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園,羅 樂
(1.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3;2.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5)
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對市政工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有道路上進行快速路的建設,道路斷面的調整、立交節點的改造、新增的管線需求等,勢必導致市政管線的遷改。改造工程中涉及的管線遷改,基本利用現有的城市道路及市政規劃區域地下空間,有的甚至改變原管線位置,對新舊管道進行施工,復雜性遠高于一般新建項目[1]。管線遷改社會牽涉面廣、制約因素多、協調工作量大,其順利與否直接制約著工程建設進度。本文以草金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為切入點,系統分析了市政管線統籌布設的思路,旨在為同類工程的管線遷改方案提供一些借鑒。
根據成都市“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高快路網規劃,草金路為起于三環的快速路,往外延伸為成溫邛快速路。本次草金路改造范圍為二環—成溫邛快速路,全長約14.4 km(其中武侯區7.9 km、雙流區7.5 km),結合在建的地鐵17號線統籌實施(見圖1)。

圖1 草金路改造工程線路示意圖
改造內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工程、橋隧工程、管線工程、照明工程、智能交通工程、綠化景觀工程及海綿城市等市政配套項目。
二環—三環,道路規劃紅線寬40 m(局部50~60 m),道路兩側規劃有5~15 m寬綠帶,但綠帶不連續。道路兩側用地以商業和住宅為主,基本已建成。
三環—四環,道路規劃紅線寬40 m,局部路段拓寬至50 m,北側有15~40 m寬連續綠帶,南側有10~20 m寬連續綠帶。兩側規劃用地以商業和住宅為主,大多未按規劃形成。
四環—成溫邛快速路,道路規劃紅線寬70 m,道路北側暫無城市規劃建設用地,道路南側有180~300 m寬連續綠帶。南側規劃用地以商業為主,大多未按規劃形成。
草金路沿線規劃有地鐵17號線、19號線、29號線,并與地鐵7號線(已運行)、9號線、33號線相交。沿線共涉及4個地鐵車站:龍爪堰站(2站換乘)、機投橋站(3站換乘)、白佛橋站(2站換乘)、九江北站(2站換乘)。
成都市中心城區規劃綜合管廊為“一環”“十射”“多片”。根據《成都市中心城區綜合管廊規劃》,草金路(三環—四環)規劃有綜合管廊。根據雙流區規建局提供的雙流區綜合管廊規劃資料,草金路(四環—成溫邛快速路)未規劃有綜合管廊。
草金路全段沿線現狀分布有污雨水、給水、電力、通信、天然氣等市政管線,管線分布較復雜,結合各類管線產權單位提出的需求,對草金路管線建設需求梳理和按敷設形式分析[3]。根據《成都市中心城區綜合管廊規劃》,草金路(三環—四環)規劃有綜合管廊,二環—三環、繞城—成溫邛快速路的現狀及改擴建管線主要位于兩側人行道或綠化帶內,道路斷面改造對其影響小,并且無大范圍的小三線擴容、遷改或改造需求。另外,地下空間資源受限,無必要按綜合管廊(溝)方式重新整合改造小三線。綜合考慮管線規劃、需求及道路改造斷面方案,本次草金路(二環—成溫邛快速路)管線敷設方式的分布范圍為:
(1)二環—三環:直埋方式敷設。
(2)三環—四環:綜合管廊(溝)方式敷設。
(3)四環—成溫邛快速路:直埋方式敷設。
管廊內的管線布置應根據納入管線的種類、規模及周邊用地功能確定[2]。
4.1.1 污水入廊分析
現狀污水管埋深約4.5~8.2 m,污水管規模無須擴容,在2個地鐵站點、下穿隧道和上跨橋范圍內污水需遷改,其余路段污水管線保留。保留污水管線可不考慮入廊。
永康森林公園站和下穿隧道段污水遷改長度分別約360 m和520 m。上跨橋與機投鎮站部分合建,污水遷改長度約540 m。合計遷改長度約1.4 km,未遷改段長度約2.5 km。
除永康站范圍內污水埋深約8 m外,其余段污水管道埋深約4.5~5.2 m。污水管管徑為d600~d800,若進入綜合管廊,無法滿足管廊附屬設施布置要求(管廊覆土厚度需4.0 m左右)。永康站范圍內車站附屬構筑物及配線管廊布置占用綠化帶,無足夠空間設置污水倉,故遷改段污水不進入綜合管廊。
4.1.2 雨水入廊分析
管道埋深約1.9~6.0 m,雨水管道按出口河道(黃堰河、江安河)河底高程控制坡度及高程。
如滿足雨水重力流方式排放入河,出口河道為黃堰河的雨水倉出口內底埋深約3 m,無法滿足管廊附屬設施布置要求。如滿足管廊附屬設施布置要求,管廊覆土厚度需4.0 m左右,雨水在終端位置須采取泵站抽排下河。
如滿足雨水重力流方式排放入河,出口河道為江安河的雨水倉絕大部分路段覆土不足4 m,無法滿足管廊附屬設施布置要求,否則在終端位置需采取泵站抽排下河。
綜合考慮,本次雨水管線不入廊。
4.1.3 給水、電力、天然氣、通信等管線入廊分析
(1)配水管。配水管滿足支線綜合管廊設置條件,入廊后按一定間距設置配水支管向路側配水。
(2)輸水管。輸水干管滿足干線綜合管廊設置條件,可入廊。所需艙室斷面尺寸大、投資高,為降低投資,也可采取直埋方式設置,不入廊。
(3)110 kV電力。高壓電力線滿足干線綜合管廊設置條件,可入廊,且需根據電力隧道規范要求獨立成艙。
(4)10 kV電力和通信。10 kV電力電纜及通信線纜滿足支線綜合管廊設置條件,應入廊。按一定距離設置出線口向道路兩側配線。入廊后,整條道路不再設置電力和通信淺溝。
(5)天然氣管。中壓天然氣配氣管滿足規范要求及支線綜合管廊設置條件,可入廊,距離設置支管向道路兩側配氣。高壓天然氣管入廊需根據規范要求獨立成艙[4]。天然氣管線也可不入廊,采取直埋方式敷設。經與產權單位對接,草金路天然氣入廊需設置緊急切斷閥3座。考慮占地及其他管線的安全性,建議本次天然氣管線采用直埋形式。
4.1.4 入廊分析結論
經上述入廊管線分析,本次草金路(三環—繞城)各種類型管線入廊分析結論如下:
(1)雨水、污水管線不入廊。
(2)10 kV電力、通信、配水入廊(共倉或共溝)。
(3)中壓、次高壓天然氣管不入廊。
(4)110 kV電力入廊(單獨成倉)。
(5)輸水不入廊。
(1)方案一(推薦):雙側布置纜線綜合管廊,入廊管線為10 kV電力+通信+DN300配水;高壓電力單獨成艙(見圖2)。

圖2 方案一纜線綜合管廊斷面(單位:m)
(2)方案二(比較):雙側布置纜線綜合管廊,入廊管線為10 kV電力+通信;高壓電力單獨成艙(見圖3)。

圖3 方案二纜線綜合管廊斷面(單位:m)
(3)管廊斷面方案比較及選擇。
纜線綜合管廊較常規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具有埋深小、施工難度較小、造價少等優點。草金路沿線布局3個地鐵站點及地鐵區間,道路及管線改造施工與車站建設周期存在交叉,且現場施工條件復雜,采用纜線綜合管廊更有利于項目實施。
方案二纜線管廊和電力隧道的造價約2.2億元,較方案一節約8%,但從管線集約布置、減少遠期路面重復開挖的原則出發,建議采用方案一作為三環—四環綜合管廊(溝)的推薦方案,即采用高壓電力隧道+雙側纜線綜合管廊的布置方式。
(1)保留現狀管線:污水管、輸水管(DN600、DN1000)、北側雨水管。
(2)擴容改造管線:南側雨水管、通信、10 kV電力。
(3)新增管線:110 kV電力、北側De200中壓天然氣管。
(4)遷改管線:D273天然氣管。
二環—三環管線標準橫斷面見圖4。

圖4 二環—三環管線標準橫斷面(單位:m)
(1)10 kV電力、通信管道、配水進入微型管溝。
(2)排水、輸水、天然氣管道直埋。
(3)110 kV高壓電力單獨敷設。
(4)微型管溝布于慢行系統非機動車道下。
三環—四環管線標準橫斷面見圖5。

圖5 三環—四環管線標準橫斷面(單位:m)
(1)保留現狀管線:既有道路兩側均予以保留。
(2)擴容改造管線:兩側電力各建設16孔電力排管,通信雙側各擴容為12孔。
(3)新增管線:DN600、DN1200輸水管各1根,天然氣作管位預留。
四環—成溫邛管線標準橫斷面見圖6。

圖6 四環—成溫邛管線標準橫斷面(單位:m)
城市老(舊)城區改造工程管線遷改方案宜結合地下空間開發、道路改造、實施空間等條件統籌考慮。舊路改造工程周邊往往為高密度發展區或老舊小區,缺乏建筑退距,甚至部分侵占紅線。這類工程項目存在用地協調困難、現狀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管位緊張、施工難度大等問題。如何將管線的遷改方案與項目的實施條件結合、盡可能高效集約布置管線是設計人員面臨的新挑戰。在改造工程中規劃建設纜線綜合管廊可集約地下空間,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實現管線的集約化管理,減少“馬路拉鏈”現象,方便人們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