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偉棠
沒有經歷太多人生波瀾起伏,我的文學生命所依賴的經驗可能有過半來自閱讀經驗,影響我開始寫作的人要么是寫書的人,要么是書里的人。
第一個送書給我的人是我的外公,他是一位小學數學教師。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場景,大約是四歲的時候,那天早早就就被告知:做遠洋的水手父親將從香港回來。白天,外公騎車載我去書店,給我買了一本《伊索寓言》,是我自己選的。黃昏了父親還沒到家,我坐在木頭沙發上翻開繪本,一只鶴把長喙啄向狐貍的淺盤子,盤子里是肉湯……小時生活在農村的我,沒有喝過這種濃稠的西式肉湯,我被它深深吸引,在漸暗的光線中咽著口水。
“爸爸為什么還沒到?”我不停地問……外公坐在旁邊安撫著我不安的情緒,就像五年后,祖母出殯那天我崩潰大哭,也是在同一張沙發上,同樣的臨暗時刻,他也在安慰我。再過兩年,外公去世,這個世界就沒有安慰我的人了。
其實外公就是我文學生命的奠基者。
有一日凌晨讀清末民初大詩人陳三立詩,讀到“磊磊天外山,窈窈山中屋”,我就忽然憶起童年與外公寄居在他任教的山村小學的往事。那時我已經五歲,每到星期一我們返校,我像一個隨時會被風吹走的小念頭一樣粘在外公的單車后座上,嘴巴里說個不停。
外公問我:“長大了還記得外公嗎?”車輪哐哐作響,他聽不到我太小聲的回答。半小時許就到了聯群村小學,那里有我們的小房間,有我自己的小床和小黑板。遠處山遙遙隱現,永遠青綠新鮮,流曳到眼前……
詩中一句“衛此飄零魂”,頗為讓人感激而念之。外公騎的是二八式大單車,巍巍峨峨,適于眺望遠方,適于承受失敗、羞辱、勞苦,那些我外公為我所做的事情。其時,他已經在那個充滿敵意的世界飄零半生,而我尚未開始這無著的飄零。外公的形象,從那一刻開始護衛我,開始在我身上塑造人何以為人的標準,后來我知道,這也是文學的標準。
這是我對外公最早的兩個記憶。還有嗎?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到“無限”這個詞,我問外公:“無限是不是最大的數?如果是,那無限加一是什么?”外公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忘記了外公的答案,但記得有一天晚上,姚校長邀外公和我去他的宿舍做客,姚校長來自更遠的城市,和外公一樣因為是1949年之前取得的教育文憑,結果在“文革”時貶到這個山村小學任教,兩人惺惺相惜。姚校長的兩個兒子是我在山上的玩伴,但那晚我們沒有嬉鬧,因為姚校長拿出一個神秘的黑匣子。
黑匣子打開,上了發條,姚校長小心翼翼取出一張黑色的圓盤放在上面,再提起一支唱臂(當然我長大才知道這個名字)輕輕放下在圓盤的邊緣。接著,細微的沙沙聲之后,突然如春水旋生,蜿蜒流淌,起伏抑揚,一首我從來沒有聽過那么豐盛又微妙的樂曲,剎那充盈了山谷中的小屋。
柴可夫斯基,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另外一個名字,還是和外公有關。外公有一子四女,只有三姨劍秋繼承父業考上了師范學校。在我九歲時,三姨師范畢業,見我熱愛畫畫,送給我一本1983年出版的《中等師范學校美術課本: 美術鑒賞》。書的編者估計和1980年代中國現代美術新潮有關,編選非常前衛——除了讓我在十歲之前就知道世界美術史,也從印象派講到波普藝術,甚至光效應藝術,我記得包括安迪·沃霍爾、博伊斯和漢密爾頓的《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
1985年,一個偏遠小縣城的孩子因此接觸到世界最頂尖的藝術品和藝術觀念。它對我寫作的美學修養、尤其是前衛取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一年后,外公去世,因為庸醫劣藥。再過去九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詩集《永夜》,里面有一首寫給他的詩:樹林里的燈光——紀念我的外祖父,寫作于1994年3月17日的這首詩非常稚嫩,但卻是讓我母親讀了下淚的唯一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