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拱橋根據結構受力可分為有推力拱橋和無推力拱橋。無推力拱橋以無推力梁拱組合體系橋梁——系桿拱橋為代表,通過設置系桿平衡主拱推力,無需設置較大的抗推力基礎,適用于平原城市跨河橋梁橋型,且在主跨跨徑100 m左右的橋型方案中極具競爭力。
常規系桿拱橋一般采用豎向吊桿,將加勁梁受力均勻地傳遞至拱肋之上,其合理拱軸線為二次拋物線,常用矢跨比為1/4~1/6。拱肋受力以偏心受壓為主,常采用混凝土或鋼-混斷面。對于位于城市核心區的跨河景觀橋梁,在橋梁建筑方案設計時采用常見的、千篇一律的橋型和結構外形已不再能滿足城市地標建筑的形象要求[1]。橋梁建筑設計更加追求造型優美、結構新穎,與城市形象、品味、精神相匹配。系桿拱橋結構構件元素較多,結構體系受力明確,在橋型方案設計時可通過對拱肋形態、吊桿角度等元素的變化,實現打造標志性景觀橋梁的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常規系桿拱橋與異型系桿拱橋總體布置對比(單位:m)
與常規系桿拱橋結構布置形式不同,異型系桿拱橋吊桿采用放射型斜吊桿,斜吊桿集中錨固在拱頂,梁部重量通過斜吊桿非均勻作用在主拱上,主拱受力與常規拱橋有異。為研究該類型異型系桿拱橋的受力機制和設計特點,明確該類型橋梁關鍵設計參數的取值原則,以某橋為例,對異型系桿拱橋的矢跨比、主拱剛度以及縱、橫梁布置形式等參數進行設計分析,研究該類型系桿拱橋的受力機制和設計特點,明確該類型橋梁關鍵設計參數的取值原則,可為同類型橋梁結構體系設計提供參考。
某橋跨越城市水系公園,位于城市核心區,為標志性城市景觀橋梁。根據橋梁建筑設計方案,主橋采用跨徑為97 m的下承式鋼結構系桿拱橋,采用一跨過河;橋梁跨中斷面寬度為45.2 m,如圖2所示。橋梁設置雙向對稱縱坡,縱坡取值為3%。

圖2 橋梁橫斷面布置(單位:m)
橋梁結構體系采用剛性系桿剛性拱的梁拱組合體系。加勁梁采用邊主梁斷面形式,邊主梁之間設置2道工字型小縱梁,與橋面工字型橫梁、邊支點箱型橫梁組成縱、橫梁受力體系,外側人行道處副拱通過懸挑結構支承于邊主梁之上。邊主梁作為剛性系桿,與兩片拱肋、吊桿形成雙承載面,兩片拱肋在拱頂交匯成提籃形式。
主拱高約42 m,理論矢跨比為1/2.43。主拱立面投影線型為1.4、1.6次拋物線順接2.0次拋物線,斷面投影線型為斜直線,傾斜角度為16°。主拱斷面為八邊形。拱頂斷面尺寸為2.0 m(高)×1.6 m(寬),主拱內隔板間距約2.5 m,由于風撐和吊耳影響,隔板間距非等間距布置。
主梁采用分離式雙箱系梁形式,系梁之間采用鋼橋面板和橫梁連接。跨中系梁尺寸為2 m(高)×2.5 m(寬),支點處加寬至2 m(高)×3.7 m(寬)。主橋設置2種橫梁,包括中橫梁(工字型)和支點橫梁(箱型),橫梁標準間距為3 m。標準中橫梁高度2.0 m。端橫梁尺寸為2.0 m(高)×5.31 m(寬)。系梁間小縱梁設置二道,高度1.0 m,外側設置有副拱,副拱尺寸為1.5 m(高)×0.65 m(寬),通過懸挑支承體系支承于系梁之上,懸挑支承間距6 m。全橋共設置13對斜吊桿,斜吊桿型號為PESM7-91,斜吊索在拱端、梁端分別采用吊耳、錨箱錨固形式。吊桿上錨點水平距離3 m,下錨點水平距離6 m。橋梁墩柱采用矩形斷面,斷面尺寸為4.4 m(長)×2.6 m(寬),橋梁基礎采用分離式樁基礎。
矢跨比f是影響拱橋結構受力的重要參數。選取矢跨比分別為1/6、1/5、1/4、1/3、1/2時對主拱受力進行參數分析,不同矢跨比下主拱成橋狀態軸力、彎矩值如圖3、圖4所示。

圖3 不同矢跨比下主拱成橋狀態軸力值(單位:kN)

圖4 不同矢跨比下主拱成橋狀態彎矩值(單位:kN·m)
由主拱軸力計算結果可知,拱頂處成橋狀態軸力最小,軸力在斜吊桿錨固區階梯增大,拱腳處軸力最大,且隨著矢跨比f增大,主拱軸力依次均勻減小。由主拱彎矩計算結果可知,在主拱斜吊桿錨固區內,不同矢跨比對應的彎矩值為正值且基本相同,并從拱頂向拱腳減小。在斜吊桿錨固區外側主拱彎矩減小至零,并進入負彎矩區,且在靠近拱腳方向處再次反彎至零,矢跨比越大,負彎矩區間長度和峰值越大。在拱腳處,主拱彎矩為正值,且隨著矢跨比f增大,拱腳彎矩值逐漸減小。
不同矢跨比下結構相對剛度、主拱和系梁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見表1。由計算結果可知,隨著矢跨比增大,結構剛度逐漸增大,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主拱跨中上緣壓應力逐漸減小,下緣應力由壓應力變為拉應力;系梁跨中上緣應力變化較小,下緣拉應力逐漸減小。

表1 不同矢跨比下結構相對剛度、主拱和系梁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
由上述分析可知,隨著矢跨比增大,主拱受力狀態從偏心受壓向受彎狀態逐漸轉變。對于剛性系桿剛性拱,當采用豎向吊桿時,主拱合理拱軸線為二次拋物線,矢跨比一般取1/6~1/4,這是考慮到要保證拱肋全截面受壓而不出現拉應力,拱肋可采用混凝土或鋼管混凝土拱肋,可充分發揮混凝土材料受壓性能。當斜吊桿為放射型時,采用常規矢跨比,主拱斷面彎矩較大,偏壓程度較大,不利于材料性能的發揮。對于異型系桿拱鋼結構拱肋,由于鋼材各項同性,矢跨比可采用1/3~1/2,顯著減小主拱軸壓力,并可以控制拱腳彎矩值,使得拱肋正、負彎矩峰值相近,充分利用鋼材拉、壓性能,達到合理的受力狀態。
本橋為城市標志性景觀拱橋,考慮到結構造型設計,采用鋼拱肋,矢跨比為1/2.43,主拱正、負彎矩峰值接近一致,主拱斷面應力狀態合理,可有效減小拱肋截面尺寸,主拱造型輕盈、流暢。
本橋為雙承載面簡支拱梁組合結構,拱和梁的剛度相差不大。在確定主拱、主梁結構尺寸時,對不同的梁、拱剛度進行參數分析[2],確定拱和梁的受力比例。由于本橋受道路縱斷、防洪和橋下凈空的限制,橋梁梁部高度限定為2.0 m,主梁的剛度及斷面尺寸基本確定。因此,僅對不同主拱剛度對應的結構剛度、受力進行參數分析,確定主拱的斷面尺寸。
取主拱斷面(高×寬)分別為1.4 m×1.2 m、2.0 m×1.6 m、2.4 m×2.0 m、2.8 m×2.4 m時(拱肋剛度比為1.0∶2.0∶3.0∶5.7),計算結構剛度、主拱和系梁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見表2)。表2中結構剛度是指結構體系跨中發生單位位移時對應的力,以拱肋尺寸為1.4 m×1.2 m時的結構剛度為1,得到結構相對剛度1;以無拱肋時的結構剛度為1,得到結構相對剛度2。由表2可知,拱肋斷面剛度增加4.7倍,結構體系剛度僅增加37%,拱肋剛度對結構體系剛度影響較小,但對于設置拱肋后的簡支結構體系較不設置時剛度增加21.30~29.46倍,影響較大。對于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主拱頂緣為壓應力,底緣為拉應力,頂緣應力控制設計,主拱剛度的增加可以顯著降低主拱頂、底緣應力,但對系梁的上、下緣應力影響較小。根據計算結果可知,采用1.6 m×1.2 m斷面時,主拱頂緣應力過大;采用2.4 m×2.0 m、2.8 m×2.4 m斷面時,主拱應力較小,不足以發揮材料性能。經比選,本橋拱肋采用2.0 m×1.6 m斷面。

表2 不同拱肋斷面尺寸下結構剛度、主拱和系梁成橋狀態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
本橋采用縱、橫梁鋼橋面系。通過對不同橫、縱梁布置形式下橫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受力進行分析,確定縱、橫格梁布置形式。
對于橫梁而言,梁端斜吊桿間距為6 m,在斜吊桿處均設置橫梁。斜吊桿之間橫梁設置可采用兩種形式,如圖5所示。不同橫縱梁布置形式下橫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見表3。由表3可知,橫梁布置形式2相對于形式1跨中、支點上緣應力增大,橫梁布置形式2中橫梁下緣應力增大,橫肋應力相對減小,出現了明顯的應力重分布。采用橫梁布置形式2,橫梁、橫肋應力分布相差較大,不利于鋼材受力性能的發揮,而采用橫梁布置形式1雖增加了材料用量(鋼材用量約增加11 kg/m2),但橫梁剛度、受力較為均勻,頂、底應力均較小,橫梁制造加工方便,建議采用橫梁布置形式1。

表3 不同橫梁布置形式下橫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

圖5 橫梁布置形式(單位:m)
對于縱梁而言,結構設計時需要確定縱梁設置的數量。不同縱梁數量時對應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橫梁應力對比見表4。由表4可知,在系梁之間設置0、2、4道縱梁時(如圖6所示),橫梁跨中處上緣應力為-205~-216 MPa,下緣應力分別138~174 MPa;橫梁支點處上緣力為-205~-220 MPa,下緣應力147~164 MPa。由計算結果可知,縱梁設置的數量對橫梁應力影響較小。這是由于縱梁高度低、剛度小,不能對橫梁形成有效支承。但是考慮縱梁與橫梁形成縱、橫梁橋面系、提高鋼橋面板結構疲勞性能的需要,在結構設計時可根據橫梁長度設置1~2道縱梁。

表4 不同縱梁布置形式下橫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力對比
以某座位于城市核心區的異型系桿拱橋為例,對該類型異型系桿拱橋的矢跨比、主拱剛度及縱、橫梁布置形式等參數進行設計分析,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隨著矢跨比增大,主拱受力狀態從偏心受壓向受彎狀態逐漸轉變。對于異型系桿拱鋼結構拱肋,矢跨比可采用1/3~1/2,顯著減小主拱軸壓力,并可以控制拱腳彎矩值,使得拱肋正、負彎矩峰值相近,充分利用鋼材拉、壓性能,達到合理的受力狀態。
(2)對于簡支體系,梁拱組合體系可顯著提高結構剛度,矢跨比、拱肋斷面尺寸對結構剛度影響較小。拱肋斷面尺寸對拱肋應力狀態影響較大,對系梁應力狀態影響較小。
(3)對于縱、橫格梁橋面系,縱梁的數量對橫梁受力狀態影響較小,在結構設計時可根據橫梁長度設置1~2道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