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靜,康 健,李立杰,曹映華
(1.本溪市中心醫院兒科,遼寧 本溪 117000;2.沈陽市兒童醫院兒科,遼寧 沈陽 110033;3.本溪市中心醫院醫學影像科,遼寧 本溪 117000)
特發性癲癇屬于兒童時期常見的癲癇類型之一[1-2],其臨床控制難度較大,往往遷延不愈、反復發作,且會對患兒的認知功能造成損害[3-4],已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鳶尾素主要是由前體纖維連接蛋白Ⅲ型域包含蛋白5通過蛋白水解酶水解而來的一種多肽片段,可發揮刺激脂肪組織棕色化及提高認知功能等作用,可能通過調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途徑影響認知功能[5]。推測其可能在特發性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發作控制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熱休克蛋白70屬于應激保護性蛋白之一,反映神經細胞的損傷程度,參與了神經元代謝活動,在缺血性腦白質病變患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轉歸等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6]。熱休克蛋白70被認為是腦組織遭受可逆性缺血損害的生物學標志。目前,臨床上對于特發性癲癇患兒血清鳶尾素、熱休克蛋白70的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未全面闡述。鑒于此,本文研究血清鳶尾素、熱休克蛋白70水平與特發性癲癇患兒認知功能和發作控制的關系,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溪市中心醫院兒科就診的150例特發性癲癇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79例(52.67%),女童71例(47.33%);年齡為3~12歲,平均(7.28±1.33)歲;病程1~6年,平均(3.59±0.44)年;發作持續時間為1~9min,平均(5.66±1.23)min。納入標準:①所有入組患兒均符合國際抗癲癇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7]中所制定的癲癇相關診斷標準;②未發作時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③年齡為3~12歲;④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排除顱內占位亦或是灰白質發育異常;⑤未見癲癇相關并發癥(如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情感障礙、識別障礙等)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感染;②伴有全身感染;③心、肝、腎等臟器發生嚴重病變;④正參與其他研究;⑤失訪及退出。另選取同期于本院健康體檢兒童3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童17例(56.67%),女童13例(43.33%);年齡為4~12歲,平均(6.75±1.29)歲。特發性癲癇患兒與對照組兒童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兒監護人均于知情同意書上具名,本研究已得到本溪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審(2016)第027號]。
1.2.1 基線資料的采集
通過醫院病歷系統完成所有患兒基線資料的記錄、統計,主要內容包括:年齡、性別、病程、發作持續時間、發作類型、首次腦電圖、相關疾病家族史。
1.2.2 血清鳶尾素和熱休克蛋白70水平的檢測
分別采集特發性癲癇患兒發病時及對照組兒童體檢當日空腹肘靜脈血3mL,靜置30min后進行時長為10min的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8cm,離心速率為3 000r/min,取上層血清保存在冰箱(-80℃)中備用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遵循試劑盒(美國R&D公司)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采用MULTISKAN MK3型酶標儀(購自美國Thermo Labsystems公司)于450nm波長下測量吸光度值,完成標準曲線的繪制,并按照標本吸光度值計算上述指標對應的水平。
1.2.3 抗癲癇的治療及療效的判定
對特發性癲癇患兒均應用托吡酯(國藥準字H20020555)及丙戊酸鈉(國藥準字H20041435)治療,其中托吡酯的劑量為0.5~1.0mg·kg-1·d-1,每日2次,而后每周增加0.5~1.0mg·kg-1·d-1,至3~6mg·kg-1·d-1后不再增加劑量。丙戊酸鈉的劑量為20~30mg·kg-1·d-1,每日2次。均持續治療至少3個月。
采用通訊電子設備或門診對其隨訪1年,以接受藥物治療后1年內的癲癇發作頻率相較于就診前的改變作為發作控制判定指標。判定標準:無發作即為完全控制,發作次數減少≥50%即為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即為無效[8]。
所有患兒經過抗癲癇藥物治療后,按照發作控制情況分為完全控制組117例與未完全控制組33例。
1.2.4 認知功能的評估
主要通過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4版(Wechsler Scale of Intelligence for Children-fourth edition,WISC-Ⅳ)[9]完成對患兒認知功能的評估,該量表主要包括7個維度,即總智商、一般能力、言語理解、知覺推理、認知效率、工作記憶、加工速度,得分越高預示認知功能越好。

三組的血清鳶尾素和熱休克蛋白70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完全控制組的血清鳶尾素水平均低于完全控制組(t=20.296,P=0.000)及對照組(t=21.872,P=0.000),且完全控制組的血清鳶尾素水平低于對照組(t=9.426,P=0.000);未完全控制組的血清熱休克蛋白70水平均高于完全控制組(t=15.378,P=0.000)及對照組(t=22.851,P=0.000),且完全控制組的熱休克蛋白70水平高于對照組(t=11.298,P=0.000),見表1。

表1 各組患兒血清鳶尾素和熱休克蛋白70水平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serum iridin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in children of each
完全控制組的WISC-Ⅳ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未完全控制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療效患兒WISC-Ⅳ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WISC-Ⅳ score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特發性癲癇患兒的血清鳶尾素水平與WISC-Ⅳ各維度評分均呈正相關(P<0.05),而熱休克蛋白70水平與WISC-Ⅳ各維度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特發性癲癇患兒血清鳶尾素和熱休克蛋白70水平與WISC-Ⅳ各維度評分的相關性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iridin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levels and WISC-Ⅳ scores in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epilepsy
經單因素分析發現,完全控制組發作類型為全面性、首次腦電圖異常及有相關疾病家族史的分布均低于未完全控制組(P<0.05),而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發作時間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以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狀況為應變量,賦值1=未完全控制,0=完全控制。以單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為自變量;為提高統計效率并使回歸結果清晰,將部分為連續數值的自變量,參考兩組中值及臨床習慣進行分段(分層),轉化成兩分類變量;回歸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分析結果顯示,血清鳶尾素水平降低、熱休克蛋白70水平升高,以及發作類型為全面性、首次腦電圖異常、有相關疾病家族史均為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的顯著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4 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4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eizure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epilepsy[n(%)]

表5 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izure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epilepsy
特發性癲癇在臨床上屬于神經系統疾病之一,該病可對患者的日常學習、工作及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主要是指一組存在下述特點的癲癇類疾病[10-11]:①發病于特定的年齡,且通常多見于兒童或青少年群體;②智力及精神運動發育均無明顯異常;③接受腦電圖檢查時可見特發性癲癇的特點;④單一藥物的簡單抗癲癇治療即可有效控制發作,臨床預后良好。該類癲癇的發生往往與年齡、遺傳及腦驚厥閾低等因素密切相關,僅需診斷明確,予以小劑量的托吡酯及丙戊酸鈉等藥物便可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此外,癲癇發作具有長期性、不可預測性及反復發作性等特點,可能對患兒的認知功能產生極大程度的影響[12],目前已受到國內外廣泛的關注。血清鳶尾素水平與神經缺損程度有關,在腦卒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可能通過BDNF途徑影響神經元存活、分化,繼而對語言、認知等產生影響[13]。另外,多種損害因素如癲癇發作可引起熱休克蛋白70的異常表達,由此推測熱休克蛋白70可能參與了癲癇發作的過程[14]。
本研究顯示,未完全控制組的血清鳶尾素水平均低于完全控制組及對照組,且完全控制組的鳶尾素水平低于對照組;而未完全控制組血清熱休克蛋白70水平均高于完全控制組及對照組,且完全控制組熱休克蛋白70水平高于對照組,這反映了隨著特發性癲癇患兒的發作控制效果較好時,血清鳶尾素水平升高、熱休克蛋白70水平下降,兩者可能對特發性癲癇患兒的發作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本研究中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鳶尾素水平降低、熱休克蛋白70水平升高均是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的影響因素。考慮原因,鳶尾素的表達受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γ輔助活化因子1α的調控,可發揮誘導白色脂肪棕色化及提高認知功能的作用[15]。同時,鳶尾素可能與海馬神經生成密切相關,其表達水平的降低可能引起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表達減少,繼而促使神經細胞的生成減少,進一步引起認知功能受損[16]。而熱休克蛋白70主要是由機體遭受一系列應激性刺激后所合成、分泌的依賴蛋白質,其表達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經細胞的損傷程度及對損傷的耐受性,其是國內外公認的腦損傷較為敏感的指標[17-19]。熱休克蛋白70對受損細胞具有保護作用,而在特發性癲癇發作時,患者神經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繼而促使機體的保護機制啟動,最終導致應激性熱休克蛋白70表達增高。本研究中發作完全控制組患兒的病情明顯較輕,疾病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害顯然更小,故腦損傷程度相對輕微。因此血清鳶尾素和熱休克蛋白70水平的變化幅度較小。
本研究顯示,完全控制組WISC-Ⅳ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未完全控制組,這表明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效果越佳,認知功能損害程度越小。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隨著發作控制效果的提升,疾病對患兒腦組織造成的損害明顯減小,繼而使患兒認知功能受損程度較輕。本研究顯示,發作類型為全面性、首次腦電圖異常、有相關疾病家族史均是特發性癲癇患兒發作控制的影響因素。考慮原因,可能是全面性發作、首次腦電圖異常及有相關疾病家族史患兒的病情相對較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從而導致其發作控制相對較差。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足之處,如本研究所涉及的相關樣本量相對較少,且缺乏與其他醫療機構的綜合性協同研究,這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輕微的偏倚。因此,今后將從上述兩個方向著手,進一步擴大研究的樣本量,同時積極開展與其他各級醫療機構的協同研究,從而獲得更具有廣泛性及代表性的數據結論。
綜上所述,特發性癲癇患兒認知功能損害及發作控制效果差與血清鳶尾素降低及熱休克蛋白70水平升高密切相關,聯合檢測上述兩項血清學指標或許有助于對特發性癲癇患兒認知功能及發作控制情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