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昊
(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03)
分眾理論認為,受眾群體因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文化程度等不同而呈現(xiàn)個人差異。基于“圖書館學五定律”的“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理念,分眾閱讀推廣就是將讀者群體進行細分,對某時間段內具有共同屬性的讀者群體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是全民閱讀推廣工作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1]。高校讀者因知識層次、專業(yè)素養(yǎng)和閱讀習慣等差異分化為不同的閱讀群體,為了滿足不同閱讀群體的閱讀需求,有必要開展專屬性強、更精細化的分眾閱讀推廣活動[2]。
大學新生處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期,面臨著完全陌生的新環(huán)境,需要確定奮斗目標,適應學習環(huán)境[3]。秦疏影調研了北京農學院的新生閱讀情況,發(fā)現(xiàn)新生的閱讀動機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存在不容易找到想要讀的書、缺少閱讀氛圍和激勵機制等問題[4]。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認為大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以后的獨立工作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息息相關,但現(xiàn)在大學生的閱讀僅是讀教科書來應付考試,不能算真正的讀書[5]。因此,圖書館開展新生閱讀推廣有利于幫助他們強化閱讀動機,培養(yǎng)閱讀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分眾閱讀推廣是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提升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一年級是開展校園閱讀推廣的關鍵階段,開展新生閱讀推廣,能激發(fā)新生的閱讀意愿,提高他們的閱讀主動性,其效果優(yōu)于對閱讀習慣已經固化的高年級學生[6]。對于圖書館而言,利用首應效應,開展新生閱讀推廣有利于拉近與新生之間的距離,提升館藏利用率和閱讀活動參與度。
筆者以國內42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為調研對象,通過登錄學校網站、圖書館主頁、官方微信公眾號(以下簡稱官微)、新浪微博,用關鍵詞“新生”“迎新”等進行檢索,收集了2014—2021年由圖書館主辦或承辦的新生閱讀推廣活動內容(不包括新生入館參觀和信息素養(yǎng)培訓),詳見表1。

表1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新生閱讀推廣活動調研
在調研的42所“雙一流”高校中,共有35所圖書館開展了新生閱讀推廣活動,占總數(shù)約83.33%。其中,共有28所圖書館在館主頁或官微上開辟了“新生專欄”,占總數(shù)約66.67%。從表1可以看出,新生閱讀活動形式多樣,主要可分為以下8類:
(1)閱讀嘗新類活動:例如新生紀念墻、“你借的第一本書”等打卡活動,一日館員體驗活動,讓新生體驗到借閱、閱讀的樂趣,培養(yǎng)其來圖書館的習慣,拉近其與圖書館之間的距離。
(2)閱讀調研類活動:例如新生閱讀偏好調研、“圖書心愿單”等,了解新生的閱讀需求。
(3)閱讀指導類活動:例如講座、真人圖書館,通過邀請名家、作者為新生解讀圖書,分享閱讀方法,對新生閱讀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4)閱讀趣味類活動:例如迎新電影展播、游戲、知識競賽類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激發(fā)新生的閱讀興趣。
(5)閱讀推薦類活動:清華大學圖書館等17所高校圖書館推出了新生書單,部分圖書館不僅有線下書展,還有線上書展。
(6)閱讀互動類活動:例如讀書分享會、新生共讀等活動,通過群體共讀,有助于新生在閱讀交流中加深對書本的理解,通過互動更好地認識彼此。
(7)閱讀激勵類活動:例如主題征文、書評大賽、“閱讀新星”評比、新生“借閱達人“評比、朗讀者活動,激勵新生閱讀積極性和活動參與性。
(8)閱讀傳遞類活動:例如圖書漂流、愛心贈書等活動,通過好書共享方式,減少新生購書開支。
據(jù)統(tǒng)計,“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新生閱讀推廣活動共有41種,經歸類統(tǒng)計,舉辦總次數(shù)超過3次的熱門活動有16種(見圖1)。

圖1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新生閱讀推廣熱門活動統(tǒng)計
從圖1可以看出,舉辦次數(shù)最多的新生閱讀活動是“迎新書展(新生書單)”,21所高校圖書館編制了新生書單,15所高校圖書館舉辦了線下書展。清華大學圖書館將“大學第一課”專題書架作為每年新生入學季的品牌活動,挑選了一些與大學新生心理調適、大學生活規(guī)劃、讀書方法、體育鍛煉、清華校史有關的圖書,在圖書館主頁和官微上發(fā)布,并舉辦了線下書展。
知識競賽和游戲闖關是目前圖書館新生閱讀推廣中普遍流行的活動類型,有助于提高新生的積極性。時光慢遞、新生紀念墻、“你借到的第一本書”都是針對新生的特色活動。北京大學等10所高校圖書館開展了“時光慢遞”活動(亦稱“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新生寫下想說給3年后的自己的話,投遞到圖書館的“時光慢遞”郵筒里,由館員對信件進行收集和分類,加密保管,待畢業(yè)前再還給學生。北京師范大學等9所高校圖書館舉辦了“新生紀念墻”活動,號召新生在圖書館的海報墻上簽名、留言、寫心愿,鼓勵新生來圖書館借閱、學習。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圖書館開展了“你借到的第一本書”活動,邀請新生上傳圖書館借閱的第一本書,完成閱讀打卡。廈門大學等7所高校圖書館統(tǒng)計了新生借閱排行、借閱熱點,如廈門大學圖書館統(tǒng)計了人文學院、軟件學院等各學院新生的借閱熱門書目。山東大學等6所高校圖書館開展了新生共讀活動,山東大學圖書館讓新生共讀《大學》,活動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邀請新生加入共讀活動交流群,活動期間,由校園領讀人定期分享書中片段與專家解讀,還會進行討論、感悟分享;第二階段是征集閱讀感悟;第三階段開展共讀分享會與作品評選,舉行頒獎儀式。湖南大學等4所高校圖書館舉辦了“閱讀新星”或新生“借閱達人”評比活動,為積極借閱的新生頒發(fā)證書和紀念品,鼓勵新生讀書,來館借閱。中山大學圖書館等4所高校圖書館開展了新生閱讀調查,東北大學圖書館2016年針對新生進行了“圖書心愿單”問卷調研,調研內容主要包括:最想看的圖書館和最想看的圖書所屬學科類別,并結合調研結果為新生采購了相應的書籍,得到新生的一致好評。
除了熱門活動,還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新生活動。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鼓勵新生積極參與活動,為新生準備了閱讀護照,新生攜帶閱讀護照參加圖書館的各類讀書活動,即可積攢讀書印章,每個印章還可以換取一個紀念品。接力手抄書是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推出的品牌活動,在世界讀書日、暑期、畢業(yè)季和新生季舉辦,要求新生順序抄寫,自2019年開展以來,先后接力手抄了《道德經》《活著》《小王子》等,傳遞了閱讀感悟和樂趣。
鑒于大學生數(shù)字閱讀、移動閱讀的習慣,“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不僅采用了圖書館主頁、海報、橫幅、圖書館大屏等宣傳方式,還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新浪微博、移動圖書館、VR等方式宣傳,提高活動的宣傳力度。筆者對新生閱讀活動的宣傳方式進行統(tǒng)計,見圖2。

圖2 圖書館新生閱讀活動的宣傳方式統(tǒng)計
新生閱讀推廣活動分為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以線下開展為主。近兩年,由于疫情原因,出于學生安全考慮,圖書館開展的線上新生活動增多(從2020年的占比33%增長至2021年的41%),線上活動包括在圖書館主頁、官微、新浪微博、移動圖書館上開展的在線活動,例如圖書推薦、在線書評征集、知識闖關、新生通關打卡游戲、微信打卡等。
分校閱讀推廣是針對不同院校的類型、辦學特點、學科種類等差異開展的精細化、個性化的閱讀推廣。綜合類高校學科門類多,學生的專業(yè)背景、閱讀習慣都各有不同,圖書館要兼顧新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活動覆蓋面。理工類高校欠缺“人文書香”氛圍,圖書館應鼓勵新生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更要閱讀人文藝術類經典。師范類高校人文學科突出,存在“人文”和“科學”失衡的問題,圖書館在推薦書目和開展活動時要注重彌補師范生科學素養(yǎng)的缺失。醫(yī)學類高校學生由于專業(yè)課程多、考核多占據(jù)了閱讀時間,圖書館可以開展輕閱讀、輕參與的活動。軍隊類高校注重課堂學習和體能訓練,學生自由活動時間有限,圖書館要注重將閱讀推廣嵌入課堂,鼓勵教師引導新生閱讀[7]。
3.2.1 暑期開啟閱讀之旅
美國高校盛行的新生共讀項目是在入學前的暑期啟動,學校會隨錄取通知書一起寄送共讀圖書(書單)供新生在暑期閱讀,待開學后再舉辦活動[8]。借鑒美國的經驗,圖書館可以將電子圖書、新生閱讀調查問卷的二維碼制作成卡片,隨通知書一起寄給新生,要求新生在暑期閱讀(1本或多本),并通過問卷了解他們的閱讀情況和閱讀需求。
3.2.2 開學季開展主題閱讀活動
圖書館將開學后的9—10月作為新生主題閱讀季,聚焦新生書單,從被新生閱讀最多的圖書中選取1—2個主題,開展主題閱讀推廣活動。例如圍繞一本書或一個作家制定主題,開展新生讀書沙龍、講座、閱讀書評大賽、朗讀者等活動,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開展增強新生歸屬感的走讀活動,將讀書與讀城相結合,為新生推薦地方文化的圖書。例如中山大學圖書館在新生書單中推薦了《嶺南記憶》《尋味廣東》等有地方特色的圖書。同時,倡導“知行合一”,圖書館員帶領學生走讀城市,了解就讀城市的人文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愛校情感。
3.2.3 期末評估活動成效
圖書館在學期末對大一學生開展第二次閱讀問卷調查,一方面對新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目的等進行調查,另一方面圍繞讀者滿意度、讀者參與度、讀者受益度、活動保障度、活動籌備度和活動實施度等開展活動調查。通過對比調查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新生借閱情況,了解閱讀推廣活動成效,為下學期開展閱讀推廣提供依據(jù)。
1985年,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提出大學生變化評定模型,指出學生的個體特征、大學閱讀環(huán)境和閱讀互動顯著影響大學生的發(fā)展,其中,大學閱讀環(huán)境包括圖書館和校園閱讀活動,閱讀互動包括師生閱讀互動和同伴閱讀互動[9]。借鑒三元交叉決定論中人、行為、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原理,閱讀個體、閱讀行為、閱讀環(huán)境共同構成大學生閱讀素養(yǎng)體系[10]。基于大學新生閱讀素養(yǎng)體系(見圖3)設計調查問卷,通過調查了解新生的閱讀情況,為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提供依據(jù)。

圖3 大學新生閱讀素養(yǎng)體系
根據(jù)新生閱讀素養(yǎng)的差異,新生可以分為閱讀愛好者、潛在閱讀者、遲鈍閱讀者和消極閱讀者4種類型[6]。針對不同的新生類型,圖書館要采取不同的推廣策略。閱讀愛好者因自身熱愛閱讀,圖書館只需鼓勵他們參加閱讀推廣活動即可。潛在閱讀者和遲鈍閱讀者由于以前學業(yè)壓力大或缺少閱讀指導,在新生群體中占絕大多數(shù),圖書館應把他們作為關注重點,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比如榮譽激勵、學分激勵、競賽激勵、物質激勵、社交情感激勵和榜樣激勵等,開展閱讀互動類、閱讀激勵類、閱讀趣味類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和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消極閱讀者的閱讀興趣很低,即使豐富多彩的活動也難以吸引他們的關注,圖書館可以借助同伴互助影響消極閱讀者,爭取在一學期或一學年結束后,提高閱讀愛好者的比重,降低消極閱讀者的比重。
閱讀社區(qū)的構建有助于營造閱讀環(huán)境,促進新生閱讀互動,是促進新生閱讀、共享知識、共享認識的學習共同體,圖書館是閱讀社區(qū)的建立者與組織者,要聯(lián)合各學院、有關行政部門做好閱讀社區(qū)的宣傳推廣工作。
3.4.1 閱讀社區(qū)的特點
閱讀社區(qū)具有靈活性、多樣性、輻射性等特點。靈活性指閱讀社區(q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多樣性指班級、宿舍、社團等都可作為一個閱讀社區(qū);輻射性指受“圈層受眾”的影響,閱讀社區(qū)里的學生會將喜愛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等途徑推給社區(qū)外的學生,社區(qū)外的學生潛移默化被影響,也加入閱讀社區(qū)。
3.4.2 閱讀社區(qū)的主要模式
(1)讀書會。讀書會以人為核心,以書為載體,通過討論交流書中知識點,讓參加的人獲得更多的知識,啟發(fā)再思考。新生群體的讀書會,要設置新生介紹、問題引導、自由討論等環(huán)節(jié),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在思想碰撞中激發(fā)閱讀興趣、增進感情。
(2)網絡閱讀社區(qū)。針對大學生的“數(shù)字閱讀”習慣,圖書館可借助“微信讀書”“學習通”等App搭建網絡閱讀社區(qū),學生不僅能隨時隨地閱讀,還能評論、撰寫讀書筆記、交流讀書話題,網絡閱讀社區(qū)的社交屬性對個人閱讀也起到了激勵作用。
(3)同伴指導。圖書館招募、選拔、培訓熱愛閱讀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學生助教,成為新生的“伴讀”者。由于年齡相近,學生助教更了解新生的閱讀需求和新入學的困惑,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容易產生共識,他們的對話不僅圍繞書本,還能分享閱讀經驗、學習經驗等。
(4)融入課堂。“彼得效應”指出,教師的閱讀態(tài)度和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生。圖書館要鼓勵新生授課教師將閱讀和授課內容相結合,在課堂上推薦圖書,與學生一起閱讀。例如武漢大學圖書館新生書單中推薦了社會學、建筑學、設計學等專業(yè)圖書(每類學科推薦一種圖書),師生可以共讀。
(5)主題閱讀社區(qū)。圖書館結合新生的閱讀興趣和當下的閱讀熱點,開辟主題閱讀社區(qū),如國學社區(qū)、國外名著社區(qū)、《紅樓夢》社區(qū)、諾貝爾文學獎社區(qū)等,新生可以自由選擇加入一個或多個感興趣的主題閱讀社區(qū),在知識交流中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