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民政局在數字化改革的新賽道上瞄準跑道、突破重點、持續發力,推動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繪制數智民政“1+3+X”總藍圖。
“1”是構建以省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為基礎的數智民政信息化系統,實現三個“一體化”。一是縱向一體化,實現省廳、市局、區、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數據貫通;二是橫向一體化,實現衛健、人社、公安等19個部門數據的相互貫通、系統融合;三是民政領域數據一體化,綜合集成了養老、救助、殯葬、慈善、婚登、未保等民政核心業務的數據。
“3”是打造數智民政指揮中心、服務中心和展示中心。指揮中心具備平時監管和戰時調度的功能,特別是在疫情防控、亞運支持等場景中,實現決策運籌帷幄、落實如臂使指;服務中心通過96345幸福熱線,7×24小時全天候有效響應群眾需求和民政業務咨詢;展示中心將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硬件、婚姻風俗等場景集中展示,讓群眾充分參與和體驗,是民政服務“線上+線下”匯聚點。
“X”是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工作問題為導向,用模塊化的思路逐步上線各類民政核心業務應用場景。自2020年以來,蕭山區民政局構建并逐步上線了智慧養老、智慧殯葬、智慧社會組織等應用場景并不斷迭代優化,同時,在未成年人保護、慈善救助、地名服務等領域構建有改革成色、有蕭山辨識度的特色場景。通過群眾端、運營端、治理端三端協同,實現服務、運營、監管閉環。
“盛奶奶,家里的燃氣管道要小心,工作人員馬上來您家檢測。”2021年4月的一天,家住江寺社區的盛奶奶接到電話沒幾分鐘,門鈴就響了。
原來,盛奶奶家燃氣濃度高,區民政局智慧中心連續收到3次警報,系統分析認為存在安全隱患,工作人員隨即主動上門進行排查。經過檢查,發現老人家里的燃氣管道已經老化,確實存在燃氣泄漏情況,燃氣公司人員立即換上新燃氣管,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
這是蕭山區智慧養老系統“安全守護”應用場景的一個真實案例。“安居守護一件事”應用場景,是依托在老人家中安裝智能門磁、煙感器、燃氣報警器和睡眠呼吸監護儀等“安居守護”四件套來進行風險預警?;谝惑w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由“安居守護”四件套采集的實時感知數據通過5G網絡回傳到政務云端,后臺將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察覺各類險情,確保老人一旦發生意外情況,能夠及時得到響應和救助。尤其是孤寡、獨居、空巢老人,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系統會自動觸發三級聯動機制,對潛在隱患進行閉環管理,已累計提前有效預警并處置超過4200次老人居家安全隱患風險。
民政服務涉及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串珠成鏈,民政數字化改革正是從群眾的體驗流程出發,通過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數據賦能,讓群眾通過手機就能享受一系列的線上便民服務,實現一碼申請、一屏掌控、一鍵智達。蕭山區每年有4.16萬名老人通過“智慧養老”應用一碼申請各種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年度累計超過200萬人次。
此外,群眾通過“五心”智慧殯葬應用體驗暖心咨詢、稱心選墓、安心治喪、省心導航、舒心祭掃等五大場景服務,7300余治喪戶通過身后一件事聯辦系統完成家屬身后事順心辦、暖心辦。通過“民生直達”平臺,打通區級民生兌付“最后一道關”,實現一鍵智達,累計上線且有兌付記錄政策41條,兌付約211萬人次,資金約8.7億元。
“這樣接地氣、有針對性的培訓,我們非常需要,再也不用擔心有了問題不知道怎么解決。”初創期社會組織負責人小王說。2022年5月25日,蕭山區智慧社會組織應用系統正式上線,為各社會組織發布組織風采、活動報備提供了數智平臺,幫助社會組織適應基于海量數據決策的模式,提高管理能力。依托智慧社會組織應用系統,蕭山區民政局開設了初創期社會組織陪伴成長計劃系列課程,幫助初創期社會組織解決內部治理欠缺、資源共享難、互助交流少、同行業聯絡少等問題,社會組織人才的運營能力、服務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對初創期社會組織的培養,只是民政核心業務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民政服務機構通過數字化應用、信息化平臺,簡化了辦事流程,重構了體驗步驟,大幅提升了運營和服務效率。整合全區所有涉老信息和數據,形成為老服務信息的“統一門戶”、養老行業管理的“統一入口”、涉老領域數據的“統一歸集”。已有437家養老服務機構納入視頻動態監控并累計管理283.7萬人次常態化管控,70余家老年食堂部署“智慧餐臺”和上線“幸福助手”送餐應用,實現智能精準補助,累計助餐5.4萬余人次。養老機構通過“智慧養老院”實現老年人能力評估、照護計劃、照護記錄的全流程智能化生成,護理員工作效率提升15%以上。全區近1700家社會組織納入“蕭社匯”智慧社會組織應用管理,實現線上管理、線上聯動、線上精準扶持。通過“平戰結合”駕駛艙,“平時”可以有效看到社會組織的行業分布、黨建情況、年檢狀態、活動資訊等,從貢獻值和活躍值綜合反映社會組織對社會治理的正向促進作用,“戰時”可以一屏實現對社會組織的及時調度,實時掌握社會組織任務執行情況。殯葬服務機構可以通過“智慧殯葬”線上完成業務辦理,目前全區76家公墓、10余家殯葬服務企業在線服務,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機構少跑腿,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服務上。
在數字化改革的新賽道上,比拼的不僅是硬技術,更是軟實力,要充分發揮數智牽引作用,從大數據中找到監管機制的盲點和改革創新的起點,推動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實現“要我變革”向“我要變革”躍遷。
制度重塑貫通賦能路徑。通過建立“安居守護三級聯動機制”“未保站工作機制”“村社慈善籌募機制”等,明確部門之間責任邊界,實現多跨協同。建立完善養老服務資金補助實施辦法、殯葬管理專項補助及惠民減免管理辦法等十余項政策,確保服務落地、落細、落實。
數據模型沉淀監管經驗。通過老年人居家安全隱患感知模型、老年人跌倒風險早篩模型、社區照料中心補貼發放智能核準模型、社會組織活躍度評估模型、殯葬服務滿意度評估模型等40余個算法模型,將行業經驗匯聚成成“民政大腦”,大幅提升治理水平。
數據分析提供決策依據。目前已根據業務需要生成超過500余份統計報表,在有效減輕民政業務管理過程中統計工作負擔的同時,通過數據歸集、數據分析形成了老年人“360畫像”、居住環境分析、未成年人保護管理事項、社會組織活躍度分析、墓穴規劃推薦方案等,為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