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玲,武禮琴,高 楠
(1.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消化道癌癥是我國最嚴重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列各類癌癥前列[1]。消化道癌癥患者因缺乏對疾病知識和治療方案的正確了解,承受著身體、心理、經濟等多重壓力,加之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許多需求未得到滿足[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4]。綜合需求是指在疾病診斷、治療及康復過程中,癌癥患者存在的全面的、未被滿足的需求[5]。全面了解并滿足患者的需求是疾病有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有研究表明,消化道癌癥患者未滿足的需求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7]。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實施或完成預期目標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越低的患者其未滿足的需求越多[8],而需求未滿足是消化道癌癥患者生活質量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3-4]。本研究旨在分析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自我效能感、生活質量間的相關性及作用機制,以期為醫護人員制訂提高消化道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干預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新疆石河子市兩所三級甲等醫院住院治療的消化道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消化道癌癥(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膽囊癌、腸道癌及胰腺癌等);②患者均已經過手術等醫療手段干預;③年齡≥18歲;④認知能力正常,能正常溝通;⑤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癌癥或有其他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②記憶力減退;③無法正常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課題組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編制而成,包括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疾病診斷、疾病病程及治療方式。
1.2.1.2 癌癥患者綜合需求評估量表本研究采用Shim等[9]研制、趙新爽等[10]跨文化調試后形成的中文版癌癥患者綜合需求評估量表(Comprehensive Needs Assessment Tool,CNAT)。中文版CNAT包含8個維度(59個條目),分別是身體癥狀需求(12個條目)、心理情感需求(10個條目)、知識信息需求(10個條目)、實際支持需求(6個條目)、社會精神支持需求(5個條目)、護理需求(4個條目)、醫院設施需求(8個條目)及醫療需求(4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4級計分法,按照不需要、低需求、中需求、高需求依次賦分0~3分。總分為所有條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需求越高。按照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標準計算維度得分,每個維度平均得分按照線性轉換成0~100分,各維度得分=各維度平均得分×100/該維度條目數×3。中文版CNAT總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70[10]。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53。
1.2.1.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張建新等[11]漢化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該量表包含1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4級計分法,從完全不正確至完全正確依次賦分1~4分。總分為所有條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說明測評對象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得分<20分為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20~30分為中等自我效能感水平,>30分則為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王才康等[12]的研究顯示,中文版GSES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0,折半信度為0.900。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是0.907。
1.2.1.4 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采用Celia等[13]編制、萬崇華等[14]漢化的中文版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FACT-G)。該量表有4個維度(27個條目),包括生理狀況(7個條目)、社會/家庭狀況(7個條目)、情感狀況(6個條目)和功能狀況(7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Likert 5級計分法,從一點也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賦分0~4分(正向條目)或4~0分(反向條目)。總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中文版FACT-G的Cronbach’sα系 數 為0.907[14]。本 研 究 中 該 量 表 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09。
1.2.2 調查方法研究者采用統一指導語說明研究目的、意義及問卷填寫方法,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發放問卷,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調查時間為患者住院的中后期。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24%。
1.2.3 統計學方法使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雙人核對錄入數據,后導入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綜合需求、自我效能感、生活質量間的關系,采用因果逐步回歸檢驗法分析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采用Bootstrap檢驗法對中介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400例消化道癌癥患者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為(62.17±11.47)歲;男性254例(63.50%),女性146例(36.50%);患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專以上學歷81例(20.25%);患者疾病診斷為肝癌/膽囊癌91例(22.75%),腸道癌175例(43.75%),胃癌94例(23.50%),食管癌23例(5.75%),胰腺癌17例(4.25%);患病時間≤6個月的有166例(41.50%),患病時間為6個月至1年(含1年)的有107例(26.75%),患病時間為1~3年(含3年)的有80例(20.00%),患病時間>3年的有47例(11.75%);71.80%的患者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職工醫保;治療方式為手術的有96例(24.00%),行化療的85例(21.25%),手術+放/化療的190例(47.50%),僅放療的29例(7.25%)。
2.2 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及生活質量得分情況消化道癌癥患者中文版CNAT總得分為(68.81±30.79)分,中文版GSES總得分為(23.10±6.63)分,中文版FACT-G總得分為(68.13±17.14),見表1。

表1消化道癌癥患者各量表得分情況 (N=400)
2.3 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與綜合需求呈負相關(r=-0.383,P<0.05),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r=0.552,P<0.05),綜合需求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關系(r=-0.494,P<0.05),見表2。
2.4 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分析采用因果逐步回歸檢驗法。第1步以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生活質量為因變量,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對生活質量有正向預測作用(β=0.552,P<0.05)。第2步以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綜合需求為因變量,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對綜合需求有負向預測作用(β=-0.383,P<0.05)。第3步以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為自變量,生活質量為因變量,結果顯示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β=0.127,P<0.05),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3%。采用Bootstrap法[15]驗證中介模型的顯著性,設置Bootstrap抽樣次數為5 000次,結果顯示該模型95%可信區間不包括0,說明該模型中介效應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3、表4。

表2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r值)

表3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3.1 消化道癌癥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及生活質量情況
3.1.1 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水平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總分為(23.10±6.63)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Qiao等[16]的研究結果,可能是與本研究對象中以腸道癌癥患者居多有關。大部分腸道癌患者在術后需要建立腸造口,然而其還未完全掌握造口的護理知識,自我護理能力不足,更需要家屬的照顧,加上生活上的不便,使患者喪失生活自理的信心[17]。
3.1.2 消化道癌癥患者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總分為(68.81±30.79)分,高于孫晶等[18]的研究結果。孫晶等[18]的研究對象是老年癌癥患者,而本研究主要評估消化道癌癥患者的綜合需求水平,與前者研究相比,本研究評估的需求結果更加聚焦,也從側面體現出消化道癌癥患者在所有癌癥患者中未滿足的護理需求問題比較突出。本研究中,消化道癌癥患者的醫療需求、護理需求、疾病知識需求排名靠前,這些需求均與醫護人員相關。這提示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耐心聽取患者的問題,及時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3.1.3 消化道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較低消化道癌癥患者生活質量總分為(68.13±17.14)分,低于方瓊等[19]的研究結果。可能是本研究調查的是接受過手術等醫療手段干預的消化道癌癥患者,醫療手段干預雖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改善疾病癥狀,但是治療后的不良反應仍無法避免[20]。患者在住院期間生理功能還未完全恢復,生活質量也因此降低。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患者在功能狀況需求方面得分較低,提示醫護人員應多關注患者的功能恢復狀況,以加速患者的康復。
3.2 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綜合需求、生活質量之間存在相關性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與綜合需求呈負相關(r=-0.383,P<0.05),即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低,綜合需求水平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綜合需求的所有維度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與醫療需求的相關性最高(r=-0.350,P<0.05)。可能是患者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住院后雖然經過手術等醫療救治,癥狀得到緩解,但生活自理能力卻因此下降,尤其是大部分腸道癌患者初次攜帶造口,還未完全掌握腸造口自我護理的知識和技能[17],其渴望得到醫護人員專業的指導和照護。患者綜合需求與生活質量也呈負相關關系(r=-0.494,P<0.05),可能是消化道癌癥患者在治療和康復期間存在較多未滿足的需求[2],且在患者所有未滿足的需求中身體癥狀需求與生理狀況密切相關,說明患者在住院期間主要關注的仍然是身體癥狀方面的問題,如果患者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21]。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r=0.552,P<0.05),其中自我效能感與生活質量維度中的功能狀況的相關性最密切(r=0.523,P<0.05)。自我效能感高的消化道癌癥患者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且能自覺做到自我管理,以更快進入康復期,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3.3 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23%,說明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以通過患者未滿足的需求間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有研究表明,消化道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收入狀況、癌癥類型、治療方式以及焦慮抑郁等因素[7,21]。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主要因為患者功能狀況改變而影響生活質量,在消化道癌癥患者未滿足的需求中,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均與身體癥狀需求聯系密切,與蔣曉函等[22]的研究結果一致。自我效能感雖然可以影響人們對預期目標的設定、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處理方式,但生理需求是人體生存所必需的,如果生理需求得到不到滿足,將會影響健康[23],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導致生活質量改善不佳。因此,醫護人員應該密切關注患者身體癥狀方面的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狀況,同時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滿足患者合理的需求,才能更有利于改善消化道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4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模型的顯著性檢驗
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和生活質量處于較高水平,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水平。消化道癌癥患者綜合需求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以通過患者未滿足的需求間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醫護人員應時刻關注患者的綜合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滿足其合理化的需求,同時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助于提高并且長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僅對在三級甲等醫院住院治療的消化道癌癥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對象存在異質性,樣本量尚小、樣本代表性可能欠佳,今后研究應增加樣本量,嚴格控制樣本來源,采取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