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肖 楊
(大連民族大學 國際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研學旅行自產生以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并不清晰。例如,一些學校將課堂實踐活動和身心放松活動都歸類于研學旅行,這使得中小學生對研學旅行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而真正的研學旅行應該是在教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以共同體驗相互研討為目的的集體活動,最終要達到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創新精神,加深其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的最終目的。
區分研學旅行和傳統旅行是研學旅行可以正常發展的第一步。研學旅行與傳統的旅行存在差異,也就說明在針對傳統旅行而設立的法案里可能缺少部分法律來對應研學旅行。其次,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相關的政府管理。
1.合同主體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第五章規定了旅游合同的基本內容。其合同的基本主體是旅行社和旅行者兩方,但在研學旅行中委托合同主要是由學校和委托的旅行機構簽訂的,這就會導致出現合同主體之外的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對于家長來說,其對研學旅行的認知也較低,會認為研學活動只與學校有關。一旦學校、學生和服務機構三方法律地位和責任劃分不清晰,在出現法律糾紛的時候,處理就會出現很多困難。
2.合同條款的問題。傳統的旅行合同,其在法律規定中所需涵蓋的內容,大概僅包括餐飲、住宿、交通、基本服務等。因為研學旅行的旅行團隊基本都是大團體,并且學生群體的年齡較小,所以對于合同內容的條款要求更高,傳統的合同條款都可能是格式化的,且介紹較為籠統,不能滿足研學旅行的要求。在《旅游法》第9條中提到,旅游者有權要求旅游經營者按照約定提供產品和服務,那么這里又涉及了介紹研學旅行的旅行機構要如何在學校的要求下幫助學校達到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一旦旅行機構答應了,那教育目的的達成程度又如何確定。旅行機構會不會有學校以虛假宣傳或者未達到旅行目的而采取法律手段的顧慮。又或者說采取旅行機構負責旅行的部分,學校負責教育的部分的分責制,該制度也需要更多的法律去約束和規范主體的行為。
3.導游和研學導師區分不明顯。在我國的旅游法中,不止一處提到了對導游或者是領隊人員專業性的要求,例如《旅游法》的第37條,參加導游資格考試成績合格,與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或者在相關旅游行業組織注冊的人員,可以申請取得導游證;第39條,從事領隊業務,應當取得導游證,具有相應的學歷、語言能力和旅游從業經歷,并與委派其從事領隊業務的取得出境旅游業務經營許可的旅行社訂立勞動合同。現在對于導游證的考取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專業限制。有很多年輕人認為考過了導游資格證的考試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游。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導游的實踐經驗較少,對于旅行中出現的突發狀況無法及時解決。而對于研學旅行來說,對于一個導游的要求要遠遠高于傳統的導游標準。他不僅是一個旅行的領隊,照顧成員的生活起居,他最重要的任務是陪伴成員的成長,且設計一些活動將旅行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例如讓參與者對于研學旅行的反思、進步和成長進行匯報,從而更好地達到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
4.研學導師認證問題。我國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以來,研學導師作為一個新的群體出現,由于研學導師在旅行的過程中會起到協助孩子們建立完整的人格、性格與品格以及對“三觀”的正確引導的特殊作用,研學導師的從業人員應具備更高的能力。這難免要面臨一些問題。現階段,首先,人們還并不了解什么是研學導師,而政府又應該如何推廣?其次,相關的部門沒有規定研學指導師必須拿到某個部門的證書,只有一些培訓機構和協會,舉辦過有關研學導師的培訓的內容,但針對的主要是相關方面的人。如中關村體驗教育培訓科技協會組織的研學導師能力培訓班,算是較有規模的培訓班,其面對的群體也主要只是教師、導游、教育輔導機構等。但該行業現在沒有持證上崗的要求,就會出現多證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可能會導致該行業專業度的降低。
1.簽訂主體自行完善合同。由簽訂主體自行完善合同,細化條款,突出研學旅行的特點使其區別于傳統旅行合同。做到研學旅行涉及的主體之間的權責分明,對自己的權利義務明確且有所保障。將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具體化,例如在旅行中設計幾次研學匯報和幾次文化講座或者有關的文化活動,來代替教育目的的抽象概念。
2.政府制定研學旅行合同的簽訂模板。政府或者有關部門出臺一個研學旅行的旅行合同范本,其中直接列出多加的條款和內容供學校和旅行機構進行選擇使用,這樣就會使得雙方的合同更加規范且符合法律要求。總之,研學旅行的合同簽訂不能簡簡單單照搬普通的旅行合同,確保旅行中大部分事件都包含在合同項目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學旅行的特色和研學旅行的質量,只有主體得到了保障,活動才能得到保障。
3.規范研學導師的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區別教師、導游和研學導師。個人從業者要對于自己職業規劃定位清晰。研學導師應該有更加嚴格的考核條件,在有關部門沒有給出明確的規范的時候,研學導師也至少要擁有教師資格證或者導游證。而有關部門應加快落實研學導師的規范性文件,是采用多證制度還是專業證書的制度,其具體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若采取多證的制度,需要明確具體需要具備哪幾個證書。
4.設置專門的研學導師證書。如果將研學導師作為一個專業性人才,設計單一的研學導師資格證,要確定考試的科目可以平衡教育和旅行的作用,使得該考試可以真正地培養出研學導師這一專業人才。
5.高校專業培養研學人才。在設立資格證制度的同時,也可以在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分設出研學導師這一小學科,讓學生在大學就可以接受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并幫助他們更早地明確發展方向。這一舉措可以儲備大量的專業人才,還可以保證其專業性。有了相關政策的出臺,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好研學導師的就業前景而選擇加入這個行業。
1.研學產品的質量不高。研學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旅行的過程中學有所成,而在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景區景點的選擇。在傳統意義上,景區景點大致可以分為自然類的景觀和人文類的景觀。自然類的景觀可以供人們愉悅身心,而人文類的景觀一般是供游客了解有關景點的歷史背景,開拓視野。從分類來看,似乎人文景觀更符合研學旅行游學的目的。這也導致現在研學市場上的產品,均籠統地選擇一些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組合成一條旅游線路,以此作為研學產品推出。舊的線路利用研學旅行作為噱頭,提高銷量或者提高價格。
2.景點無法滿足研學旅行的目的。一旦旅游公司把研學旅行利潤化,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例如只注重游不注重學。有些研學旅行只是在旅游的景點中加入了部分的博物館、大學、藝術館等元素,就認為達到了研學旅行的目的,其實這樣簡單的參觀并不能達到讓參觀者深刻體會這個旅行的目的,甚至對于一些景點根本沒有興趣。其次,只注重學,不注重研。在現在的研學旅行中,有的旅行社為了突出學,而聘請了一些知識儲備很豐富的導游,他們在講解景點的時候更加細致,以此來突出學的主題。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沒有任何參與感,只是被迫地接受知識,大有一種把課堂搬到了戶外的感覺。研學旅行中更重要的是研,也就是學生要學會自己研究,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
3.新興研學景點開發不完善。最后就是景點大小的選擇,研學旅行的景點其實并不一定需要去很著名的城市和景區,但是現在大部分的旅行社都會選擇成熟的旅行線路,而成熟的旅行線路一般很難加入新的研學環節。而一些真正有研學意義的景區,甚至是一些公益性景區,對于旅行社來說無利可圖,很少有旅行社愿意接受。并且現在的研學旅行多集中在紅色文化之旅、歷史文化之旅,有一些與當今社會息息相關的研學主題,例如生態之旅、鄉村振興之旅都還沒有人做過。這些旅行一般涉及的景點,開發都還不夠完善。
1.整治現有研學產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研學市場現有的產品進行整治。對于一些打著研學旗號,目的是提高價格的旅行產品進行整改。相關部門應該給出研學旅行產品應該滿足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如何在旅行中平衡“研”和“學”之間的關系。例如在研學旅行產品中,首先要明確研學旅行的主題,旅行必須圍繞著研學的主題展開,明確研學旅行是用來學習的活動;可以有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聽講座等形式。其次在學的過程中,將研究貫穿其中,可以采用每天隨筆的方式,或者在研學開始前便確定此行的研究主題,還可以在旅行過程中開展小組研究討論展示等環節,以此來保證學生可以鍛煉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研學產品判定的要求中,主題不可或缺,而研學活動在兩個方面,至少安排兩個活動才可以作為研學產品推向市場。
2.依照國家政策,選擇相關線路。對于線路及景區景點的選擇,在回顧“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提到:已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了6 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 351條精品線路。其中包括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等一大批涉及革命傳統教育的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這些線路中大部分是一些革命老區的重新開發。而國家也在大力地將研學旅行與貧困地區的發展相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在研學旅行上進行結合本身也是研學旅行的意義之一。
3.協調傳統服務機構的盈利性與研學旅行的關系。對于為研學旅行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個人而言,研學旅行的盈利性確實低于一般的商業旅行。國家也給予了研學旅行相關的支持,對于研學旅行的經費,教育部原則上采取多種渠道,建立由政府、學校、社會共同承擔的經費籌措機制,共同保證研學經費的落實。學校可代為收取相關的服務費用。政府出臺政策保證研學旅行經費的落實后同時也應該給予此類機構一些認證稱號,以此提升該機構的社會影響力,也可以讓更多的機構加入到研學旅行的行業中來,壯大研學旅行服務機構的隊伍。
研學旅行現在還處于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產生的問題需要妥善解決才能促進研學旅行健康發展。研學旅行需要將旅游、教育、消費者更完美地結合起來,它不單單只是旅游監管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協調更多的責任主體,大到國家各部門,小到旅行社學校和個人,需要權衡各主體的關系。研學旅行的立場要不斷地從利益最大化向目標最大化轉變,因此,參與各方的育人情懷和服務意識至關重要。研學旅行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和活動,應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體驗。只有站穩了立場,研學旅行才能越來越好,教育事業才能因此受益。