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瑩瑜 王 戈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他指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并強調要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省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深入調查研究,推進修改《廣東省失業保險條例》,為完善我省失業保險體系,推動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提供法治保障。
今年6月1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修改《廣東省失業保險條例》的決定,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決定共二十六條,此次修改主要圍繞推動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改革,與國家現行政策規定相銜接,適應“放管服”改革等方面,重點對涉及失業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失業保險參保范圍、待遇計發標準、申領流程等條文進行修改完善,進一步推動我省失業保險工作發展,在保障民生、促進就業、預防失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201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于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健全規范、高效的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管理體系。我省全面貫徹國家有關精神,大力完善失業保險體系建設,推進失業保險省級統籌改革,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基金累計結余多年來穩居全國首位,2021年6月印發了《廣東省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實施方案》。條例修改充分考慮和適應我省失業保險基金由市級統籌提升為省級統籌的要求,修改后,我省是全國首個通過地方性法規保障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改革的省份,為我省失業保險制度改革發展提供了法治依據。
一是全面提升失業保險基金統籌層次。本次修改,將原來失業保險基金實行省級統籌前,失業保險基金由各地級以上市統籌,各統籌地區向省上繳調劑金,基金不敷使用時由省級調劑金調劑、地方財政補貼等規定,修改為失業保險基金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實行省級統籌,全面提升基金統籌層次。統籌層次的提升,將原來通過省級調劑金平衡各地支出的市級統籌模式上升為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失業保險基金的籌集和使用效率,提升了基金共濟水平和規范化管理水平,增強了全省基金保障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為進一步發揮失業保險制度功能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釋放統籌層次提升對參保人員紅利。參保人員所在的統籌地區由原來的地市變為了全省,統籌層次提升為進一步方便參保人員提供了條件。條例修改后,職工、失業人員在省內跨地級以上市就業并參加失業保險的,失業保險關系隨同轉移,繳費時間和領取期限按照規定累計計算,不再需要辦理失業保險關系轉移手續,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通過內部系統處理,進一步方便參保人員跨地區就業,促進人才流動。此外,失業人員在享受待遇時,如其在失業保險金領取地以外存在失業保險關系的,條例規定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主動歸集其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失業保險關系,依法為其核發待遇,簡化了參保人相關辦事程序。
三是理順調整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責。統籌層次變化,帶來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能的相應變化。本次條例修改,將原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對失業保險費率做出調整的機制,明確改為由省人民政府建立浮動費率機制,對穩定就業的用人單位下調費率,建立了省級費率調整機制,落實了省級統籌統一費率和繳費政策要求。全文修改了原“統籌地區”的表述,并根據實際明確為“最后參保地”“失業保險金領取地”等表述,壓實了相關地區部門或機構的責任,也為群眾理解適用條例及辦理相關業務提供清晰指引。如明確按照國家規定,在我省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其在本省最后參保地是其失業保險金領取地。戶籍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但與最后參保地不屬于同一地級以上市的失業人員,符合失業保險金領取條件的,可以選擇在最后參保地或者戶籍所在地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等。
失業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促進就業、預防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近年來出臺了多項關于失業保險管理的政策,在失業保險參保范圍、待遇領取以及待遇標準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新規定。本次條例修改以保障人民群眾利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最大程度利民惠民為出發點,在落實國家要求的基礎上,對我省失業保險制度作出改革完善,進一步發揮失業保險制度保障作用,增加參保人獲得感,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一是明確失業保險金計發標準。2017年,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下發通知,規定各省在確保基金可持續前提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適當提高失業保障水平,分步實施,循序漸進,逐步將失業保險金標準提高到最低工資標準的90%。我省2018年決定將全省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標準由最低工資標準的80%,提高到最低工資標準的90%。本次修改,規定失業保險金按照失業保險金領取地地級以上市最低工資標準的90%按月計發,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規定可以適當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在地方性法規層面確認了我省失業保險金標準提升成果,為參保人領取失業保險金合法權益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是將符合條件人群納入失業保險參保范圍。本次修改,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人員條例》規定,將軍隊、武警部隊用人單位的文職人員納入應當參加失業保險制度范圍,擴大了原條例的保障范圍,切實保障相關人群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民辦非企業單位修改為社會服務機構,明確社會服務機構均應當參加失業保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將國家機關修改為機關,進一步增強了失業保險參保范圍的合法性和準確性,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
三是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制度。靈活就業群體對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靈活就業群體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由于其就業形式特點,部分群體未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存在難以判斷就業與失業狀態、失業原因等問題,與現行失業保險制度相關規定不銜接。國家失業保險條例未將其納入參保范圍。為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失業保險制度保障范圍,2021年12月,省人社、財政、稅務部門聯合印發《廣東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試行)》,在大灣區9市開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試點,成為全國首個試點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的政策,為國家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構建覆蓋全民參保體系提供廣東經驗。本次條例修改,明確省政府可以根據國家規定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制度,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重要講話精神,補齊我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制度空白,保障靈活就業人員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切實提高失業保險經辦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部署開展了失業保險金“暢通領、安全辦”工作。我省采取減少證明材料、增加服務供給、推進網上申領、實行信息比對核實、加強基金管理風險防控、提升貧困地區經辦服務能力等多項措施,大力推動“放管服”改革。本次條例通過修改有關條款,理順有關工作機制,固化我省簡政便民實踐的成功經驗,促進失業保險金申領業務“一次辦、就近辦、網上辦”,進一步便利失業人員依法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一是推進經辦服務簡政便民。條例修改突出將近年來優化經辦服務的便民利民舉措作為重點,將好的經驗做法以法規的形式加以固化,切實提高失業保險經辦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如,條例規定失業人員可以選擇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依法辦理失業登記,大幅增加了失業登記的服務供給。同時,增加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受理失業保險金領取申請的職責,方便失業人員在辦理失業登記的同時一并辦理失業保險金申領等事項,切實減少辦事環節。又如,條例規定失業人員申請領取失業保險金,除了可以到現場辦理外,增設了可以選擇政務服務平臺的渠道,最大程度上方便群眾辦事。
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服務是落實“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倍增器。條例修改充分體現了省級統籌后省社會保險信息系統等集中開發優勢,對運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方便群眾辦事作出了新規定。如,增加了在失業保險公共服務領域推廣社會保障卡應用,推動失業保險公共服務事項全程網上辦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通過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靈活簡便的方式,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提供便利;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加強戶籍管理、死亡、商事登記、就業失業、社會保險、公積金、稅務、醫療、服刑和強制隔離戒毒等數據的信息共享,為防范失業保險基金支付風險提供信息數據支持等內容,進一步突出提升信息化服務的要求。
三是加強基金安全監管。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是社會保險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國家和省強調,要依法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監管體系,要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套?;蚺灿秘澱几黝惿鐣U腺Y金的違法行為。本次條例修改,增加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加強數據比對,維護失業保險基金安全的內容。實踐中隱瞞就業事實,繼續領取失業保險待遇是導致失業保險基金流失最常見的突出問題,對此,條例增設了相應的違法情形及法律責任,進一步完善了維護基金安全的法律措施,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失業保險“保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