種評估模式。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又稱為成果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1]。OBE教育理念是一種以成果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為本,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的課程體系的建設理念,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這兩種理念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因此將二者結合研究探討,提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果,滿足翻譯教學效果的需求。
1988年,學術和教育心理學家威廉·G·斯帕迪(William G.Spady)率先提出了基于結果的教育(OBE)的概念。這一理念基于結果的教育模式,其意義在于被期望的結果構成了整個學習系統的基礎,而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考慮了產出的結果,因而在世界各地傳統教育教學領域中得以廣泛的應用。
OBE的教育模式側重點在于學習的產出,也就是成果導向教育,它突出的強調“學生學到了什么”。其實施原則首先注重的是明確的目的導向,也就意味著無論學生或者教育者從教育的開始就明確想要達到的結果,雙方朝著想要的結果努力。其次是目標導向,教師設置一個標準用來給學習參與者以參考。如果評估的設計和實施得當,以結果為基礎的教育就可以實現。實踐在以結果為導向的培訓中尤為重要。這同時也取決于教師對課程設計的把握,能夠讓學習的參與者吸收理解所講授的內容。
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更多地考慮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這就需要對課程的設計有總體的把握。OBE的教學理念側重以學生為本,強調反向設計,從需求側決定培養目標[2]。預期學習者的學習產出為導向,進行組織,實施教學。這對新時期大學英語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發作用。
CIPP評估模型是由四項評估活動的首字母組成:①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②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③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④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如圖1所示:
圖1 CIPP評價模式圖
其中,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為幫助項目決策者取得最終目標而對可選擇的項目或計劃進行評價[3],旨在評價系統能力以及可能服務的策略,使之執行過程得以順利實施。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為了構建整個課程計劃實施的背景,明確參與者的需求并設法滿足其需求,這一步強調依據雙方需求指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是發現實踐過程中或課程設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對所發現的問題給予決策者有效的信息,并予以修正。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顧名思義就是要整理收集各種有關結果表述或成績,與之前存在的過程加以結合并最終給出結論。在這一步將會于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等數據相比較闡述項目的價值與優缺點。CIPP的基本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評價是為評價者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
斯塔弗爾比姆的觀點認為“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4]。斯帕迪的OBE理念強調成果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為本。二者教育理念不謀而合。CIPP評價模式從實施過程中入手,OBE模式則量化了學習的各個環節,使過程和結果更加透明可控。因此二者的有效結合在目標性與內涵性具有高度的關聯性。
CIPP模式在教育過程各個環節中承擔了教育評價的作用,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評價過程中又對持續改進加以強調。這與產出導向課程設計要求的目標達成評價和過程評價有著共同性。基于評價的關注中心和評價元素,背景評價對課程教學的出發點與終極目標的實現形成全面的監督與確認。輸入評價對教學的方法和教學設計的選擇,以及教學資源條件基礎設施加以評價。過程評價對教學設施加以監督指導[5]。結果評價對教學目標的實現給予判定。從評價的各過程角度也能發現CIPP模式與OBE理論是配合契合的。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實用英語翻譯能力,使學生獲得人才培養方案中所要求的英語翻譯能力和方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以結果為導向進行教學情境設計,注重學習者的過程性考核評價。在背景評價過程中綜合授課教學資源,教學文件的及時更新,人才培養體系的OBE迭代。通過途徑方式、問題總結匯總方式、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策略等完善計劃決策[7]。同時注重OBE成果導向過程中的價值觀,綜合學習者情感態度等心理狀況,考查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以及先驗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轉化。在教學的輸入評價過程中做好教學方案的制定,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授課計劃,在教學的同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教學資源配置方面,師資力量和組織管理過程中結合現有的條件設備,做好并完善信息化教學設備的應用,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打造建設資源設備。在過程評價中不斷發掘問題,改善教學方案調整教學策略。組織學生進行深層次活動,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智慧課堂等模式完成階段性的評價達成階段性目標。在結果評價過程中,考核完善學習參與者的達成度。核心能力養成的檢測可以結合OBE理論進行認證,依據認證成果判斷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的,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
近年來,呼吁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的聲音越來越多,傳播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其戰略指導意義可見一斑。在大學英語教育教學中始終將“聽、說、讀、寫、譯”作為基本的學習與應用技能。其中翻譯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和時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學生缺乏實踐能力而導致不能夠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就在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實踐能力。翻譯過程同時也要求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比如詞匯、句式、語法的綜合運用。結合“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提法,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英語,理解背后的文化邏輯、思維差異,從而更好地運用在中英文翻譯中。在給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時,如何將一些重要的中式表述進行翻譯,尤其是一些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含義的句子或詞語的翻譯也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8]。尤其是當今中國在科技和經濟發展都非常迅速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新詞語,和傳統文化中的詞語相互碰撞產生的表達方式屢見不鮮。這就要求我們要真實客觀地將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全方位地展示給國外觀眾。
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融入了OBE+CIPP模式。該模式將對各階段評價和成果導向全方位結合。注重教學過程時效性的同時也注重結果的可實踐性。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講,翻譯是屬于公共英語的課程模塊之一。其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翻譯技巧、原則和標準,并且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翻譯水平。實現其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從而更好地傳播、表述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6]。
在OBE+CIPP模式的引導下,教學過程應該以結果為導向,對所講授的翻譯內容進行優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過程評價,從而評估學生真正的學習狀態[9]。在翻譯教學前,教師首先根據章節目標為學生設定情節,例如,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下達任務輸出指令,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水平進行翻譯的任務的完成。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輸出表現并認識到不足,如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出現失誤。從而輸入補充新的知識。教師通過課堂的講授和梳理,為知識的重新輸出做準備。最后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前做出及時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再次進行輸入過程,達到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
在整個教學環節過程中改變過去比較單一的平時測試加期末考試的評價模式[10],這樣能有效地加大對學期過程性評價的權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把握課前、課中、課后的幾個重要輸入階段,分別以不同任務形式豐富對學生的評價素材。隨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反饋到教學設計和過程評價中,避免傳統教學評價體系中單一的期末總結性考查。教師也要及時跟進記錄學生的表現情況,將每次的表現形成評價反饋機制,對出現問題和困難的同學及時跟進,并且根據記錄有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而OBE+CIPP模式需要做的就是試圖解決和為現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路。OBE+CIPP模式從成果導向到結合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等方面來對大學英語翻譯課進行整體評價的構建,為提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水平提供了有利的理論依據,也為翻譯教學的效果提供了理論性保障。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此理論的推動下都可以不斷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達成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英語人才,將中國優秀豐富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推向更大的世界舞臺。
盡管OBE+CI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傳統評價方式的缺陷,但作為一種新的評價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與缺陷。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考慮自身學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用優秀先進理論武器豐富教學設計與實踐過程。
在OBE成果導向理論和CIPP評價模式聯合指導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得以不斷地改進和提升。在傳播傳統中國文化,深挖教材中的“中國故事”,同時也是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大學英語的教學是授課范圍最廣的通識課程之一,而翻譯教學作為其重要的模塊之一,需多方努力,完善提升其教學水平。作為新的教學模式理念,OBE+CIPP模式還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希望通過文章的研究,引起大家對翻譯教學的一些思考與探討,同時也希望更多前輩學者能夠參與本領域的研究,為提升英語教學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