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金蘭

如果說招聘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那么員工離職則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難以下咽的魚刺。隨著我國勞動法律的日益健全和完善,離職員工一旦不能與原單位進行友好協商,便會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以維護自身利益。而且在多數情況下,企業會陷入很被動的局面。甚至雙方關系惡化,企業認為員工沒有忠誠度,員工認為企業沒有責任感。那么,如何降低員工離職帶來的風險,便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重點。
歷史上最著名的長平之戰,每每被提起,說者都不免心生感嘆。想必老將廉頗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鞠躬盡瘁守衛的趙國,最終竟落到如此慘地。話說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國力強盛。除了趙國,幾乎無人能與之為敵。秦國要消滅最后一個對手,最大的威脅便是廉頗。于是,秦國使用各種計謀,讓趙王對廉頗起疑心,不再信任他。在各方奸計之下,廉頗被迫離職。那么問題來了,誰能頂上這個崗位?趙國國君再次落入秦國的圈套,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按照兵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于是趙括就安排大量軍隊去運送糧食。秦國白起表面上在攻打趙括的軍隊,其實安排主力截獲了趙括的糧草,再反過來圍攻趙括。趙括又根據兵書,把戰線拉得很長。白起集中軍力,攻擊趙括戰線長的弱點,把趙括的四十萬大軍截成兩段。趙括戰死之后,手下的四十萬部隊全部選擇了投降,最終被白起全部坑殺。
戰國前期,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成為最強的諸侯國。強盛時期的魏國,曾多次打敗秦國,滅掉了中山國,打敗了齊國。然而,如此強大的國家,在戰國末期,被秦國輕而易舉地滅掉。
據《史記》的記載,秦滅魏的過程也就短短幾十個字,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水淹大梁!”也就是說,秦國放點水就把魏國給滅了,這多么讓人惋惜。而導致這一悲劇的重要原因,就是魏國的員工們陸續辭職。我們熟知的吳起、孫臏、商鞅,都是從魏國離職,而他們到其他國家后,都為別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反過來,這些國家都成為魏國強勁的競爭對手。
在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三倍工資,再回到你曾離職的公司,你還會回去嗎?多數人都堅定地選擇“不會”。三倍的工資雖然很誘人,但是回到原點,有幾個人是因為薪水而離職的呢?有人統計過,在離職的幾大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竟是與直級上司相處不來,其次是看不到職涯希望。薪水僅占第三位甚至還要靠后。我的一位朋友小元,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和小元很要好的同事忽然離職,同事的離職讓不少想要離職的員工躍躍欲試,導致團隊軍心不穩。因此,直系領導很是惱火,把怨氣都發在了小元的身上,理由是,與離職同事交往過密。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無緣無故地被扣上一頂莫須有的帽子,讓小元很是委屈。本來沒想辭職的她,開始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
2020 年11 月,一名虎牙前員工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因被直系領導冷暴力而抑郁,之后慘遭虎牙暴力辭退。因為拒絕簽署辭退文件,該員工表示虎牙HR 帶著5 個人把自己從公司十三樓抬至一樓并扔在地上,身體多處部位受傷。虎牙在之后的聲明中表示該員工存在簡歷造假、違規兼職等行為,因此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另外表示因為該員工拒絕簽字、言辭過激,因而被抬至一樓。盡管承認行為欠妥,但虎牙的聲明并未得到輿論諒解,反而激起更大的聲討和指責。這一事件也成為虎牙在公共輿論中的污點,此后不斷被人們提起。
不論員工因何原因離職,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一次人事變動,其中會付出各種有形的或無形的成本。尤其是優秀員工的離職,更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損失。為了降低員工離職所帶來的風險,企業應提前做好功課。
員工離職,之所以會出現崗位空缺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企業沒有搭建出一個科學的人才梯隊。在華為,考核管理者的重要指標便是培養后備人才,還有后備人才的后備人才,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員工離職導致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如何搭建人才梯隊,要看企業處在哪一個發展階段。對于初創企業來說,由于人員數量較少,一些核心員工往往身兼數職,此時,整個團隊也沒有精力培養過多的后備人才。因此,建議初創企業要實行輪崗制,讓每一個員工都熟悉公司的各項業務。對于發展速度較快的企業來說,由于公司將工作重心放在業務擴張上,此時,更需要防止后院起火。管理者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將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交由后備人才來做,自己則更多考慮戰略層面的事。把人才放在戰場上歷練,才能快速讓其成長。與此同時,管理層要請專業的咨詢老師,為公司做出人才測評,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搭建人才梯隊。
企業應建立明確的規章制度,規范員工言論。員工入職、簽署合同時,HR 就要告知員工在關于企業言論方面的規章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員工進行心理建設,提前預警;另一方面,之后雙方如果發生糾紛,也可以有據可循。在員工入職時,HR 也要向其提供離職流程說明,目的是讓他知道,公司對員工離職早有健全的應對措施。反之,如果等員工離職時,公司再提出各種離職交接要求,很容易會被離職員工認為是故意刁難,從而引發負面評論。
無論是吸引人才,還是留住員工,好的雇主品牌會讓公司的人才工作事半功倍。如果想建立一個強大的雇主品牌,那么對建立多元文化就至關重要。《00 后近距離觀察報告》深入洞察00 后對工作未來規劃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背景原因,報告顯示,當下大學生畢業后選擇繼續升學的占44%,直接就業的占34%。其中選擇奔赴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約占57.6%,去二、三線城市的約占18.6%。在被問到向往的工作類型時,78.7%的學生尋求穩定型的工作,而尋求理想型工作的約占46%。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認為年輕一代人更愿意把興趣當作工作,但是實際調查顯示,僅29.7%的學生選擇把愛好當工作,其余學生選擇“不會”或“不確定”。對于工作中哪種情況可能會考慮辭職的問題,排第一的因素為“沒有晉升空間”,約占20%,其次是“對薪酬不滿意”,約占18.5%。針對年輕一代的行為習慣,刺猬創始人李亞平為企業管理提出4 點“溫馨提示”:不要妄圖用權威管理;鼓勵與贊美是必須的;職場的35 歲JUST DO IT;愿你始終乘風破浪且甘之如飴。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曾寫過一首辭職詩:買條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民間傳說,劉伯溫是唯一一位能夠和諸葛亮并稱的人。然而國家初定,許多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都升了大官。但劉伯溫卻在此時選擇辭職,功成身退了。于是乎,他便寫了這首詩。古代功臣辭職是為了保命,而我們當代辭職則是為了有更好的發展。作為老東家,要更加珍視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無論員工到哪里就業,都離不開老東家的影子。為了不中斷與離職員工的聯系,公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保留離職員工的部分福利。尤其是在端午、春節等傳統節日,公司可以為離職員工備上一份節日禮品,表達公司并未忘記曾經在一起奮斗的時光。禮品的成本并不高,但卻能很好地維護與離職員工的關系,與他們建立感情。要知道,離職員工是老東家的活廣告,他們在外面對老東家的每一句評價,無論真偽,都有可能帶來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如果有可能,離職員工重返老東家就職,還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總之,想要預防員工離職,公司要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優秀的雇主品牌建設、完善的制度設計、多元的企業文化,這樣才能不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員工離職所帶來的各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