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芙
(天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爾雅》,成書于戰國或兩漢之間,是我國首部按照義類進行編排的綜合性工具書,被稱為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全書收錄的2091個詞條按詞匯內容分為十九篇,其中《釋山》共收詞語50個,包括11個專名,39個通名。主要訓釋了五岳、梁山的山名以及眾山的形貌、構造、方位、部件等,這對我們辨識山川地理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說文解字》是由東漢許慎按部首編排的第一部系統的文字學著作,全書分為540部,共收字9353個,其中山部收字65個,所收錄的字有的表示山名及方位、有的表示山的形貌、還有的表示山體部件等,較為豐富、系統地記錄了漢代及漢以前山的名稱及與山有關的字,是我們研究漢代山類及文化觀的重要材料。從收詞、編排體例以及詞義訓釋來看,《說文解字》都體現出對《爾雅》的繼承與發展。
《爾雅·釋山》與《說文·山部》中共同收錄的字與詞大多數是描摹山體形態特征的,通過對兩書中所收錄的字詞進行整理,我們可將這類詞分為形同義同、形同義異兩類。
1.形同義同

?
2. 形同義異

?
《爾雅·釋山》中有許多關于山體層次、布局、山體外形特征以及連類而及的名物的字詞并未見于《說文·山部》之中。這些詞有的是收錄于《說文》的其他部首之下,有的《說文》卻根本沒有收錄。這一類出現于《爾雅·釋山》未見于《說文·山部》的詞條共有30個,其中收錄于《說文》的其他部首之下的字詞有23個,《說文》根本沒有收錄的字詞共有7個。
1. 收錄于《說文》的其他部首之下的字詞
(1) 描寫山體層次、布局

?
陟 《爾雅》:“山三襲,陟。”郭璞注:“襲亦重。”《說文》:“陟,登也。”《爾雅·釋詁》:“陟,升也。”三重之山又與“登、升”義近,因此將三重之山命名為“陟”。
英 《爾雅》:“再成,英。”“英”本義為花,因花萼與花托緊緊相連,層層相積類似于再重之山,故稱。
坯 《爾雅》:“一成,坯。”郝懿行《爾雅義疏》注:“坯者,當作壞”,并且他認為《說文·土部》“壞”字下注:“丘再成者也”,“再”可能是“一”字之誤。

?
“霍” ,《爾雅》:“大山宮小山”,這里指大山圍繞著小山;“鮮” , 《爾雅》:“小山別大山。”郝氏根據古音“鮮”為“紙韻”,“解”為“寘”韻,二者同屬“支”部,認為“鮮”當作“解”,后人又加“山”成為“嶰”,又《玉篇》:“嶰,山不相連也。”可以為證。
(2) 描繪山體外形特征

?

?
扈 《爾雅》:“卑而大”,指山勢低而面積廣的山。
蜀 《爾雅》:“獨者,蜀。”,單獨成形的山稱之為“蜀”,郝懿行《爾雅義疏》注:“蜀本桑蟲,其性孤特。”“蜀”因外形特征與“獨”意近,因此“蜀”有“獨”意。
章 《爾雅》:“上正,章”,指山頂平正的山。《爾雅·釋丘》:“上正,章丘。”可以為證。
隆 《爾雅》:“隆,宛中”,指中間低四周高的山。
冢 《爾雅》:“山頂,冢”,是山頂的別稱。《詩》毛傳:“山頂曰冢。”又《爾雅正義》引孫炎:“謂山巔也。”而“巔”又有“頂、最高部分”之意。
盛 《爾雅》:“如防者,盛。”,外形與防堤相近的山稱為盛,郝氏注:“盛”與“成”同,古“成山”又作“盛山”,其綿延數千里,遠望形如防堤,因此將外形與防堤相近的山稱為盛。
隒 《爾雅》:“重甗,隒”,指山體外形如重疊的兩甗。《爾雅注》:“甗,甑也。”“甑”,古代蒸飯用的類似于今天蒸籠的一種炊具。
礐 《爾雅》:“多大石,礐”,指大石多的山。
(3) 連類而及的名物

?
澩 《爾雅》:“澩,夏有水,冬無水”,指山上夏季有水冬季無水。
埓 《爾雅》:“山上有水,埓”。
谿 《爾雅》:“山瀆無所通,谿”,指水從山中流出,注入平原,即山中小河溝。
澗 《爾雅》:“山夾水,澗。”,兩山之間有水稱為“澗”。
澞 《爾雅》:“陵夾水,澞。”,丘陵間有水稱為“澞”。
2. 《說文·山部》未收的字詞

?
通過對《說文·山部》未收字詞與《爾雅·釋山》所收字詞進行比較,首先我們可以發現《說文》與《爾雅·釋山》中有許多形異義同的字如:“砠、岨”都指有石的土山;“礐、峃”指大石多的山;“磝、嶅”都是指山上多小石;“屺、峐”都指山上無草木;“崧 、嵩”都指山勢高而面積廣的山;這些字或是改變形符及其位置,或是改變聲符,但其所表示的意義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其次,收于《說文》其它部首之下的字有的完全繼承了《爾雅》中的意義,如:“澩,澗、澞、谿”等字;有的詞義所指稱的范圍出現轉移,但在意義上仍有聯系,如:“隒、蜀、陟、英”;有的詞義卻完全改變,如“埓”。
《說文·山部》與《爾雅·釋山》相比,增加了56個字,這些字有相當一部分是描摹山體特征的,此外還有些是記錄山體名稱、方位、說明山體構造的字,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山名
“?, ?山也”、“嵎,封嵎之山”、“嶷,九嶷山”、“嵍,山名”、“嵇,山名”、“嵐,山名”、“崑,崑崙山名”、“崙,崑崙也”、“嶭,嶭巀山,在馮翊池陽”、“嶻,嶭巀山也”、“嵏,九嵏山”、“崵,崵山”、“峣,焦峣山”這十三個字都是記錄山體名稱,有的兩字同指一山,有的各有所指。
2. 方位
“峱,山在齊地”、“崋,山在弘農華陰”、“崞,山在雁門”、“ ,山在蜀湔氏西徼外”這四字分別說明了山體所在位置。
3. 山體特征

“ ,高也”“、嶘,尤高也” “、岌,山高貌”“、嵩,中岳嵩,高山也”、“崛,山短高也”、“嶞,山之嶞嶞者”,指圓而狹長的山,這幾個字都指山體高度,并且其高度有明顯的區別。


“岱,大山也”、“崔,大高也”,兩者都形容山體面積大。


“岨,石戴土也”、“峯,山耑也”、“岪,山脋道也”、“岊,陬隅”,指山的角落。“嶺,山道也”“、 ,谷也”“、嶼,島也”、“嵒,山巖也”,指高峻的山崖。“巖,岸也”即山邊“ ,山壞也”。
5. 其他


《爾雅》每篇都按照義類進行編排,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不自覺地對詞義系統性的認識。同時在訓釋詞義時所采用的方法靈活多樣,創立了獨特的釋詞方法,對后世訓詁研究產生巨大影響。《爾雅·釋山》中釋詞主要以義訓為主,輔之以聲訓,大多解說的是詞的引申義。
1.義訓
義訓就是直陳詞義,而不借助于音和形。義訓從形式上可分為直訓和陳說兩種。《爾雅·釋山》中的釋詞方法主要是陳說,即直接對某詞所表示的事物進行陳述、說明。
(1) 陳說
a.描寫形象
描寫形象即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狀、性能、特征等進行描寫。
①描寫山體外形特征。如:“山三襲,陟;再成,英;一成,坯;大山宮小山,霍;小山別大山,鮮;小山岌大山,峘;重甗,隒;崒者,厜?;嶠,山銳而高也。”
②描摹山體面積。如:“山小而高,岑;山大而高,崧。”③描寫山體數量。如:“小而眾,巋;屬者,嶧;獨者,蜀。”b.比擬事物
比擬事物,即把兩種類似的事物加以比擬。比如:“山如堂者,密;如防者,盛。”c.對舉為訓
對舉為訓,即將兩類相互映襯的事物相對列出,比如:“無草木,峐;多草木,岵。”
d. 解釋說明
解釋說明,即對詞義進行精煉、質樸的講解。如:“夏有水,冬無水,澩;山有穴為岫”等。
(2)直訓
直訓就是直接用一個詞解釋另一個詞,其基本形式為“A,B也。”《爾雅·釋山》中采用的直訓則較少,僅有:“山頂,冢”、“巒,山墮”兩個。
2.聲訓
“聲訓,也叫音訓,是用音同、音近、音轉的字來解釋被釋詞。有的是用同形字訓釋,有的用形聲字訓釋,還有的用音同音近字訓釋,如:“獨者,蜀”,“獨”古音在“爥”韻,“蜀”古音在“屋”韻,二者均為“通攝”字,除了在語音上相近外,二者在語義方面也有著共同的語源,“獨”,從犬,蜀聲,段注:“犬好斗,好斗則獨而不群。”郝懿行《爾雅義疏》注:“蜀,葵中蠶也”,蜀本桑蟲,其性孤特,且今棲霞市有一座突兀巍峨的孤山名為“蠶山”由此可見,“蜀、獨”都有“孤獨、單一”之意。
《說文解字》在解說字義時,先釋字義,隨后對漢字形體結構進行分析。其中《說文·山部》對字義進行解說時主要采用義訓的方法,同時有少量的聲訓,重點探究字的本義。
1.義訓
(1)直訓
《說文·山部》在解說山名、山體構造時多采用直訓這種釋詞方法,如:“嵐,山名”、“崑,崑崙山名”、“崙,崑崙也”、“嶻,嶭巀山也”、“嵏,九嵏山”、“崵,崵山”;此外,還有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一個詞解釋另一詞的,如:“ ,谷也”“嶼,島也”、“巖,岸也”、“ ,高也”、“ , 也”。
(2)陳說
①義界

②描寫形象



④對舉為訓
如:“岵,山有草木也”、“屺,山無草木也”、“峃,山多大石也”、“嶅,山多小石也”。
2. 聲訓
《說文·山部》在對詞義進行解說時很少采用聲訓的訓釋方法,僅有“山,宣也。”一詞采用了聲訓。“山”古音在山韻,“宣”古音在仙韻,“仙、山”同屬“山攝”,同一攝中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因此,釋詞“宣”與被釋詞“山”音同或音近。
《爾雅》作為一部以釋詞為主的大型工具書,收集并解釋了大量的古代名物詞匯、方言俗語等,對《說文解字》產生了深遠影響,《說文解字》不僅繼承了其中的大量詞匯,而且在對其釋詞方法繼承的同時又有所發展。通過比較《爾雅·釋山》和《說文·山部》的釋詞方法發現,《說文·山部》對《爾雅·釋山》釋詞方法的繼承主要體現在義訓上。《說文·山部》繼承了《爾雅·釋山》中描寫形象、比擬事物、對舉為訓的釋詞方法以及直訓的釋詞方法。直訓,以詞釋詞,總的來說簡潔明了地溝通了古今異語,串聯起了各詞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標明了其義類范圍,但由于缺乏對詞義的細致分析,使我們難以辨別同義詞之間的區別。于是《說文》便增加了“義界”這種釋詞方法。一方面,“義界”方法的使用清晰、準確地凸顯出被釋詞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與近義詞的語義差別,增強了《說文》辨析同義詞的功能。另一方面,“義界”在選取訓釋詞時,充分地將漢字的形、義結合,重點探究本義,從根本上解決困惑人們的字義問題。如“崝,嶸也”,“崝”指高峻、突出,“嶸”本義指山勢高峻的樣子,且“崝、嶸”兩字都以“山”作為形旁,顯然,釋詞“嶸”字的選取是充分考慮到漢字形義統一的原則,致力于解決字詞的本義。
訓詁術語是指用來分析、闡釋詞語的專門術語。《爾雅》與《說文》中都保存了大量的訓詁術語,比較兩書中的訓詁術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訓詁水平,還可以解釋一些訓詁術語的發展演變。
1. 某,某
這是《爾雅》中最常見的一種釋義方式,如:“多草木,岵”、“山脊,岡”、“山小而高,岑”。
2. 曰,為,謂之
“曰,為,謂之”都表示“叫、叫做”的意思。使用時,釋詞在前被釋詞在后,如:“土戴石為砠”“石戴土謂之崔嵬”,這些術語除了解釋單個字詞外,還用于對一組反義詞的解釋,如:“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說文解字》在每個字下面先列小篆形體,后解說字義,解說字義時所采用的術語多樣豐富。其中山部的釋義術語主要有以下幾條。
1. 某,某;某,某也
這種術語在《說文·山部》釋義中使用最為頻繁,它以判斷句的形式,直接訓釋字、詞,相當于“……,是……的意思”。《說文·山部》這種術語出現54次,如:“?, ?山也”、“嵎,封嵎之山”、“嶷,九嶷山”、“嵍,山名”、“嵇,山名”等眾多山體名稱及方位的訓釋,又如“峨,嵯峨也”、“ ,巍高也”、“崝,嶸也”、“嶸,崝嶸也”、“ ,山 也”、“崇,嵬高也”、“崟,山之岑崟也”等有關山體外形特征字的訓釋。
2.貌

3.如
這個術語以譬況的方式說明二者之間在外形、特征上的共同點,有時也以易釋難,以具體釋抽象,可譯為“好像”,使用時,釋詞在前,被釋詞在后,如:“山如堂者,密。”

此外,《說文·山部》還增加了“貌”這一訓詁術語,訓釋詞有的為單音節詞,有的則為雙音節詞如:“嵯,山貌”“嶙,深崖貌”,“貌”這一術語主要解釋被釋詞的本質,且使用時訓釋詞語都比較簡潔。
《爾雅·釋山》共收詞語50個,而《說文·山部》共收詞語65個,其中包括12個新附字,較為豐富、系統地記錄了有關山名及方位、山的形貌、山體部件等的字詞。相比于《爾雅·釋山》,《說文·山部》所收錄的詞義位不斷深化,且釋義更加具體,具有一定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在釋詞方法上與訓詁術語上《說文·山部》對《爾雅·釋山》繼承的同時又有很大的創新。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將兩書中的有關山的詞語進行系統梳理,從而增強了我們對兩部書所收詞語、釋詞方法、訓詁術語等的認識,同時也縱向地揭示了這類詞的演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