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鑫偉,朱利平,汪 云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蘇州市立醫院產科,江蘇 蘇州 215002)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史是女性發展為慢性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1],可增高遠期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2]。子癇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重要分類及嚴重狀態,包括子癇前期(preeclampsia,PE)及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preeclampsia superimposed on chronic hypertension,PSOCH)兩類,發病率約為4.2%[3],其是造成孕產婦和圍產兒不良結局的重要因素,并成為孕產婦死亡的第3大原因[4]。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chronic hypertension,CH)的發病率為1%~2%[5],是發生PE的獨立危險因素[3],其進展為PE的概率明顯升高[5]。因此,探討PE與PSOCH的關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分析了347例PE、PSOCH和CH孕產婦及其圍產兒的臨床特點及母兒結局,以期為臨床決策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本文為回顧性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蘇州市立醫院本部產科就診并分娩的347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出院診斷分為:PE組、PSOCH組及CH組。納入標準:①出院診斷分別符合PE、PSOCH和CH的診斷標準;②在蘇州市立醫院本部產科分娩,母兒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出院診斷為“妊娠期高血壓、子癇”,以及既往有心、肝、腎慢性病史者。
依據《婦產科學》(第9版)[6]的診斷標準。①PE:孕20周后出現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伴尿蛋白≥0.3g/24h,或隨機尿蛋白(+);或雖無蛋白尿,但合并下列任何一項者,血小板減少(<100×109/L)、肝功能損害[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為正常值2倍以上(本院標準為ALT或AST>80IU/L)]、腎功能損害[血肌酐(Creatinine,Cr)>1.1mg/dL(即>97.25μmol/L),或為正常值2倍以上]、肺水腫、新發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或視覺障礙。②PSOCH:慢性高血壓患者孕前無蛋白尿,孕20周后出現蛋白尿;或孕前有蛋白尿,妊娠后蛋白尿明顯增加,或血壓進一步升高,或出現血小板<100×109/L,或出現其他肝腎功能損害、肺水腫、神經系統異常或視覺障礙等嚴重表現。③CH:孕20周前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除外滋養細胞疾病),妊娠期無明顯加重;或孕20周后首次診斷高血壓并持續到產后12周后。④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⑤胎兒生長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兒體重小于同孕齡第10百分位。
①主要指標:孕產婦死亡率,圍產兒死亡率。②次要指標:孕產婦嚴重高血壓發生率、剖宮產率、療病性引產率、器官損害情況,圍產兒出生體重、窒息率、住院率、FGR發生率等。文中孕產婦肝腎功能指標選取住院期間最差值。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其中兩組數據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三組數據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者采用Nemenyi檢驗進行兩兩比較);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孕產婦中,PE組267例,PSOCH組49例,CH組31例;三組孕產婦死亡率均為0。PE組的年齡、孕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均低于PSOCH和CH組,發病孕齡均晚于PSOCH和CH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SOCH組的入院收縮壓、舒張壓均高于PE和CH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H組的早產率、孕產婦住院費用均低于PE和PSOCH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圍產兒中,PE組297人、PSOCH組49人、CH組33人,雙胎數分別為30人、0人、2人。PE組、PSOCH組、CH組的圍產兒出生體重分別為[2 400.00(1 600.00,2 925.00)]g、[2 500.00(1 625.00,2 950.00)]g和[3 050.00(2 200.00,3 300.00)]g,PE組和PSOCH組均低于CH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31,P=0.012)。三組的圍產兒死亡率、窒息率、住院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PE組的FGR發生率分別高于PSOCH組和CH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各組孕產婦臨床基線資料的比較[M(P25,P75),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baseline data of pregnant women among the three groups[M(P25,P75),n(%)]

表2 各組圍產兒不良結局發生率的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n(%)]
在孕產婦中,PE組、PSOCH組和CH組的嚴重高血壓發生率分別為1.50%(4/267)、0和0;剖宮產率分別為74.53%(199/267)、75.51%(37/49)和74.19%(23/31);療病性引產率分別為15.36%(41/267)、12.24%(6/49)和3.23%(1/31)。三組的嚴重高血壓發生率、剖宮產率、療病性引產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0.317、0.250、3.549,P>0.05)。
三組的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AST、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尿酸、Cr、血清白蛋白濃度,以及低蛋白血癥、胸腹水、超聲心動圖異常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E組的入院24h尿蛋白定量高于PSOCH組(P<0.05)(由于CH組隨機尿蛋白陰性,因此未常規測定入院24h尿蛋白定量),見表3。
兩兩比較顯示:
PE組的血清TG、TC水平均高于CH組;PE組的血清AST水平高于PSOCH組;PE組的LDH水平均高于PSOCH組和CH組,且PSOCH組高于CH組;PE組的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PSOCH組和CH組;PE組的血清Cr水平高于CH組;PE組的血清白蛋白濃度均低于PSOCH組和CH組;PE組的低蛋白血癥發生率、胸腹水發生率均高于CH組;PSOCH組的超聲心動圖異常率均高于PE組和CH組;以上兩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各組孕產婦器官受累情況的比較[M(P25,P75),n(%)]Table 3 Comparison of maternal organ damage among the three groups[M(P25,P75),n(%)]

表4 各組孕產婦器官受累情況的兩兩比較Table 4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aternal organ damag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E是造成圍產期母兒不良結局的主要原因,且對孕產婦遠期心血管、腎臟、代謝均有不良影響[7]。CH孕婦容易進展為PSOCH[8],PSOCH的母兒并發癥率和病死率明顯高于CH者[9]。在孕早期胎盤形成過程中,CH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子宮小動脈硬化、子宮螺旋動脈重鑄不足和胎盤淺著床,遂并發PE。研究表明,多配體蛋白聚糖-1(syndecan-1)和胎盤生長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的下降,可作為CH進展為PSOCH的預測指標[10]。
孕產婦年齡≥35歲、孕前BMI≥30kg/m2、慢性高血壓均為PE發病的危險因素[11-12]。本研究顯示,PSOCH組、CH組孕產婦的年齡和孕前BMI均高于PE組,分析原因為高齡和高BMI本身即為慢性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13],而無慢性高血壓病史的PE一般與滋養細胞侵襲異常、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有關。在臨床實踐中,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建議[14]:孕婦具有任意一項PE高危因素(既往PE史、多胎妊娠、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1或2型糖尿病、慢性高血壓),或超過一項中等危險因素(年齡≥35歲、孕前BMI≥30kg/m2、PE家族史、首次妊娠、或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應在孕12~28周(孕16周前最佳)開始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81mg/d)預防PE,直至分娩。
本研究顯示,PE組入院24h尿蛋白定量明顯高于PSOCH組,但PE組與PSOCH組的Cr水平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提示24h尿蛋白定量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腎損害,但對損害程度預測價值有限。目前國際主流觀念亦不再將尿蛋白作為重度PE終止妊娠的標準,而是作為腎功能受損的表現之一[15-16]。全身小血管痙攣、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引起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排泄功能下降,繼而尿酸排出減少,故血清尿酸升高,提示腎功能下降、母兒結局惡化[17],因此高尿酸水平可作為預測PE發生的指標[18]。本研究顯示,PE組的血清尿酸水平均高于PSOCH和CH組,提示了尿酸水平與PE發生的關聯性,應重視其臨床價值。
本研究顯示,PE組的血清TG和TC水平均高于CH組,提示高血脂與PE的發生有關。TG和TC均為PE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血脂水平越高越容易發生重度PE,原因可能是血脂代謝異常引起了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功能障礙,使滋養細胞活性下降,胎盤植入異常[19]。有研究顯示,孕晚期TG≥3.528mmol/L可預測PE的發生;孕早、孕中期TG聯合BMI預測PE的靈敏度為58.0%,特異度為89.9%;孕晚期TC聯合BMI預測PE的靈敏度為56.3%,特異度為90.5%[20]。
本研究顯示,PE組的血清AST、LDH水平均高于PSOCH組,說明PE組肝損害程度更重。當PE發生時,急劇的全身小動脈痙攣引起肝細胞缺血、壞死,細胞膜被破壞,ALT、AST及LDH即可大量入血。LDH>800IU/L預示產婦病情更重,圍生期死亡率更高;LDH>600IU/L時,圍產兒不良結局發生率也更高[21],需加強警惕。另外,本研究顯示,PSOCH組的超聲心動圖異常率均高于PE組和CH組,提示慢性高血壓對心臟損傷更具持續性和嚴重性。長期血壓升高可導致心肌細胞體積增大、間質增生,左心室體積、重量增加,引起心臟重構,尤其是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故患者發生PE及其并發癥的幾率升高[22]。當患者由CH進展為PSOCH時,全身中、小動脈痙攣,冠狀動脈受累將直接導致心肌細胞供血、供氧及左室射血分數下降[23],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圍生期心肌病等嚴重并發癥[24]。因此,通過對CH孕產婦的規范化管理降低心臟重構和PE發生率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PE的肝、腎功能損害程度高于PSOCH,而PSOCH患者發病更早、心臟損害程度更重。因此應通過早發現、早干預、加強監測和規范治療降低PE的發生率,改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產婦的母兒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