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勇
“‘鐘華論’有什么深意”“‘鐘華論’是誰”……隨著新華社播發的“鐘華論”文章一次次鎮版刷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扮娙A論”是新華社融媒體重要政論欄目,于2019年創辦,由新華社黨組直接指揮,舉全社之力尤其是評論骨干力量精心打造。
“鐘華論”從何而來?新華社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明確要求,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強評論工作,將之作為履行職責使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初步構建起由高端評論、新聞時評、專業評論、英文評論、新媒體評論等構成的多層次評論報道體系,培養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評論工作隊伍,推出了一批有品質、叫得響的評論作品。在此基礎上,集中全社評論力量,打造重要政論品牌,是評論工作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
“鐘華論”因何而設?推出和建設“鐘華論”專欄,是加強和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報道的需要,通過深入、系統、生動、鮮活的評論內容,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部署、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的重大論斷解讀好、闡釋好,講好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故事,展現總書記的韜略和智慧,讓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需要,在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背景下,各種觀點魚龍混雜,受眾對深度分析和權威解讀的需求日益強烈,更加需要主流媒體敲響“定音鼓”、擦亮“定盤星”,激濁揚清、凝心聚力,以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以主流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傳播積極向上、團結奮斗的正能量;是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的需要,新技術、新業態等激蕩之下,輿論生態和傳媒格局發生深刻變革,評論的內容形式、創作機制、呈現形態、傳播方式等也在發生變化,只有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堅持內容為王、創新為要,推進評論報道的全媒體轉型,才能不斷增強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進一步發揮好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鐘華論”專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一系列重要論述和要求為指引,著力踐行“四力”、推進融合創新,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重磅評論。近年來,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黨史學習教育、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歷史節點、重大關頭的報道中,“鐘華論”專欄推出了《讓愛國主義旗幟永遠高揚——禮贊70年新中國》《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偉大的精神之源,奮進的磅礴力量——論偉大建黨精神》《青春無悔,強國有我》等一批精品力作,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平均媒體采用數達1800多家,平均瀏覽量超過2億,總瀏覽量超過20億。受眾紛紛點贊“鐘華論”文章“寫出了人民心聲”“入情入理、令人振奮”“大氣磅礴,感人至深”。
春華秋實,三年有成?;仡櫋扮娙A論”的創新實踐歷程,我們有以下一些思考和認識。
評論之所以為評論,觀點與思想是為立身之本。評論思想大廈的建成,來自深入系統的學習思考,來自對大局大勢的科學把握。每一篇“鐘華論”文章的寫作,都注重突出思想性,尤其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評論報道的開展,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作為基礎性工程,努力占據思想制高點。
創作《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時,寫作團隊系統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觀察思考抗疫斗爭,從黨的領導、制度優勢、人民力量、民族精神等方面總結抗疫斗爭經驗,站位高遠,視野開闊。在創作《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過程中,團隊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黨史重要論述論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品格和力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問題的重要論述,先后搜集整理了上百萬字的資料。越是深入學習,就越能感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是一個富礦,其中有思想體系,也有工作指南。在社領導的啟發下,在不斷地學習思考和碰撞中,我們逐漸明確了從讀懂百年大黨的“樣子”,解析其精神氣質、品格力量的角度來謀篇布局,舉重若輕而又獨辟蹊徑,使評論既有政治高度,又有選題立意上的新意。
毛澤東同志曾強調“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提高全黨戰斗力的重要性,在評論報道實踐中,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新理論至關重要。通則不惑,懂則有悟。唯有整體、系統、深入地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析其機理,察其源流,通其邏輯,悟其精髓,明其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闡釋這一重要思想,讓評論報道提升精神海拔、筑牢思想基座,讓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
思想力的背后是政治能力。打造高品質評論報道尤其是高品質政論,需要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政治眼光明辨是非,以戰略思維謀篇布局,以大局意識定位坐標,心懷“國之大者”,書寫“論之時者”,把握正確方向和發展大勢,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思想力的積厚成勢,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感到,思想力不是悶在辦公室里“憋”出來的,也不是扎入故紙堆中“編”出來的,需要呼吸大千世界的新鮮空氣,感受偉大實踐的強勁脈搏,吸收歷史和文化的豐富滋養。創作《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時,團隊組織多個小分隊,在多個省市采訪調研,足跡涵蓋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北大紅樓、井岡山、瑞金、延安、浙江義烏陳望道舊居、“一帶一路”義新歐班列起點、古田會議會址、長汀瞿秋白烈士紀念館、閩西蘇區革命遺址等,總行程上萬公里,先后訪談了黨史人物、烈士后代、專家學者、基層干部群眾等上百人。現場有思想的氣場,也有情感的磁場,往往就是在不經意間,給人以觸動,給人以啟發。
我們在福建長汀中復村采訪時,聽紅色文化講解員鐘鳴講當年紅軍鏖戰松毛嶺的故事,說起今天這個“網紅村”發展的好年景,又得知鐘鳴是烈士后代、共產黨員,于是問一個問題:一百年需要記住的人和事很多,啟示和經驗也不少,作為共產黨員,您覺得最不能忘記的是什么?鐘鳴思索了一會,很堅定地回答:“永遠不能忘了老百姓為什么選擇共產黨!”話很樸實,卻很深刻,在當時的情境下說出來更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一刻,我們更加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反復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更加理解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真理,也進一步讀懂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系。這種觸動與啟發,跨越千山萬水,一直滲透到稿件寫作之中去。


在今天的輿論場上,一般性的信息泛濫,“大路貨”太多,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給人啟發的優質內容依然是稀缺品。重要政論作為輿論重器,思想深度是其核心競爭力。“鐘華論”在挖掘評論的思想深度上堅持不懈,下了一番苦功夫、真功夫?!扮娙A論”文章《偉大的精神之源,奮進的磅礴力量——論偉大建黨精神》,率先在全國媒體中就偉大建黨精神重磅發聲,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等4200多家媒體轉載轉發,央視《新聞聯播》口播,總瀏覽量超過4億,創造了新華社評論傳播的新紀錄。這篇“鐘華論”文章在解讀偉大建黨精神四個層面內涵的基礎上,進行了建黨精神內在邏輯解析,開展了對何謂“精神之源”的分析,拓展思考了歷史主動與精神主動等問題,構成一個層層遞進和深化的立體思維架構。受眾和業界專家紛紛認為,新華社“鐘華論”文章“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是“一篇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全面深入闡釋和生動細致解讀的權威文章”。有深度才有力度,有深度才有熱度,這就是評論思想魅力的一個生動體現。
王安石有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評論創作也是這樣,思想上的攀登與開掘往往是艱辛的、痛苦的,但只有跳出“舒適區”、敢闖“無人區”,勇于進行思想上的長征,我們才能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收獲奇崛壯美的風景。


如何讓評論更有思想深度?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很有啟發性和指導性。所謂“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問題發生的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把問題當作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過程去研究。“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就是堅持歷史視野、世界視野,堅持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方法?;弥?,評論的深度和張力從哪里來?來自虛寫和實寫的融合,來自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來自中國與世界的激蕩。
道不可空論,理不可空談。寫虛的議題,必須要實化,給思想找到意象,給精神找到主角,發現思想觀點的現實指向性,避免概念到概念、術語到術語的空洞敘事?!秱ゴ蟮木裰?,奮進的磅礴力量——論偉大建黨精神》采取史論結合的方式,通過黨的百年奮斗史中的重要事件、典型人物,體現偉大建黨精神四個層面的內涵。比如,體現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以李大釗“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宏愿、方志敏“我渴望著光明;我開始為光明奮斗”的誓言、王進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奮斗、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情懷、孔繁森“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剖白、黃文秀“投身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抉擇等言之。《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畫出百年大黨“大的樣子”:洞察大勢的慧眼,擔當大任的鐵肩,撥云見日的雙手,跋山涉水的雙腳,清正廉潔的風骨,擁抱世界的胸懷……把具象與精神實質融合起來,更為可感,也更加親切。
貫通歷史與現實,評論就有了穿透力。《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展現百年來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華大地上的滄桑巨變,以習近平總書記同三位航天員的天地通話引起,再從屈原的《天問》到新時代中國發展“答卷”,從中國航天的“星際跨越”到神州大地上的“發展跨越”,上下幾千年,縱橫九萬里,讓歷史之問在今天得到有力回答,生動呈現黨領導人民書寫的恢宏史詩?!对诿褡鍙团d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觀察和思考中國抗疫斗爭,將其放在新中國發展史、民族復興史、人類抗擊疫病史的歷史視野中來審視觀照,突出其重要意義,揭示深刻啟示,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缎抡鞒蹋覀冊俪霭l——2021年新年獻詞》從“新年”看百年,串聯起1921年的新年、1949年的新年、1979年的新年、2021年新年,在這樣一個歷史坐標系中定位新征程、新起點,凸顯了“歷史不會終結,因為新的歷史正在書寫”,使得文章最后一句“再出發,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再出發,我們的夢想是民族復興”水到渠成而又意蘊深沉。
今日之中國,是世界之中國。我們黨也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具有世界視野,是今日中國政論的“標配”。我們以中國與各國“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的行動、“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中國聲音,凸顯全球抗疫、命運與共,團結合作是最強的“免疫力”,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浙江義烏兩條并行的“路”——全長約13公里的“望道信仰線”和1.3萬多公里的“義新歐”中歐班列引起,結合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事業的思想與實踐,詮釋我們黨“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與責任擔當。
評論的力量,既來自思想與邏輯的力量,也來自情感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覀児P尖流淌的,不能是冷冰冰的東西,而應是常帶感情的活的文字。評論只有融情入理、情理交融,帶著情感來講道理,觀點才會有溫度,才能增強貼近性和感染力。
猶記在撰寫抗疫“鐘華論”文章的時候,常常在深夜輾轉徘徊,反復打磨,寫寫改改,不知東方之既白。窗外是萬家燈火,案頭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心潮常常為之翻滾。讀到護師張靜靜完成援鄂任務即將回家之時,卻因突發心臟驟停不幸去世,為了別人的團圓,卻甘愿自己承受離別甚至是與親人的永訣,看到這樣的奉獻與犧牲,不覺淚下。那一刻,一種人間大愛的力量奔涌而出,頓覺我們有一種責任,要把這么氣壯山河的抗疫斗爭記錄下來,要讓我們的子孫永遠銘記這種偉大的精神,讓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永遠充滿溫暖。于是寫了一首小詩以抒懷:從來文章費心力,常欲詩外覓乾坤。情凝筆端寫蒼生,風雨落盡尚余溫。血總是熱的,我們手中的筆連著我們的心。評論是人心深處的鳴響,寫評論既要解決“哲學的貧困”問題,也要解決“情感的匱乏”問題。只有把真情實感激發出來,與邏輯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有溫度、動人心的評論。近年來,“鐘華論”在給評論“加溫”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人民在共產黨人心中居于怎樣的位置?我們通過紅軍長征途中發生在貴州困牛山的故事來說明。當年,面對強敵裹挾老百姓做“人盾”,紅軍戰士抱定“寧死不當俘虜,寧死不傷百姓”的信念,集體躍身跳下70多米高的山崖。人生大事,莫重于生死。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更能說明人民在共產黨人心中的地位?還有什么比這更能彰顯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赤誠?這一感人故事,足以說明“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愛,是無私無畏的大愛,是生死相依的真情,是心甘情愿的付出?!睍鴮懼袊目挂叨窢?,我們講述抗戰時期和抗疫時期的“武漢保衛戰”的故事——從面對日寇侵略舉起寫著“不死”的反抗旗幟,到疫情期間“武漢加油”的呼聲,展現中華民族在危難面前始終挺立著不屈的脊梁,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好故事撐起一片天,好故事挺立精氣神,講好評論的故事,可以帶來更生動的細節、更新穎的角度、更鮮活的表達、更貼近的情感、更多元的意義指向及空間,從而更好地讓觀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實現融情入理、入腦入心。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贏得青年是贏得受眾的重要體現。共青年之情、用青年之梗、道青年之語、聚青年之力,是“鐘華論”著力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栋倌觑L華:讀懂你的樣子》中,從陳喬年、陳延年兄弟英勇就義的歷史瞬間與“延喬路”和“繁華大道”的寓意,到張桂梅“以江姐為榜樣”的事跡和心聲,都是青年熟悉和熱追的典型人物、紅色故事,引發廣泛共鳴。《讓愛國主義旗幟永遠高揚——禮贊70年新中國》的結尾,以張伯苓提出的“愛國三問”激發今日學子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問答方式契合青年表達方式,在交流和對話中凸顯“愛國是永不褪色的‘潮’”?!肚啻簾o悔,強國有我》注重采取對話語境,用好第二人稱,與青年進行平等交流,尋找共鳴點、共情點,凝聚“青年向上,國家向前”的共識,激發“中國很努力,我們要爭氣”的奮進力量。
不遺余力打磨金句,是“鐘華論”寫作的一大突出特色。我們深感“沒有金句就沒有評論,沒有金句就無法傳播”,堅信“煉句關鍵是煉思想”,以“百煉為字,千煉為句”的工匠精神打磨金句,在創作中開展“金句行動”,以之作為創新表達、改進文風的突破口和支撐點。在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一套“金句心法”并不斷豐富完善。比如,“借用化用”法,把流行語句加以改造、融入文中,使文章接地氣、有“潮味”。展現新中國70年來的巨大成就,來一句“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更能引發網友共鳴?!皵嘌越沂尽狈?,敢于斷言,擊中要害,把獨到深刻的見解,以精粹語言表達出來。疫情面前,如何對待人的生命,勝過千言萬語?!耙粋€國家對生命的態度,是最有說服力的文明標尺”的句子,折射出社會主義中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也無形中鞭撻了西方國家“利益至上”的殘忍邏輯。“注情共情”法,融入人情世態,貼近普通人感受,采取通俗化表達,“追夢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引發受眾共鳴?!耙庀笊A”法,取典型意象,寓深刻之理,虛實相生,“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的語句給人以力量和信心。
近年來,新華社評論積極探索評論可視化、融媒化的路徑和可能,打造了“辛識平”“學習快評”等新媒體評論品牌。在這些創新探索的基礎上,“鐘華論”突破了傳統的純文字評論形態,實現了文字、視頻、海報、圖片等要素全媒呈現,打造出融媒體重要政論,在輿論場中特色鮮明。在報道實踐中,我們初步鍛造了重要政論新媒體傳播的“三板斧”——探索用視頻語言表達觀點、制作重磅微視頻;把金句與精美而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融合起來、推出金句海報;對評論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在網上設置話題傳播。這些做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努力與網友共情共鳴,進行柔性引導,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鐘華論”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榜,實現了鎮版刷屏、破壁出圈的傳播效果。我們一個深切的感受是,在網絡時代,評論的可能性被極大地豐富了。除了文字形態,視頻、音頻、圖片、漫畫、海報等都可以傳達觀點和思想,成為評論的新形態,可以說評論的新“物種”層出不窮,評論正在被重新定義。有道是“文無定法,論無定式”,豐富和拓展評論的表現形態和傳播樣態,不斷打造全媒體評論,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新華社建社90周年的賀信中要求,“努力建成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既是囑托與勉勵,更是新征程上的前進號角?!扮娙A論”懷著愛黨愛國之情、傳播民族復興之聲、發出黃鐘大呂之音、書寫直抵人心之論,站在新的起點上,大有可為,責重于山。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守正創新、開拓前行,書寫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