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兵
(無錫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 214072)
城市道路設計方案比選受到的制約因素很多,尤其是涉及老路利用改擴建的項目。近年來,在方案比選中,在保證通行能力和安全的前提下,除了要考慮重要節點的工程可行性、工程數量、造價、經濟性等因素[1-4],文物保護線、生態保護線、景觀、地塊開發、城市空間質量提升等因素也得到了進一步重視。該道路方案設計比選項目即在這種背景下開展。
該道路方案設計項目位于浙江省玉環市東南沿海黃金海岸線中段,道路全長約3 km,以橋隧為主。道路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近十年平均氣溫17.5℃,年總降水量1 743.9 mm,無霜期300 d。道路東瀕東海,屬沿海半山區。
道路線形走向基本沿海,入海路段設置橋梁,山區路段設置隧道。道路路線按介入海的程度進行多方案比選。
該道路方案設計項目建設場地位于坎門街道,橫穿振興、燈塔、紅旗等社區,沿線民居較多,有少量廠房,入海段設海灣大橋,越嶺段設兩座隧道。道路位于坎門街道舊區東片,起點位于后沙新大街與后沙街交叉口東側,終點與緯一路徑向相接。擬建道路走向如圖1所示。

圖1 擬建道路走向示意圖
道路設計起點為位于后沙街與后沙新大街的交叉口,現狀后沙新大街寬約28 m,后沙街寬約9 m,路面均為水泥路面,破損較嚴重,雨水、污水管線埋設在車行道下,電力、通信等線纜架空布置。起點附近有廠房、民居需拆遷。
道路線路從設計起點往東途經后沙海灘北側、觀景臺,跨越后沙岙,通過后沙岙海灣大橋通往現狀坎臺路,但后沙岙海灣大橋的線位受國家級文保單位坎門驗潮站的約束較大。觀景臺處有現狀海堤,海堤上有建筑物需拆遷,新建觀景平臺可結合現狀海堤設置。海灣大橋終點附近(近坎臺路)有一垃圾中轉站,需遷移。現狀坎臺路為水泥路面,沿線無雨水、污水管線埋設,電力、通信等線纜架空布置。受道路兩側居民建筑限制,現狀坎臺路寬窄不一,道路轉彎處圓曲線半徑極小,車輛通行效率非常低。
一號隧道起點位于燈塔造船廠西側,終點位于石子岙西側現狀道路處;二號隧道起點位于石子岙西北側,終點位于海都花園西南角玉坎河南側。道路跨玉坎河后與現狀解放塘路相接,即該道路方案設計項目終點。
(1)安全性原則:滿足規范要求,力求線形流暢、視野開闊,保障行車安全。
(2)經濟性原則:合理安排道路附屬設施,如交叉口展寬,在保障交通功能和交通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工程量。
(3)環保文保原則:針對濱海道路特點,滿足生態環境以及文物保護要求。
(4)品質提升原則:以安全為前提,優化線形,使道路線形融入周邊環境,注重路內和路外的景觀體驗,兼顧地塊開發的價值提升。
坎門東部舊城按自然區劃分為3個組成部分,即北側的紅旗、燈塔組團,中部的后沙海港組團,南側的坎門和鷹東組團,如圖2所示。

圖2 坎門街道舊區東片現狀路網示意圖
該工程位于坎門街道,起點位置位于后沙新大街與后沙街交叉口,終點位置位于解放塘路(海都花園東南角)。該項目共設計3個方案進行比選。
道路路線設計A、B、C 3個方案,道路平面線形走向比較見圖3。

圖3 道路平面設計方案對比
考慮到后沙至燈塔路段海岸線較為曲折,沿海岸線布置線形,如果不大幅度增加拆遷量以及土方開挖量,將無法提高線形指標,很難達到設計目標,故采取入海繞行方案。
A方案中,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設計速度40 km/h,道路紅線寬20 m,設計機動車雙向4車道,全長約2 850 m。道路等級較高,能夠實現基本服務功能需求。路線以曲線為主,轉點較少,具有流暢的線形和行車舒適性,橋梁施工也較簡單。主要設計指標較高且較為均衡,與建設規模、投資力度相匹配,如圖4所示。

圖4 道路路線A方案鳥瞰圖
B方案與A方案自起點至后沙岙海灣大橋直線段線形完全一致,后沙岙海灣大橋在海灘南側與東側山體之間的埡口處登陸,上跨玉岙海灘后進入海灘北側的山體。另設連接線接入燈塔社區,如圖5所示。

圖5 道路路線B方案鳥瞰圖
如果在鯧魚岙附近路段采用緊貼海岸線布線的方式,以期取得較好的觀景效果,會產生侵入文保建控線的問題。鯧魚岙至燈塔船廠之間路段盡量利用現狀坎臺路線位,理論上可以較好地控制征地、拆遷數量,節約相當一部分工程建設費用。C方案在燈塔船廠處入海,但隨即在對面上岸,在文保建控線山體的西側繞行至燈塔社區,再向北延伸至紅旗社區。
后沙岙海灣大橋下游,道路沿線現狀地面變化非常劇烈,道路縱斷面幾乎無法貼地拉坡,故在鯧魚岙西側山體位置增設隧道,現狀坎臺路處設橋梁上跨,如圖6所示。

圖6 道路路線C方案鳥瞰圖
3.4.1 區塊交通需求發展趨勢
根據玉環市城市總體規劃與綜合交通規劃,隨著道路沿線土地開發以及周邊路網的調整完善,區塊交通需求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交通量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作為區域內部的道路,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開發,道路現狀周邊用地開發強度將大大增強,沿線現有的主要交通吸引源將普遍增強,并且將增加多處新的大型交通吸引源,城市內部交通功能的增強也將大大促進交通量的增長。
二是交通分布趨于均衡。隨著路網布局的不斷調整完善,整個路網的交通量分布格局將趨于合理。道路沿線的交通流量將有所緩和,周邊道路也會因用地開發強度的增加吸引更多交通量。沿線用地布局的均衡化開發使得道路服務于城市功能和內部聯系交通的特點更加明顯,從而促進交通分布的均衡發展。
三是交通組成結構呈多元化發展。項目相關區塊早期交通組成中的車輛類型比較單一,小客車比例較高。沿海道路連接眾多客流集散點,公交車輛比例將逐步增加。另外由于沿線用地開發的城市化發展,非機動車和行人交通也將有較大增長,交通組成結構多元化是必然趨勢。
3.4.2 道路功能要求
根據玉環市總體規劃,區域主要功能定位為區域物流海港、魅力宜居寶島。城鄉空間結構為“一城、兩區、兩翼、兩小鎮、多點”。坎門街道位于中心城區的港南城區,主要職能為玉環公共服務及生活居住服務中心城區、玉環海島特色及海島體驗旅游的集中展示區、汽摩配工業集聚區。
根據道路交通規劃,本次設計道路所途徑的后沙、燈塔、紅旗等社區范圍只規劃有12 m級城市支路,沿海區域缺少對外溝通的骨干道路。本次設計的道路應填補此項空白。道路設計起點處的后沙新大街為24 m級次干路,后沙街為24 m級主干路,終點處的緯一路為30 m級主干路。本次設計的道路應與之匹配。道路等級不低于城市次干路,紅線寬度不小于20 m,設置機動車雙向4車道,各項設計指標不宜過低。
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坎門舊區東片以居住用地(R2)為主,沿海還有大量公園綠地(G1)和其他非建設用地(E2)。道路設計時應注意盡量少占或切割居住用地,避免大面積占用或破壞公園綠地。玉環市坎門街道舊區東片布局結構為“一心、兩軸、三片”。一心:后沙城市旅游休閑中心。兩軸:沿振興路和環海公路的縱向城市發展軸線,東側濱海岸線景觀軸線。三片:以社區為單位形成的三個居住組團。因此,本次設計的道路基本與東側濱海岸線景觀軸線平行,道路除滿足基本的交通功能外,還應注意與景觀軸線呼應和銜接。
3.4.3 綜合比選
依據路線比選原則,對A、B、C三個方案進行比較,并確定推薦方案。
(1)A方案
A方案工程規模適中,道路、橋梁、隧道之間的銜接比較平順。道路可直接對地塊服務,有利于地塊土地升值。
缺點:一是海灣大橋的登陸地點位于文保建控線與東側山體之間,布線通道仍然十分狹窄;道路穿越山體處現狀地面標高接近25 m,玉岙海灘附近現狀地面標高5 m左右;現狀地面平均坡度超過8%。二是地面道路在玉岙海灘附近與規劃道路平交,此處規劃道路線形普遍比較復雜,對規劃路網的影響較大。
(2)B方案
B方案主線在燈塔地塊不接地,除起終點外基本可以實現全封閉、全立交。道路線形更簡單、流暢,平縱指標也更高。相對A方案,B方案對燈塔社區的規劃用地的影響小很多,在燈塔片區的征地拆遷工程量也有所減少,且征遷的主要對象是(現狀已廢棄)廠房,政策處理相對簡單。
缺點:一是橋梁工程量大幅度增加,進而增加造價。二是燈塔連接線與主線之間采用信號控制平面交叉,對道路運營管理要求較高。三是燈塔連接線與主線相關橋墩都不同程度與現狀礁巖沖突,對自然海景有一定程度的破壞。四是高架上跨玉岙海面,對玉岙海灘的景觀以及漁船進出港灣稍有影響。
(3)C方案
C方案線位基本位于陸地,橋梁工程規模最小,直接工程費用較低。道路線位與現狀道路較為接近,可利用既有道路資源,便于實施。道路線位也與規劃路網比較貼合,道路建設對規劃和土地利用的影響不大。
缺點:一是C方案線位從現狀居住區穿過,拆遷工程數量最大,前期政策處理困難較多。二是道路沿線現狀地面起伏較大,若要保持較高的設計指標,路基不可避免高填深挖。三是道路基本位于陸地,景觀效果較差。
(4)綜合比選
3個道路方案設計比選見表1,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比選見表2。

表1 道路方案設計比選表

表2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比選表
通過綜合比選,確定A方案為推薦方案。
B方案規模較大,受地形約束最小,后沙岙海灣大橋景觀效果良好,與區域規劃的結合度最高,拆遷數量也最小,工程建設難度最小,近遠期結合實施也較為容易。該方案的主要缺點是橋梁工程量大、造價高。
C方案規模最小,可利用既有道路資源,與區域規劃的結合度也較好。線位穿越居住區,道路拆遷工程量最大。道路等級升級為次干路,設計標準相對現狀道路有較大提高,同樣受到地形條件約束,保持較高的線形指標與控制填挖方工程量兩者之間很難兼顧,景觀效果也相對較差。施工、后期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較大難度。
A方案規模適中,后沙岙海灣大橋景觀效果良好,盡管路線受地形限制,后沙岙海灣大橋上岸后縱斷面布置有一定難度,但經濟性及工程可實施性優勢明顯。該方案能有效填補該區域缺少對外溝通的骨干道路這一空白,相較于B方案和C方案,能更好地平衡拆遷面積、經濟性與景觀效果這三點要求,且滿足近遠期交通需求。經綜合比較,推薦采用A方案。
綜上,該濱(臨)海城市道路改擴建方案設計,有文物保護、景觀、土地開發、投資等影響因素,按路線基本不介入海的陸地方案、中等規模入海橋梁段方案和較大規模橋梁段方案進行比選,期望結論對今后類似濱(臨)海道路設計項目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