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君,閔思桂,徐小娟,朱雪琳,宰宇航,吳秀華
(1.高郵市湯莊鎮農業農村局,江蘇 高郵 225641;2.高郵市農業農村局,江蘇 高郵 225600)
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我國作為水稻生產和消費大國,稻米產量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全國約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截至2019年底,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為1 700萬hm,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0%以上(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為3 000萬hm);全國水稻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約6.4 t/hm,其中雜交水稻約7.5 t/hm。我國的雜交水稻在世界范圍內已推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種植,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同時也為各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江蘇是秈稻種植低生產成本但高收益地區。當地水稻生產不僅要求品種高產穩產,且對熟期要求嚴格。秈稻種植具有區域適宜性,為了探尋雜交水稻新品種是否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2021年在高郵市湯莊鎮漢留村19組對14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進行安全性測試,主要對其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生育期等農藝性狀進行考察分析,比較不同雜交水稻的優勢,為淮河以北地區秈稻新品種推廣提供參考依據。現將安全性測試情況作如下總結。
測試基地安排在高郵市湯莊鎮漢留村19組(119.69°E、32.73°N)。基地周邊交通便利,河流溝渠多,雨水充足,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田塊土質為沙壤土,地力中等,肥力均勻,適宜雜交水稻的種植。
參與測試的雜交水稻品種共14個(表1),其中豐兩優4號為測試對照品種。測試品種由各育種單位及種子經營企業提供。

表1 雜交稻測試品種及來源
每個測試品種種植面積為667 m。行株距分別為30.00、16.67 cm,栽插約1.6萬穴/667 m,每穴2.5~3.0苗,實栽基本苗為4.1萬~4.4萬株/667 m。
2.3.1 播種栽插。播種前選晴天曬種,并提前48 h浸種。2021年5月9日落谷,6月10日進行人工插秧。
2.3.2 田間管理。1)肥料用量及方法。全生育總施氮量為14.4 kg/667 m左右。6月25日施用復合肥(N、PO、KO的質量比為15∶15∶15)25 kg/667 m和尿素(N質量分數46%)15 kg/667 m作分蘗肥,7月24日施用復合肥(N、PO、KO的質量比為15∶15∶15)25 kg/667 m作穗肥。2)水分管理。栽秧后保持淺水層,促進分蘗;生長中期適時適度擱田,分次擱實;生長后期濕潤灌溉,成熟前1周斷水。3)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根據高郵市植保部門的病蟲防治預報,按時按計劃做好防治工作。
2.3.3 測試項目及方法。測試期間做好田間各主要生長時期的觀察記載及產量驗收。播種期和移栽期以實際播種和移栽日期進行記錄;抽穗期是記錄10%莖稈稻穗露出劍葉鞘的日期;齊穗期是記錄80%莖稈稻穗露出劍葉鞘的日期;成熟期是記錄95%以上實粒黃熟的日期;全生育期是指播種到成熟的時期;株高是在成熟期選擇有代表性的5株植株,測至其最高穗尖處,并取平均值。在成熟期,每個品種選擇5株進行考種,測定有效穗數、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質量。所有小區單獨收獲,晾曬后進行測產。
采用Excel 202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如表2所示,14個測試品種的齊穗期在8月17—29日,其中:深兩優粵禾絲苗最早,為8月17日;星兩優1987最遲,為8月29日;對照豐兩優4號為8月27日,其他品種介于兩者之間。14個品種大部分全生育期在147~151 d,其中:深兩優粵禾絲苗成熟最早,全生育期最短,為143 d;恒豐優粵禾絲苗次之,全生育期為145 d;對照豐兩優4號的全生育期為151 d;星兩優1987和荃優386成熟較晚,全生育期分別為153 d和152 d。數據表明,測試品種為中秈遲熟品種。

表2 供測雜交水稻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3可知,植株較高大、穗子較長的有徽兩優絲占、荃優德占、荃優386、Q兩優5號,均高于對照品種豐兩優4號。另外,粵標5號株高最矮,為95 cm;徽兩優絲占最高,為119 cm。深兩優粵禾絲苗穗長最短,為25.3 cm;徽兩優絲占最長,達26.5 cm。從基部第1、第2節間長占株高比例來看,粵標5號、星兩優1987和荃優386最低,僅占23.9%;深兩優粵禾絲苗占比最高,為25.1%;大部分測試品種均高于對照品種的24.0%。

表3 供測雜交水稻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
由表4可知,14個測試品種的基本苗為4.1萬~4.4萬株/667m,高峰苗為26.4萬~28.3萬株/667m,有效穗數為16.5萬~18.2萬個/667 m,成穗率為61.9%~64.6%。其中,僅荃優386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數均低于對照品種,其余測試品種達到對照品種的數量。成穗率較高的品種有粵標5號、星兩優1987,均達到64.0%以上;僅荃優德占和恒豐優粵禾絲苗成穗率低于對照品種,其中恒豐優粵禾絲苗最低,僅為61.9%。因此,測試品種大部分莖蘗動態情況良好。

表4 供測雜交水稻品種的莖蘗動態
由表5可知,各測試品種中紋枯病較輕發生的有荃優德占、徽兩優五星絲苗、荃優108、恒豐優粵禾絲苗、Q兩優5號、豐兩優4號,其他發生輕;穗莖瘟、稻曲病、惡苗病、條紋葉枯病、基腐病等病害沒有發生;穗發芽沒有發生,且14個品種均沒有發生倒伏現象。因此,測試品種均具有較好的抗倒性,且病害發生較少,田間表現情況良好。

表5 供測雜交水稻品種的抗倒性及田間病害表現

(續表)
由表6可知,各測試品種實收產量幅度范圍在470.5~568.5 kg/667 m。大部分測試品種產量及構成要素表現較為均衡,有效穗數均在16.0萬個/667 m以上。徽兩優絲占總粒數最多,為166.5粒/穗;粵標5號最低,為133.8粒/穗。深兩優粵禾絲苗結實率最高,為90.7%;荃優108最低,僅為83.0%。荃優108千粒質量最高,達25.6 g;粵標5號最低,為23.5 g。荃優德占產量構成各要素表現最優,實收產量最高。粵標5號由于總粒數和千粒質量較低,實收產量最低。需要說明的是,對照豐兩優4號產量位次第9,表明大部分測試品種在該市表現出較好的產量潛力,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表6 供測雜交水稻品種的產量及產量結構
長江中下游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近年來氣溫呈增長趨勢,年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對水稻生產的生育期、抗逆性和品質均有重大影響。因此,選用適宜當地氣候特征的品種,能夠有效降低生產風險,提高水稻產量。
從2021年測試結果來看,所有測試品種田間生長情況良好,大部分測試品種生育期與對照豐兩優4號相當,表明這些品種均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所有測試品種的莖蘗動態表現均衡,具體表現在有效穗數和成穗率均較高,為品種的高產穩產奠定了較好的群體結構基礎。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大部分品種的穗粒結構較為協調,表現出較高的結實率,但千粒質量略微偏低,有可能與目前生產上偏向于種植優質細粒型品種有關。豐兩優4號作為對照品種,產量居第9位,表明大部分品種均有較好的產量表現。荃優德占株產量和抗逆性均表現優異,是測試品種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品種。恒豐優粵禾絲苗、荃優108、兩優粵禾絲苗綜合性狀較為均衡,也都表現出較高的產量潛力,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高郵市具有較好的應用推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